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欧洲华人华侨及其经济活动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欧洲华商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经济条件下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欧洲华商要获得长远发展应采取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信托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战期间特殊的政治、经济格局下,上海华商信托机构数量剧增,信托业务也有所发展;但信托业的资本、资产总额极大缩水,业务经营中投机性、不稳定性大大增强,信托业务在行业的总体业务比重中,仍然微不足道。与战前以及战后相比,战时的上海华商信托业呈畸形繁荣状态,金融信托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愈演愈烈。信托业只是充当了上海市面富余资金牟取暴利的一个载体,依旧无法发挥长期资金融通与财产管理功能,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分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史实 ,详细考察、分析、论述了香港华商调停省港大罢工的动因、过程及其作用。认为 ,香港华商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居间调停 ,发动和平运动 ,在客观上与广州草命阵营结成统一战线 ,对推动港英当局走向谈判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1名回国投资发展海外华商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华商风险认知受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大;专家和实际投资者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认定上存在差异,专家倾向于理性因素,而实际投资者则倾向于感性因素;海外华商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评分上明显高于本土商人,在自我水平、周边人因素、项目信息与定位三因素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建议积极开展海外华商的培训工作,建立海外华商投资风险的指导机制以及完善海外华商的商会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5.
叶兴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4):46-53
本文分殖民时期、独立建国时期、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国家经济管制淡化时期和金融危机以后五个阶段,分析马来西亚华商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其发展的政策因素。作者认为,华商中小企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基础,是马来西亚民族经济的最基本成份之一,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股份制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筹集资本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股份制企业本身为顺应时势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优先股便是这种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华商企业中,优先股对企业的创立、发展及化解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因此,系统探讨近代华商企业优先股的产生背景及其权益,并从企业制度层面予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与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华商网络 ,是以世界华侨华人的亲、地、神、业和文缘等“五缘”的华人社团网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关系网络。华侨华人“五缘”社团的发展及其全球化 ,为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潜力。但要更好地发挥世界华商网络的经济效用 ,还必须利用世界华商网络提供的平台 ,建立能实际运作的企业经营网络。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因人口暴增、游资汇聚、地价暴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第一次主导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本文对抗战时期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的崛起及原因、经营内容和业绩、华商房地产同业公会的活动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此时期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的崛起和活动,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侨商与外商在华投资格局的大变动情况、侨资强势成长的原因以及中国经济转型下的侨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走向新格局的现状和特点。认为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近八年来强势增长,亚洲华商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年稳定上升;欧美日韩企业对华投资的比重则在下降。海外华商平均投资额也大幅度增加,超过欧美日韩企业的水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特别是全球FDI趋势的影响,也与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还与海外华商的投资与经营特点相关。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日益本土化的趋势使侨资企业全面融入中国经济脉动之中,一批华商品牌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侨资传统产业的资本形成与技术升级,侨资科技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侨资企业优胜劣汰,呈现新的格局与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梁英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2):18-2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东南亚华商面对居住国“原住民优先”政策的压力、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对立,应该立足于各自国家的立场和根本利益,与各自国家的其他族裔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东南亚华商的唯一出路,也是化解东南亚国家原住民经济民族主义的正确途径。东南亚华商只有随着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不可能存在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所谓海外华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李丹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39(3):17-24
选择华商与韩商大会作为个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华商网络与韩商网络的运营机制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韩商大会与华商大会是两个最具规模的离线网络协力系统,在强化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乃至在构筑民族共同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个大会在会议周期、运营体系和世界性影响力方面又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旅欧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49-57
据中华民国侨务部门 1935年的统计 ,当时旅居欧洲的华侨近 4万人。然而 ,时至30年代末 ,当战争乌云在欧洲大陆上滚滚翻卷之际 ,上万欧洲华侨为免遭战祸 ,匆匆回国。因各种原因而留居欧洲的华侨 ,与欧洲人民一起在漫天战火中度过了六年的艰难时光。本文追溯旅欧华侨在二次大战期间艰苦而顽强的求生历程 ,并展示旅欧华侨与欧洲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而留下的一页鲜为人知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立宪会议问题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立宪会议被赋予解决所有迫切问题的重负,承载了人民群众的主要期待和希望,但临时政府受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牵制,没有把它作为紧迫的任务来解决,因而延缓了和平、土地、民族等迫切问题的解决。十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对立宪会议的态度从积极主张到彻底否定,这一变化除了现实政治原因之外,也有思想理论上的根源。而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影响立宪会议命运的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一些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分析了全球性竞争压力对工业区适应机制的影响及工业区的竞争优势以及工业区内部形成的华人经济的潜在威胁,探讨了在新的条件下将这种威胁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的可能性。认为华人经济的特殊优势使华人企业越来越活跃,但却使当地企业日益萎缩。这反过来又促使当地经济整体进行转型;华人企业家的某些优势在于其跨地区和跨国网络;华人移民对其祖籍国潜在商业伙伴的能力和品德有深度了解,如果能发挥中介作用,意大利当地企业就能使其工业生产及产品销售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善于革命的党,而且是善于执政的党。在沿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先进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体制、成功的执政方略、坚实的执政基础,自觉地抵御执政风险,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为继续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2):54-61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论文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从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得出结论: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问题分歧较大,主要有1921年说、1927~1934年说、1956年说、1978年说、1982年说。产生分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含义缺乏统一认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必要在概念的使用上更加严谨和缜密,在研究层次和角度方面做必要的区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