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簋及其铭文对研究晋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认为■公所属族是作为殷商遗民而随唐叔虞封唐迁徙而来,并随晋侯燮夫迁徙于晋。族为商代重要族氏之一,与商王朝联系紧密,其地望近于戈族地望,在陕西泾阳附近。■公簋中的唐伯和■公均非爵称。  相似文献   

2.
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6年,陕西省安康县出土1件史密簋。出土地点在县城以东王井沟、老君观之间的断崖上,北靠安旬公路,南距汉江仅300米,隔河与奠安塔遥遥相对。此后,这件铜器在民间流传。1988年9月,笔者有幸看到器物,铜簋虽残破,但器底铭文十分重要。故不揣譾陋,略加考释,以飨川好,并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0,(4)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  相似文献   

4.
仲爯父簋器铭“南申伯大宰仲爯父”之“伯”表示仲爯父的宗子身份,此处“伯”意即族长,与排行仲并不矛盾。周代“伯”具有族长、嫡长子两重含义,仲爯父簋铭表明,周代金文中称“伯”的宗子,其行第未必一定是嫡长,而行第不是“伯”的贵族,未必一定是小宗。嫡长子继承制是周代宗法的基础,在当时没有被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5.
■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的册命。■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班簋、叔夷钟和晋侯稣编钟的相关铭文,确认"■人"即"国人","■""■""■"实为同一字,俱为"国"字之初文。《班簋铭》中之"东或",应训为"东域",并非"东国"也。  相似文献   

7.
王晖 《考古与文物》2000,(6):46-51,59
周代有无井田制度?西周时期一代又一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是否依宗法关系把自己所属土地再次分封给诸弟?这些制度问题虽然在战国秦汉以来的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但西周甚至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有关方面的资料却比较少。  相似文献   

8.
从豦簋铭看西周井田形式及宗法关系下的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有无井田制度?西周时期一代又一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是否依宗法关系把自己所属土地再次分封给诸弟?这些制度问题虽然在战国秦汉以来的文献资料中有所记载,但西周甚至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有关方面的资料却比较少。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西周时代的金文资料襑簋铭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西周井田问题的宝贵资料,也提供了在宗法关系之下以井田分封子弟的重要资料。襑簋铭文说(以簋铭原行排列):襑拜稽首,休朕稥(宝)君公白(伯)易(锡)厥臣弟襑井五,量;易(锡)甲、胄、干、戈。襑敢望(忘)公白(伯)休,对扬白(伯)休,用乍(作)且(祖)考宝尊彝。上面铭…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有个■字,字形象钺.自罗振玉始各家均释作戉,训作钺.戉与越通,范文澜先生疑其为越国.彭适凡先生进一步认为卜辞所见的■就是江南创造了几何印纹陶的越族,因此他认为华夏族和越族在商代已有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了.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 敖簋铭文的释读,郭沫若先生认为“子牙父”即齐鲍叔牙,并根据该器器形、铭文字体等判定其制作年代应在春秋齐桓公时期,此说可从。刘丕烈先生认为“子牙父”为鲁叔牙,“ 敖”为鲁庆父之子公孙敖。其断代与郭说基本一致。本文以为“子牙父”应是齐鲍叔牙而非鲁叔牙,仍以郭说为是。但郭说以为铭文“戎献金(铜)百车”的“戎”指匈奴,则不可信。笔者根据铭文透露的齐、鲁关系,判定此“戎”应指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曾谋之于鲁。“戎献金”作为贡纳,当是齐出兵征伐的结果。文中对前两说之误,有所考辨。  相似文献   

11.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96年到2000年,作为中国学术界最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由包括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献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内诸多专家共同参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探讨了中国上古三代的年代问题,并于2000年得出初步结论。专家们发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下文简称《简本》),~①对夏商时代提出概括性断代,对西周时代提出绝对性年代框架,对西周诸王(含共和)给出确切在位年代。关于西周诸王(含共和)  相似文献   

13.
葛亮 《文博》2010,(4):22-26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臣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臣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盱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4.
山东高青陈庄出土的引簋,其器主引是周王所任命的齐国命卿。引获赐的彤弓、矢代表单次军事指挥权,也同重命制度有关,并不能说明引的身份是齐侯。周代设立命卿制度,是一种在国家范围内控制"武力的合法使用权"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辅助诸侯、增强方伯实力以便更好地藩屏周室;另一方面,命卿也是周王对诸侯进行监督、引导的重要手段;命卿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系周的一统局面。从西周中期开始,王官开始出现"私臣化"趋势,在春秋之时,命卿成为诸侯之臣。命卿制度的这一变化,虽然同王权的衰落有关,但其主要原因是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徐偃王在后世典籍中多被誉为"仁义之君",然由于历史久远且文献阙佚,有关其史实多幽渺难考,结合班簋、孟簋铭可知:徐偃王确有其人,活动年限约西周中期周穆王世,地处周王朝之东,因自小身染骨病以至神形怪异、面目可憎,在班簋铭中被讥为"东国?戎".徐偃王作为部族首领,同时也身兼巫师的身份,在孟簋铭中被称为"无需",这一发现也与古...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臣臣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臣臣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臣臣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7.
(彔见)簋是西周中期的器物,其铭文内容是周王对(彔见)的册命.(彔见)是穆王晚期至懿王初期周王身边卿一级的执政大臣.由(彔见)簋等册命铭文可了解当时册命礼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战国带铭铜戈看蜀文字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战国带铭铜戈看蜀文字的存在梁文骏古代蜀国有文字吗?二千年来还是一个谜。关于我国文字的发展情况,曾经有过一段尽人皆知的史实,即在秦未统一六国前,列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把"文字异形"的韩赵魏燕齐楚原有的文字废除,统一使用秦...  相似文献   

19.
20.
从记载“■京”和“■”的青铜器年代变化来看,西周中期后段开始青铜器铭文中对其称呼方式从“■京”变成“■”,■京的功能由周王频繁举行重要活动的政治、文教以及游乐的多功能中心转变成周王偶尔举行政治活动之处,西周晚期只是作为地名出现。西周中期后段至西周晚期提到“■”的青铜器铭文内容不再出现周王习射、泛舟、渔猎等受周边水系、环境制约的活动,可能与■京范围内水系、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