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廖胜平 《攀登》2009,28(5):26-31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但因未能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而使这一时期的探索历经曲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分别从不同方面为推进党的制度创新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文光 《攀登》2001,20(3):79-84
建国以来,新中国法制建设经历了开创时期、曲折发展时期、遭受全面破坏时期、恢复和发展时期四个阶段。反思这半个世纪的共和国法制建设史,历史将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警示和经验。只要我们铭记历史警示和经验,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法制建设之路不断开拓、继续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1949年以前业已取得很大成就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一批原先熟悉严密考证方法的史学家接受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他们做到既发扬广搜史料、互相参证的优良传统,又能把握历史演进的大势,由表及里,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达到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因而使历史考证学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的卓越成就为20世纪中国史学谱写了出色的篇章,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走过的60年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60年来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分成4个阶段:1978年以前是传统社保制度的发展阶段,1978~1992年是对传统社保制度的反思和探索新制度阶段,1992~1998年是新型社保制度的选择阶段、1998年以来是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阶段。在这60年中,中国的社保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保,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走过了辉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岳立 《中国西藏》2004,(5):14-16
佛学教育的形成公元779年,桑耶寺落成之后,赞普赤松德赞下令在桑耶寺内成立了一所妙法扎仓(一些著作称为妙法学校)。藏文史籍将创办妙法扎仓的三位重要人物合称为“堪罗曲松”,意思是师君三尊。“堪罗曲松”前三个字是指这三位人物,即堪布寂护(堪)、教长莲花生(罗)和赞普赤松德赞(曲),最后一个字是三(松)。此后,赞普赤祖德赞又开办了律仪扎仓、讲学扎仓和修行扎仓。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政权为强化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风气,就需要加强历史教科书中的劳动理念书写,借以灌输并养成学生们的唯物主义劳动观。“劳动创造人”“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等命题皆为核心的书写范式。这种体现革命史话语体系的书写范式的确立又与新中国初期注重宣传唯物主义、崇尚劳动光荣、突出劳动人民社会地位的整体社会氛围“同频共振”,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外交战略的演变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外交战略演变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制定和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曾设立大行政区作为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渡性措施。这既是借鉴历史传统、沿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大战略区格局的结果,也是限于当时的国情、党情而做出的历史抉择,并且这两个方面又互相交织、互相影响。设立大行政区的历史原因主要是:中共全面执政前所形成的大战略区格局的自然延伸与发展,中共实现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过渡的客观需要,中共对中国近代地方统治形式和苏共中央地区局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全面执政之初中共所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蒙古民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教育制度的演变,得出了"民族发展是民族教育的根本条件,民族教育反过来促进民族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必须依靠民族本身的努力和正确的教育政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论文梳理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探讨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新形势下创新与提升的应对举措。研究显示: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经历起步探索期、规范建制期、调整拓展期、发展完善期的演进轨迹,展示出一个清晰和完整的兼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制度谱系。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演进有五种驱动力:理念转变、国内发展需要、国家实力提升、国际形势转变以及关键节点催化。海外中国劳工保护是我国海外利益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背景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海外中国劳工保护制度的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70年,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70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为新中国70年的历史性发展、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的65年里,尽管存在一些失误和曲折,但总体上抓住和利用了历史机遇,一直在引领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抓住苏联答应全面援助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一五"计划建设的历史机遇,改变了原先重点发展农业、轻工业,相应实行较长时间新民主主义的设想,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提出以"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此后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用不到30年时间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抓住美国为集中力量与苏联争霸而对我示好的历史机遇,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为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铺平了道路。7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进一步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开辟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30多年时间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排序中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使中华民族以更大的步伐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中共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进行了新的分析和判断,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全力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期,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徐平 《百年潮》2009,(10):49-54
实行军衔制度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授予军人军衔,是为了确定军人在军队中的等级地位,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年代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未能实行军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至1965年和1988年至今两次实行军衔制。  相似文献   

16.
17.
石庆环 《史学集刊》2000,1(2):52-58
由于英、法、德三国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与化传统的差异,其制度规定也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而公务员的政治地位及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英国公务员制度的“通才”优势、法国公务员制度的“通才”与“专才”结合以及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律师统治地位”,作为西欧公务员制度有代表性的三种形态,不仅影响了上述三国的公务员制度本身的发展,而且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海云 《沧桑》2009,(3):108-109,140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建国初期,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957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制度遭受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制度进入健康发展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实行士官制度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士官队伍已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军队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时间为序,简要介绍美军士官制度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规范和完善的主要内容,这对新时期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建设一支具有我军特色的士官队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5 0年代 ,经过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 ,由一批第一流学者分别担任主编 ,1 0年之中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0种 ,62册 ,共计 3 0 0 0余万字。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 ,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 ,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 ,因而堪称是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