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胆天都峰     
最近,我有幸到黄山,饱览了这座名山的壮美景色。 黄山上,那兀立的危峰,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即使隔老远也令人心惊胆颤。由于山高路陡,我们只得小心而缓慢地迈动脚步。所谓的路,其实是一块  相似文献   

2.
方平 《旅游纵览》2008,(6):50-51
<正>"黄山自古云成海"。白色的云海许多人都见过,但彩色的云海——霞海,就难得一见了。今年春节,黄山下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已经半个多月没见到太阳的黄山,终于在大年三十放晴了。傍  相似文献   

3.
<正>黄山是一座花岗岩的山。从花岗岩体的角度看,今天160.6平方千米的黄山地质公园主要包括了两个巨大的岩体,一个是1.3亿年前形成的黄山岩体,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呈肉红、灰白色,出露地表的面积达到了107平方千米,它是黄山风景区的“主力部队”;另一个是1.23亿年前形成的狮子林岩体,岩石为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呈肉红色,在从地下向上涌出的过程中,侵入到早期形成的黄山岩体之中,如今它的地表出露面积大约有8平方千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大的岩体是塑造黄山景色的  相似文献   

4.
如何游黄山     
黄山为青弋江上游源地,坐落于安徽南部,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划入风景区的精粹部分约154平方公里。陈毅元帅曾推黄山为“天下第一山”,并欣然为黄山大门题额。 黄山的前山为温泉景区,后山是云谷景区,前山的景色峻峭,后山的景色秀丽。 以往,至黄山的游客大都选择前山上,后山下,即从温泉登山,从云谷夺下山。1980年建成温泉至云谷寺的公路,旅游者大多从前山到后山上山;亦不乏从后山上,前山下者。1986年云谷寺至北海景区的白鹅岭建成长约2808米,上下站高差约773米的亚洲最长的  相似文献   

5.
刘玉丛 《旅游纵览》2012,(6):98-101
<正>听摄友说,春日的黄山是一首诗;夏日的黄山是一支歌;秋日的黄山是一阕词,而冬日的黄山则是一篇梦幻般的诗意童话。2012年的腊冬里,寻梦般地,我踏上了去黄山的路。  相似文献   

6.
飘飘 《风景名胜》2008,(3):82-82
关键词山岳旅游"山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改革开放之初,名山大川是国人最向往的旅游地。以黄山和五岳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开启了国人最早的观光游。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  相似文献   

7.
《旅游》1999,(7)
黄山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至矣广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二游黄山后由衷的赞叹。黄山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54平方公里素有“五百里黄山之称。黄山自然景色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美之大成如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山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千峰竞秀、层峦叠翠。著名山峰有72座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是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最高、海拔为1864米,是华东地区的最高…  相似文献   

8.
1989年12月27日傍晚,刘海粟偕夫人夏伊乔女士由美国洛杉矶飞抵台北桃园中正机场。他的许多上海美专老校友们立即迎上前去亲切问候,向他献上花环,热烈欢迎他的到来。随即他在旅台学生搀扶下,离开轮椅,登上有麦克风的坐台,在机场临时记者招待会上,开心地谈他“十上黄山”的乐事和感受。 在海老心目中,黄山是他创作的最大源泉和他艺术的最高圣地。因而他抵达台湾的第一件事,是要向同胞们诉说他以94岁高龄十上黄山,再次“拥抱黄山、吞吐黄山”的愉快经验。海老对黄山的痴迷起于73年前的1918年。在黄山瞬息万变的景色中.海老激发出大泼墨、泼彩的…  相似文献   

9.
摄影人 潘辉     
流鸢 《旅游纵览》2009,(3):58-59
<正>Q:是什么让你开始摄影的?A: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从小就喜欢唯美的东西,喜欢那种凝结的美。有的时候我觉得美是相通的,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有的时候我觉得越是唯美的东西就越简单,可能由于长期对美的沉淀,致使我开始了摄影。  相似文献   

10.
王蔚冲 《神州》2011,(7X):33-33
卡夫卡《地洞》中的动物心中的敌人以及所有自身以外的危险的生物都来自于它自我的想象,自我的想象构筑了他我,他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明确来说,他我是自我的一部分,它所投入的战斗是自身的战斗,是超越自我的战斗。动物处在精神的自我与他者的分裂之中,自我越是突出,他我就越是难以把握,他我越是难以把握,自我就越是被放逐,就越是具有彷徨感。在对自我的无可把握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动物无所适从,以致在建构与不停的解构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