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童本义 《古今谈》2006,(4):69-72
相传1852年前后,越剧起源于浙东嵊县南乡马塘农民金其炳开创的“落地唱书”,俗称“的笃戏”,因演唱时“的笃、的笃”敲打板子而得名。越剧最初都是男演员。从“落地唱书”发展到第一次搬上农村舞台,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相似文献   

2.
1989年是上海戏剧学校建校50周年,为了庆祝母校校庆,大陆的一部分“正”字辈准备联合在台湾的同学们在香港会合,举行一次纪念性演出。海峡两岸有两位“正”字辈的演员是必须邀请参加的,这两人是:“钱正纶(即浩梁)、顾正秋。顾正秋,原上海戏校培养的名伶。她蜚声台湾。演京剧有“台湾梅兰芳”之誉。在人生舞台上,她又与掌握台湾最高权力的蒋经国,以及另一位曾风云一时掌管财政大权的任显群,扮演了一场三角恋爱剧,这里面有悲欢离合,生死  相似文献   

3.
曾文军 《文史月刊》2008,(10):57-57
民国时期,上海新舞台曾演出过一台“济公活佛”的戏,由于这出戏的卖座率很高,故一连编到三十几本。有人不解,就问编导:“你干吗要编这种迷信的戏呢?”编导笑道:“你以为演济公是迷信吗?济公活佛能使受冤屈的人抬头,使霸道的人无奈,给穷人抱不平,这就能使民众大快人心。过去我们只是借助包龙图这个人物,但他能力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4.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父亲是汉剧大王吴天保的戏迷,我5岁时就跟着他看戏,看到如今算起来有半个多世纪了。到了11岁我学戏、演戏,看的戏就更多了。有幸生在武汉这个大码头,南来北往的大演员很多,什么剧种都看。我喜爱看一个演员扮着各类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那是一种何等的快活。此篇,专谈我所见过的楚剧演员。谈冯雅兰我只看过冯雅兰一次戏,这仅有的一次戏里还是和他同台,而且这个台是省第二监狱的露天舞台。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6.
宁浩新片《黄金大劫案》里有段戏:男女丰角走在街上,经过一对乞讨的小孩,男主角吊儿郎当地说:“10个,8个是骗子。”女主角露出天使般的傻笑说:“那不还有两个不是吗?我遇到的应该都不是。”  相似文献   

7.
小戏迷     
《环球人物》2020,(1):40-45
这是一对长相一模一样的美国双胞胎姐妹。受中国妈妈的影响,姐妹俩同时喜欢上了京剧,“戏龄”已有两年,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唐亦吉、唐亦祥。平时在美国,两姐妹听名家唱段学京剧,再通过网络视频向远在中国的老师请教。寒暑假就飞到北京当面向京剧老师学习。如今,她们已经成了旧金山湾区华人演出的小明星。“皇冠真的太重了,挡住我的血不能Flow(流动)……”但说到京剧带来的快乐,妹妹眼中泛光:“上了舞台,我是贵妃娘娘,下了舞台,我就是唐亦祥。”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对淮剧的热爱和关怀秦九凤说起淮剧,人们可能还忘不了在那淮剧发展史上“三人六对面”阶段的“十打戏”、沿门卖唱阶段的“对子戏”,忘不了它在搬上舞台以后的“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的近百出传统戏,忘不了它在抗日阶段的时代戏,忘不了它在50—8...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跟我说,你就差一部戏,这句话说了7年了。自从我演完《白蛇传》里的小青,就在摇摇欲坠地等这部戏,可这部戏7年来都没出现”  相似文献   

10.
邱进财 《神州》2013,(24):216-216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何塑造好剧中的每个人物,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浸润真情的抒情表演让人一看就永铭心怀,而只会模仿、复制、而不懂得创造的表演让人觉得乏味索然。黄佐临大师曾说:“不像不成戏,太象不成艺;悟得情与理,是戏也是艺”。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演员在塑造每一个舞台人物时,要尽力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用心去雕塑每一个剧中人物,通过多种表演载体、手段、程式和自身感悟,以及充分利用虚拟的舞台时空,去正确塑造每一个剧中人物。产生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去感化和震撼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相似文献   

11.
每逢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会以延安文艺“‘大洋古’统治舞台”“与抗战无关”“不切实际”等不合理性,来说明《讲话》产生的历史合理性。笔者从史料观察《讲话》前后延安文艺情况,却得不出同样的结论。一、延安没有出现过“大戏洋戏”统治或充满舞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所有东西都留不住。”开场前,屏幕上打出这行字。这是我第二次看香港浪人剧场的戏,拜青戏节所赐,连续两年把他们带到了北京。戏还没演,惆怅先出场了。  相似文献   

13.
安顺地戏,顾名思义,是不上庙台、不筑舞台的,在山野平坝上演唱、跳打、伴奏简单、粗犷原始的戏曲,故名地戏。安顺地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这种彩绘木雕面具,是溶汇、服务于跳神、祭祀、驱鬼逐疫和戏曲的综合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化妆手段。这种戴面具的地戏,虽是贵州省内以汉族为主,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戏曲;但它却又主要地流传在安顺各地带有“屯”、“堡”、“旗”、“关”、“哨”、“营”、“场”等地名的寨子,如刘官屯、双堡、卫旗、塘关、新哨、猫营、狗场等等。要辨识这些演唱地戏  相似文献   

14.
六、黄梅戏舞台艺术的初步积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为“怀腔”,距离它最初出现两小戏或三小戏阶段,有百来年的历史。在这一百来年中,黄梅戏的舞台艺术有了初步积累。剧目方面,已经产生了“大戏36本,小戏72折”的说法。当然黄梅戏的剧目不可能固定在不变的数字上,但在艺人中还—直流传着这个习惯的说法。从我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搜集、挖掘情况看来,早期在黄梅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是接近这个数字的。  相似文献   

15.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戏剧源自大陆,形式、名目繁多,大致上为“人戏”与“傀儡戏”两大类,“人戏”是演员出演的各种戏剧,“傀儡戏”是指布袋戏、皮影戏、竹马戏等。在台湾农村,最受儿童、青少年欢迎的是布袋戏。台湾布袋戏的源头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是由提线木偶戏发展演变的,这种木偶比提线木偶小,以中指套住木偶的头颈部,食指、无名指套入两袖,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表演,传统舞台高约2米,深0.4米,如一佛龛,称“彩楼”,戏偶高约0.3米,观赏范围为六七米。由于木偶小,全“戏班”放在一个大布袋中即可,故有“布袋戏”之名。布袋戏的剧…  相似文献   

17.
孟超写了一个昆剧剧本《李慧娘》,预演时送我一张戏票。我因为听不懂唱词,不大看歌剧,但地方戏、昆曲,有时也看看。那天戏场上熟朋友很多,李慧娘鬼魂上场,高歌曼舞,的确看得叫人入迷。文井同志恰巧坐在我旁边,他一边看戏,一边轻轻对我说:“你看孟超,老树开花了。”他把这话对我说,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好意的鼓励,可是我却惭愧得很。我和孟超,以前都算是太阳社的人。他写诗,我写些乱七八糟的短篇。大革命之后,大家都是“破落户子弟”,有点“吊儿郎当”,气味相投。他说:“你叫建南,我就叫个建北,咱俩给个兄弟吧。”他出了一…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最近,这个县的黄梅戏剧团把“原产”的黄梅戏带到了北京,唱做俱佳,其中传统戏《故老四与张二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备受观众欢迎。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看过有关放老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陪同毛主席的梅白同志记下了他的回忆,现刊发如下──编者)毛泽东同志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戏,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在东湖客舍,他问我:“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我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  相似文献   

19.
“尽管有些同志说我的戏不是人艺传统,我想,我肚子那点本事是从哪里来,我比谁都清楚,没有人艺就不会有我林兆华。只不过我不愿意做一种风格、传统的奴隶”  相似文献   

20.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他自幼习艺,年仅13岁就在上海和苏杭一带唱红.“盖叫天”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响了。盖叫天最擅长演武松戏,其中《打虎》、《快活林》、《十字坡》等剧目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因此也成了在中国的京剧舞台上与杨小楼齐名的“江南第一武生”,被称为舞台“活武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