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读到古今志书精品的时候,不仅被书中字字珠现所吸引,而且从心底升起.一股对编者的敬佩之情。不禁反复思考,编者具备什么素质才能写出如此高品味的志书来?索绕心头的这个疑团在十年的修志实践中逐步被解开:高质量的志书,必然出自文学修养、方志学修养、哲学修养和品德修养水准较高的人之手。没有编者自身修养的高水平作铺垫,不会有志书质量的高层次。.一、文学修养文学修养在这里就是编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这是地方志编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别说向社会推出一部佳志了,就连做方志编者的资格也不…  相似文献   

2.
志书是主体化了的地情信息,修志主体——编者的个性必然会在其所编的志书中表现出来,从而使志书具有各自不同的精神特点。我们把这个精神特点,称之为志书的风格。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志书,会成为一种流派。志书风格和流派的不同,反映的是志书编修主体的差异。因此,研究志书的风格和流派,必须把它和志书编者联系起来。鉴于志书的风格和流派这一重要的方志现象目前在志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方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结合修志实践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浅见,以求教于方志界的师友。 一、志书风格、流派和编者的关系 志书的风格,是编者所编志书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中显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也就是说,在志书中表现出来的结构、记述技巧、语言和地方特点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学术特色的总和构成了志书的风格。因此,志书的风  相似文献   

3.
志书篇目大纲对志书的编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科技志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行行业业,如何界定科技志编修的范围和设置较为科学、合理的篇目大纲,对科技志的编纂尤为重要和关键。本文重点对《陕西科技志》的编修范围和篇目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 ,2 0 0多位方志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呕心沥血编写的 1 50余万言的《新疆通志·科学技术志》(以下简称“《科志》”)出版问世了。我以一种欣喜的心情拜读了这部志书。历史上西域各族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近代西方列强为强取豪夺新疆的资源而从事的危害国家利益的各种科技活动 ,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勤奋敬业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犹如一幅幅的图画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使我在惊喜于新疆辉煌科技史的同时 ,更叹服于编者运筹帷幄、精心构筑志书结构 ,合理精选、编排资料 ,熟练驾驭文字、严守志书规范的修志技巧和科学…  相似文献   

5.
孔令士同志在《加强方志理论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方志事业的基本建设主要有三项:一是方志学科建设;二是方志理论建设;三是方志队伍建设。”方志队伍建设成为方志事业的基本建设,这一点在志界已经有了共识。我们认为,在方志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中,方志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鉴于此,李铁映同志指出:“要稳定、健全修志队伍。队伍的素质决定志书的质量。志书的质量决定了修志工作能否继续下去。”(《李铁映同志八月十七日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5期)看来,志书编者问题,不仅是方志领域里的基本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方志事业生死攸关的大事。方志队伍建设已成为方志事业基本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要使方志事业后继有人、方志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不出现断层,青年方志编者的培养问题,就成为这一基础性工程的基础。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在志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方志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仅就当前青年方志编者问题发表一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志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由于传统方志运作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志书编纂和志稿评审以手工为主,致使地情信息传递慢、志书编者劳动强度大、志书出版周期长;使用微机的志书编纂系统一般没有网络处理能力,不仅排版任务重,而且不能实现多人协同运作;发行以纸版志书为主,在志书读者与志书编者之间只能进行地情信息的单向传递,发  相似文献   

7.
我的民俗志观唐涛民俗士口何人志,;在本届志书编纂过程中,迄今还是一个众说纷云的问题。从已出版的志书来看,由于志书编者的民俗志观不同,所编的民俗篇章(或专志)差异很大。常见的一种观点是“不写愚昧和落后”,“已经处于消亡中的封建迷信的事物就让它灭亡好了,...  相似文献   

8.
<正>在编纂志书过程中,编者往往要用数据描述事物的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志稿中数据颇多。因此,准确的使用数据,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未央区志》的资料工作:胡乔木同志在全国第一次地方志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资料是编写地方志的基础,是修志的先决条件,这已是志界同仁的共识。一部志书的成败得失、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资料是否丰富、翔实,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部志书在篇目大纲基本确定之后,资料的搜集就成为志书编纂工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谈入志插图     
谈入志插图杨谦东山插图是志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古今志书编者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方志在由地记发展到以图为主的“图志”(图经)阶段时,图,一度成为志书的主体,文字记述处于从属地位。在图志演变成地方志之后,志文上升到主要位置上,但志图仍然没有...  相似文献   

11.
志书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审稿的结束,其出版后的审读也是方志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这一问题志界涉及不多,成为方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薄弱部分,本文拟就此谈点浅见,希望能引起同仁的关注。 一、审读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志书出版后进入社会,读者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以各自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审视志书,因此,读志用志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审志过程。 通过审读,能及时总结修志工作中的经验,并可升华为方志理论,为更好地编纂续志服务。 通过审读,能及时发现志书中的缺漏,印出一份完备的勘误表与志书一块发行,以避免志书用户在使用志书时发生以讹传讹贻误大事的事情,把志书中的错讹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在续志编纂中引以为戒,保证不发生类似的错误。 通过审读,能及时发现在志界尚未达成  相似文献   

12.
续修志书的新思考辽宁省苏长春社会主义新方志续修工作已成定论,方志界也已经开始探讨续修志书的各种问题。本文结合本届修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试从续修志书的内涵规范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提出思考,与志界同仁切磋。一、突破老框子,开拓新思路,科学地规范续修新方志的...  相似文献   

13.
提要:本文通过对目前的一些人物篇志稿的考察,认为第二轮志书人物篇编纂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详略不当,资料欠缺,情感过浓,籍贯混乱,记述不合志体,文字粗糙,记述雷同等等。希望第二轮志书编者能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方志事业的日趋发展,开展读志用志,发挥志书的功能,才能扩大方志事业的影响。如何看待新方志读与用相对滞后的客观性,如何科学有效地促进读志与用志工作的开展,提出运用网络信息时代科技手段开展读志用志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二轮志书如何与前志衔接,早引起志界关注。第二轮修志不是断代志,不是重修,而是续修,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和前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既不能鹤立鸡群.又不能完全因袭前志,重要的就是作好两轮志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科技在修志全过程中应用分量的不断增加,由于编者在具体操作中的失误而导致新编地方志在编排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错误,特别是在续志编纂时这类问题很可能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用微机处理入志表格时由于下达了错误命令而产生了一些编排错误.此类错误在铅字排版时一般不会产生.这类问题在最近几年出版的新志书中屡有发生,但并没有引起志界同仁的关注.本文仅就在使用Excel处理入志表格时应注意的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志》是各级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修志以来,关于如何编写《科技志》的理论文章刊发不少,各级志书的编纂实践也多种多样。近来,笔者在阅读部分志书的《科技志》和相关的理论文章之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总结过去,吸收经验及其教训,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指导当前的修志实践(包括全国各地正在兴起的续修志书)将是大有神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一部志书上百万字,有点文字毛病在所难免。然而志书编修者应力争使志书文字简洁、准确,避免出现文字错误。有人提出志书要磨,不无道理。除了编者自己磨,还应请社会贤达共磨,以求完善,成为精品。在志书打出样书后别急于付印,可分送专家或文字工作者,请他们把关,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错误,以此提高志稿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断代志是晚于通志出现的志书体裁,有着跟通志不同的特点,自第二轮志书编修以来,就广为志界所用。多部本断代志和多卷本断代志在内涵、功用、记述时限、资料选取和总纂要求等方面都有差异,而把握好二者的异同,是提高断代志编纂质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谈方志批评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离开了方志批评,志书编纂中的经验教训就难以总结,志书编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易解决,志书质量也不易提高。因此,研究方志批评的作用、规律、性质和任务,探讨方志批评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明确方志批评者的修养等问题,不仅是新志书编纂实践的需要,也是新方志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结合方志批评中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志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