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梧桐的泪渍     
我喜欢站在梧桐树下,站在被它的树杈过滤下的阳光碎片中,然后握紧双手用朝圣的姿势对着太阳落山的地方,在心中默默地祈祷。梧桐是世间最神奇的植物。它的身躯庞大,枝叶繁茂,远远观看是伟岸的战士。但它主干上褐褐的斑衣,丫杈上破碎的暗黄色叶片,让人静静聆听出慈母的宽容与哀愁。我爱梧桐,因为爷爷爱梧桐。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喜欢带我去他精心栽培的梧桐林玩儿。那是一片偌大的林子。我依旧记着那儿不完整但纯净的阳光,不高大但坚强生长的梧桐。爷爷就在那儿教我学走路,给我讲故事。那一年,我六岁,不知道林子里的危险,一个人在傍晚走了进…  相似文献   

2.
刘冰 《环球人物》2015,(7):82-84
去左岸喝咖啡,看香奈儿故居,寻找一件心仪的二手衣一直觉得3月的巴黎是最无趣的,天气乍暖还寒,梧桐稀疏萧瑟,连香榭丽舍大街和塞纳河畔都是光秃秃的。除非是为了贪图淡季便宜的机票,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在3月跑到巴黎旅游。直到做了时尚编辑,经常要在这个时候来巴黎参加时装周,我才发现没有了葱葱郁郁的梧桐,反而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  相似文献   

3.
鲍博青 《风景名胜》2015,(2):168-170
即便是冬日来到桐乡,这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地方也并没有因为连日来的低温而显得落寞。相反,在落英缤纷中,阳光照射到斑驳的大地上,总透着一股暖洋洋的慵懒劲儿。我坐上杭州开往桐乡的车,循着乡土风雅寻福之路一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风雅"一词源于《诗经》,《诗经·大雅》中"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凤凰非凡鸟,梧桐是雅木,凤栖梧桐,便有了风雅桐乡。传说中的那一片梧桐林就在如今的桐乡,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民风淳朴。  相似文献   

4.
艺子 《神州》2012,(19):104-107
淡紫的喇叭,连体的花瓣,甜润的幽香,这是我儿时对家乡梧桐花的印象记忆。小时候,我家门前的那片梧桐树林,在桃红梨白花飞落尽的时候,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次第开放了。淡紫色的花朵铺天盖地张开着,阵阵的带着甜润的幽香扑鼻而来。走在树下,总是禁不住顿足仰首观望,贪婪地吮吸春天的香气,每每都流连忘返。记忆中,家家户户都是篱笆门,院子  相似文献   

5.
足音     
我正在等我最好的朋友,我侧耳倾听——倾听她到来的足音。屋外是一片青草地,还有两棵合抱着的高大的梧桐,我的朋友应该踏过这片草地,来敲我的门。可是我还没有听到任何足音,她应该不会失约。如果是雨天呢?在盛夏里,下场雨是最舒服的事。我的朋友会穿着一件碎花裙子,撑着一把碎花雨伞,喜上眉梢地跑来告诉我:“今天真凉快。”尤其是她赤裸的双足穿着凉拖,在草地上留下一个个水洼,噼哩啪啦的,和着雨点跳动的声符,踩出一支欢快的曲子。调皮的雨点,也打在梧桐叶子上,给曲子加第二声部。还有更捣蛋的,硬拉着风儿的手,掀开朋友的裙角,这时她会轻轻跺一跺双足,好像给  相似文献   

6.
李晓梅 《丝绸之路》2012,(12):82-84
梧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李清照词作中有五处使用了这种意象。梧桐见证了李清照细腻多变的情感流程。同时也铭刻了女词人点点滴滴的情感印记。在这些词作中,梧桐无一例外地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7.
天和 《湖南文史》2014,(5):33-33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  相似文献   

8.
春天在哪里     
正最近气温上来了,校园里的那棵老梧桐开始抽新芽了,远远望去,一片鲜艳的新绿。老师说:"春天来了!"手里握着单元测验卷,我紧紧咬着嘴唇,尖锐的痛苦能让我保持清醒。看看,朱歆然,看看你那分数!我自嘲道。试卷上老师行云流水的笔迹红得煞眼,右上角特大号的两个数字像是在讽刺我的失败。83分。我终是皱起了眉,"啪"得一声将试卷扣在桌子上。窗外的老梧桐已是不知第多少个年头了,粗壮的枝干上冒着一抹一抹的新牙,小小的,带着一股生命的清新。我厌恶地埋下头,将那绿色推离我的世  相似文献   

9.
释敦煌文献中的梧桐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唐五代敦煌饮食中饼的研究户一文中,曾对当时敦煌人食用的一种名叫“梧桐饼”的饼类食物作了探讨,主观认为有可能是因其形状似梧桐叶而得名。后经黄征、谢生保诸先生提示,多方查找资料,终于有所得。现将“梧桐饼”的真实面貌公布于后。敦焊文献P.2O58OL郎伟》,属于驱滩词,其中一首中有“梧桐泪”一词,与一梧桐饼”关系极大。为完整理解‘“梧桐泪”与“梧桐饼”的关系,现根据《敦煌愿文集严将该《儿郎伟》全文录下:若说开天辟地,自有皇(黄)帝轩辕。押伏名(冥)司六道,并交守分帖然。五道大神执鞍,驱见太山府君。…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旅游》2011,(4)
编辑你好:南京梧桐树最近很热议,你们3期刚登有一篇《南京梧桐》呢。读者赵楚2011.3.10赵楚您好!我们也很关注南京梧桐的事情,巧的是,杂志3期有《南京梧桐》浓荫婆娑的倩影。谢谢您的关心,谢谢您的来电。一个地方的植物——树木、花草,是这个地方的名片,这个地方的风情,这个  相似文献   

11.
树迹·人迹     
依稀回忆起生命的一段旅程。 盛·繁茂 某年期中考试,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学中有的拿我当竞争对手,有的不时向我请教,老师也对我赞不绝口,我每天像在云端里漫步,飘飘然,欢悦地度过生命的每一天。不再有“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不再有“头悬梁,锥刺股”。在每天回家的途中,小径边两排梧桐也是别样的茂盛,  相似文献   

12.
一 出国十年的他回来了。尽管如今他已是美国专业画家联盟会员、美国艺术家同盟会员、三次获奖走遍世界的美籍华人画家,但他还是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己的大地。 在从纽约到上海的大型客机上,他曾不止一次地透过舷窗望着浩淼的太平洋: ,太平洋,跨过你的脊背就是我的故土,就能见到我朝思暮想的年迈的父母,激我好学催我登攀的师友了…… 此时,一幕29年前的回忆倏地蹦到他的眼前:阳春三月,上海马路边的梧桐杨柳已经绿漾漾地蘖出新芽,妈妈领着他来到南派国画大师、时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画院副院长的贺天健先生的公寓: “吉人,喊贺…  相似文献   

13.
正吴王行宫梧桐园甪直建有吴王行宫"梧桐园"的说法,由来已久。可惜,"梧桐园"早已不存在了,我们只能从历代的记载中,追根溯源,寻找一些蛛丝马迹,还原部分真相。汉乐府已有"梧宫秋,吴王愁"之语。南北朝文人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梧桐园,吴郡夫差园也,相传在甫里塘北,地名枫庄者。"枫庄的地理位置,在今甪直镇淞南行政村,旁边还有大厍、云龙、西横、娄里等村庄。甫  相似文献   

14.
夏日捕蝉     
正夏,是火热的,荷花开,蝉鸣,蛙叫,最有趣的是捕蝉了。"吱啦——吱啦"高高的梧桐树上,低低的小白杨上,到处都有蝉鸣,不同的树上不同的蝉一齐鸣叫,好像一支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我拿着几只准备装蝉的小盒子,在一排小白杨  相似文献   

15.
正"天空中繁星眨着眼,像海中的鱼群。萤火虫和漫天的繁星融为一体……"多么美丽的夏夜。她沉思着,迷茫地望着空荡的院落。家家亮着灯,空调不停地运转。随着科技的发达,信息技术的进步,孩子们更喜欢呆在家里摆弄电脑,几乎听不到孩子们在院中玩耍的笑声了。知了的叫声不再美妙,成了单调的独奏。女孩抱着一丝希望抬起头,想看看那茫茫的星空,却只看到,那被灯光映成橙色的天空,唯一一颗小小的星星,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昏暗的夜灯点缀着寂寞的梧桐,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高大的梧桐显得渺小而孤立。  相似文献   

16.
草木与节气     
纪红 《贵阳文史》2013,(5):82-85
一叶知秋 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日“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相似文献   

17.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十送红军》  相似文献   

18.
正沐浴阅读阳光的小禾苗作为妈妈,为了让我的孩子记住阅读在她人生中的价值,我给我孩子写过这样的一封信:亲爱的梧桐:你好:我最亲爱的孩子,妈妈没什么能给你的,我这辈子最想给你的就是让你有好的阅读习惯,让悦读伴你成长。我亲爱的孩子,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每天为给你阅读一些感人的儿  相似文献   

19.
鹤岗市位于我省的东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小兴安岭和青黑山山脉,东南部为三江平原的北端,多低洼沼泽地。主要河流有梧桐河及其支流鹤立河、石头河、乌鸡河、伏尔基河等。梧桐河发源于小兴安岭,流经鹤岗市与萝北县,左岸为萝北县属,右岸在鹤岗市境内,流长约一百七十华里。大、小鹤立河由北向南贯穿市区注入梧桐河。1982年5月,市文管站组织了对市属东南郊区的考古调查,在梧桐河下游右岸发现三处古代遗址(图一:遗址分布图),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毛德传 《古今谈》2010,(3):43-46
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号淡宁,浙江海宁县硖石人,是我嘉兴老乡前辈。我系桐乡县梧桐人。我童年常攀吾家二楼屋顶,肉眼可眺见三十六华里外的硖石东山上的宝塔,少时随经商的父亲住硖石,曾多次到百里先贤故居瞻仰致敬。蒋百里学贯中西,才兼文武,韬略精深,察古知今。记得抗日胜利初,上海的报刊有过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的说法,三人指蒋百里、白崇禧和刘伯承,半个指蒋介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