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5年6月,大勇法师率"留藏学法团"由北京出发,赴藏学法,成为民国时期内地僧人以游学方式自发组织前往西藏求法的先声。本文认为,作为学法组织的启蒙范本与汉藏关系进程中的重要组织,"留藏学法团"展现了民国时期汉藏宗教文化交流的脉络与趋向,丰富和充实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也成为推动蒙藏委员会此后资助汉藏僧侣游学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佛光山开山宗长、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星云法师,乃数百年来影响最大的汉传佛教僧人之一。法师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自在其深厚的修为,再外化为言教身行——弘法文学正言教之一也。法师弘法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举凡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并皆涉及。本文以法师隽语集《老二哲学》为例,略析其弘法文学的特点,诸如运用实际生活经验、善于讲说精巧故事等,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少林和尚跨海结缘徐长青跨海结缘,一直是少林寺僧人朝暮默念的事。“愿终于了了”。1994年7月12日,我接到少林寺僧、嵩山少林寺佛学访问团团长释永信法师的电话,立即赶往郑州火车站旁的格林兰大酒店。永信法师一刚刚放下行装。“过去许多人邀请我访台,都未实现...  相似文献   

4.
佛教:对寺庙中的主持和尚称方丈、长老或住持。对在佛教教义上有一定研究的僧人称法师或禅师,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称尼姑。对和尚、尼姑和道教寺庙里的道士,一般均应称为师父。对喇嘛教的僧侣应尊称“喇嘛”。对已受十戒而没受足戒的僧人,应  相似文献   

5.
正古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途径除了陆路外,还存在一条海洋航路的通道,是通过西域僧人来华传教与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而实现的,依靠"海上丝绸之路"使僧人求法与传教夙愿得以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域外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与交往的海洋通道。它是由沿途一系列作为贸易网点的港口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广州港是中印佛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重  相似文献   

6.
隋唐五代的佛教宗派,多数由地地道道的中国僧人创立。在少数由旅华外籍僧人或外国血统的中国籍僧人创立的宗派中,只有华严宗是由地处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康国入的后裔、中国籍僧人法藏创立的。按照传承系统,他被华严宗人尊为华严宗三祖。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十一月十四日,他以70岁高龄在京师长安大荐福寺圆寂,门弟子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了《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晚唐时期,旅华新罗士大夫崔致远又写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然而北宋初年僧人赞宁撰《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活动,并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创立华严宗。本文拟就法藏在洛阳的活动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南京栖霞山下千年古刹栖霞寺前矗立起一座质朴庄严的寂然法师的铜像,这位充满爱国情怀,心地慈善的高僧在1937年底以监院(当家和尚)的身份挺身而出,带领寺庙众僧人,紧急成立对民收容所(得到  相似文献   

8.
《环球人物》2013,(2):22
用网络传播佛法,延参法师并不是第一个,却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个。他一改人们对僧人严肃刻板的传统印象,带着幽默、智慧和小清新冲进微博阵地,用轻松活泼的文字讲解人生道理,将高深的佛法、哲理演绎得深入浅出、温暖人心,备受网友的推崇和喜爱。也许延参法师的佛法造诣远没有其他一些大师们深厚,但在当下这个充斥着欲望、压力和浮躁情绪的社会中,他带给人们内心的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本刊记  相似文献   

9.
2012年,网络上最火的红人是谁?答案不是影视明星,也不是权贵商贾,而是一个操着一口河北方言、表情永远无辜的和尚——延参法师。他的微博"粉丝"量近500万,每天新增"粉丝"就有近3万人。延参法师的微博大多是佛家哲理,但是"纳尼"、"懂了木有"这些网络用语却经常出现。喜欢延参法师的人称赞他"智慧中充满幽默",是"最萌和尚"。被猴子"调戏"而红  相似文献   

10.
酒泉·金泉     
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河西,汉武帝赐御酒犒赏三军,霍将军以为功在三军将士,乃注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因此而得名。 传说唐大宗贞观十七年僧人玄奘路过酒泉,留宿于泉边的清励楼内。一日晚间玄奘正在坐禅诵经,来了一位老者,手捧一只玉杯跪在他的面前,说:“弟子蔡玉仁(采玉人的谐音)愿将此杯奉献我佛如来,请法师代为转呈。”玄奘问:“此杯何名?从何而来?”老者道:“此杯名叫夜光杯,是弟子的先祖所传,一共两只,一只送与南海观音,此一只尊候法师代劳。”玄奘又问:“小小一只玉石杯有何稀奇?”老者说:“法师有…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14,(6):30-31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着装,可僧人穿袈裟为何要露出一只胳膊?相传,有一名叫慧可的儒生,非常笃信佛教,对佛教祖师达摩的修炼之术十分倾慕,便追随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修行佛法,并侍奉在达摩身旁。  相似文献   

12.
敦煌高僧昙猷与天台“佛国”朱悦梅魏晋南北朝时代,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成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心。不断有僧人西行取经,更有不少南下江汉、江浙一带弘传佛教。昙猷就是南下僧人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位。昙猷(?~约396),又名法猷、白道猷,敦煌人。少年时修头陀苦行...  相似文献   

13.
卷首论坛和谐与大同戴明贤/1期“财”“、才”漫谈王文元/2期思想的夜盲症廖保平/3期林则徐的廉政宣言陈洪起/4期有感于重新重“视四书五经”龙炘成/5期论敬怠韦康学/6期荣辱兹事大矣忻文/7期凤凰与大鹗戴明贤/8期好心·私心·野心闻道/9期回到理性慕容陶/10期从晏婴辞退高缭说  相似文献   

14.
《神州》2007,(6)
参选作品:《金藏传奇》分类:〔历史题材电视电影剧本〕作者:苇航(孟恭才)编号:C20070001作品梗概: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山西广胜寺,发现了旷世国宝金代大藏经卷,简称金藏。媒体披露这一消息后,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广泛注意,侵华日军对此更是高度关注。他们派出特务,冒充僧人先是欲用金钱买走金藏,遭拒绝后,又派出庞大的所谓"东方文化考察团",想趁3月18日广胜寺庙会之时,将金藏掠夺。面对日寇的巧取豪夺,我八路军太岳军区军民,在政委薄一波、司令员陈赓的领导指挥下,于广胜寺力空法师等爱国僧人的紧密配合下,与日本特务和日军斗智斗勇,最终顺利地将金藏转移到安全地方。  相似文献   

15.
<正>天聪四年(1630)立《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下称"《宝记》碑"),碑阳刻有汉文、老满文,记述喇嘛法师斡禄打儿罕囊素生平及建塔缘起,碑阴刻有喇嘛门徒、工匠与官员名单。此碑是现存清代最古的碑,因碑阳刻有无圈点满文,成为清史、语言学等领域关注的重要文物。此  相似文献   

16.
西夏早期翻译佛经有回鹘僧人参与,但学者至今不能证明哪部佛经是在回鹘僧人主持下译出的。文章指出在西夏译《无垢净光总持》的一个抄本里存在西夏语不送气清声母字和汉语浊声母字对音的特殊现象,这恰好是回鹘文音译汉语的特点。在传统史书基础上猜测的"回鹘僧译经"一事或许就此可以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2,(8):67-67
姚广孝这样一位僧人政治家,不可能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他之所以和朱棣相处得很融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姚广孝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得意,就越要低调;越成功,就越要收敛。往往升得越高,也会跌得越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的形成与演进,不仅牵涉僧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博弈,亦与战时役政和边政密切相关。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针对地方所反映的僧人兵役问题,由训练总监部出台相关政策。该政策强调僧人属于国民,理应承担兵役义务,其本意在于减小《兵役法》推行的阻力,却因未注意到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引起僧团抗争。后在行政院协调之下,由内政、军政和训练总监三部会商修订,暂时与僧团达成妥协,允许僧人侧重救护训练,底定了僧人兵役政策的基本内容。国民政府迁渝后,边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又因蒙藏边民佛教信仰根深蒂固,佛教的政治意义随之凸显。而地方不断有壮丁借出家逃避兵役,国民政府在役政和边政两端左右为难,僧人兵役政策随之摇摆不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形成与演进的历程,揭示了战争、边疆及僧团抗争对政教关系的型塑,也为重新思考佛教与抗战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悟真,吐蕃统治敦煌后期到归义军前期敦煌著名僧人之一.他历任灵图寺主、都法师、都僧录、副僧统、都僧统等僧官,是晚唐五代敦煌历任都僧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参与张议潮收复敦煌及入奏唐朝这一伟大事件,并长期奔波于长安到敦煌之间,效力于张议潮军幕之中.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大量唐悟真的作品及有关记载.因唐悟真经历复杂、事迹显  相似文献   

20.
<正>有的佛教寺院设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据说摩羯陀国有一千个僧人。其中五百个是凡夫僧,五百个是罗汉僧。所谓罗汉僧,是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