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成为苏紫紫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平衡的世界。这个对我来说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苏紫紫赤裸地看你是一种挑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人都裹着羽绒服或大衣。只有苏紫紫全身赤裸,从北京市西三旗某花卉市场的渔具店鱼缸里水淋淋地钻出来,瑟瑟发抖,胳膊上赫然几块青印,是前一天水下拍摄时自己咬的。“第一天水温只有五六度,冻得没有知觉,又要继续,就咬自己。”  相似文献   

3.
《南方人物周刊》2014,(28):17-17
最近,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北京青年报》记者到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汝州采访,发现一桶机井饮用水的价格,从干旱开始时的5角钱,涨到5元钱还难买到。  相似文献   

4.
李伟 《文史春秋》2006,(6):25-29
雾都重庆的一点亮色新闻同业常说,女记者采访最便利、最有成效,个中原因自不必细说。然而女记者不多,真正靠出色的睿智、优美的文笔、辛苦的采访做出特殊成绩的更少。在这更少之中,能犯权贵、闯禁区,一身正气、勇敢无畏的女记者则少而又少。当年《大公报》的著名女记者彭子冈就  相似文献   

5.
祁鸣 《世界》2005,(11):13-13
凡是接触过巴金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谦虚的长者,一向主张作家的名字应和作品一起出现,而不喜欢在其他场合抛头露面。因此,他很少接受记者采访。但是,由于我做新闻记者的“磨功”比别人持久,所以从1977年开始,巴老家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但是巴老在同意我为他拍摄电视资料和生活照片的同时与我达成了一条“君子协定”,巴老说:“你拍可以,但我活着的时候不准用。”我也向巴老保证:“好,保证:您不点头,我不用!”  相似文献   

6.
典藏欧洲     
《世界》2008,(7):40-42,44-46
欧洲,令人期望 欧洲,值得典藏 在欧洲最美的季节 《世界》编辑记者分为四路 经过40天以上的采访 走过20万公里路程 深入情调非凡的东欧 阳光灿烂的西欧 悠闲自在的南欧 以及纯净清爽的北欧 为你搜罗,值得典藏的欧洲经典、欧洲风尚欧洲地标、欧洲生活……  相似文献   

7.
除了震惊,杨威没法形容自己的感受。 这位年轻的央视记者,在难以名状的情绪中,给《体坛周报》资深记者颜强打了一个电话:颜老师,这次丢人丢大了,一不小心成了最后一个采访过南勇的记者,还被他说出了“打击赌球大快人心”、“反赌不会就此停止”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8.
浮·躁     
在饭局上,你往往能见到很多人的虚浮,尤其是酒过三巡之后,为的是引起同桌的注意,显示自己的利益地盘。  相似文献   

9.
1989年,我第一次翻译斯奈德的诗歌。20年后,我在香港国际诗歌节采访他。25年后,我翻泽的《盖瑞·斯奈德诗选》出版,上市两个月后加印。一个记者和他的采访对象之间,竟有这样一种隔空不断的缘分,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相似文献   

10.
细节的力量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富参加了3次两会,他发现了代表们语言上一些很细节的变化,以往,一些代表会说,“我聆听了总理的报告”,“学习了报告的精神”,“向会议汇报下过去的工作”等。现在,则变成了“我听取了总理的报告”,“审议了报告”,“向会议提出以下建议”等。  相似文献   

11.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4,(6):11-11,13
孙羽;杨剑波;李刚;张克强  相似文献   

12.
对于新剧《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在中国的流行,不知道骄傲的阿兰·索金会大吃一惊还是一笑置之,反正,我很吃隙。本周,讲击毙本·拉登时刻的第七集播完,豆瓣小组有粉丝发问:“为什么唐(剧中的一位记者)看见飞机机长的肩章和制服就不说话了?”8分钟后,有人回答:“他衣服上有美联航标志,  相似文献   

13.
这一代人,被命运选择,穿过西方人需要经历500年的50年,穿过丛林一般密集的十字路口,来到了今天。“这不可思议,但又无比真实”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的日籍夫人鹤子 拙文《康有为和他的日籍夫人鹤子》发表于1987年第二期《武汉春秋》上,当时我并不怎样看重它。有一天,《长江日报》高级记者邵震寰同志专门找到我对我讲:“小曾,你有点苕,《日籍夫人鹤子》这篇文章评职称时你为什么不报?傻里巴叽地尽报些零星东西。”我这时才晓得老邵是评委。老邵又说:“难得的采访.采访到康有为的儿媳不容易的。而且,弄到了这第一手的材料,说明了一个记者的本事。”  相似文献   

15.
一夜白头     
少白头的人血热,可满头皆白的中年男人,也不多见。这般血热的人,见人却无比谦和,叫谁都是老师。他活得通透,能让的事全让了,人人以为他会做人,有意无意间总提携他一把。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龙源期刊网记者蔡凛立网上采访了《丝绸之路》主编季成家先生。就本刊的发展及相关事宜提出了24个问题。季成家主编一一作了回答。现将采访问答全文刊出。以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成长历程。并期望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是个容易得罪人的行当。如何既坚守自己的独立立场,又维护和采访对象的长久关系,这是个两难和形形色色、个性与经历各异的采访对象交流是件乐事,也是件益事,特别是当你打开了对方的内心世界。其中一些"相见恨晚"的,后来还真成为了朋友。可麻烦的事情总是有的。这一年,我采访老翻译家张玉书。老先生颇有长者之风,风趣而且谈吐文雅,和他聊天,真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照老人要求,我在发稿前把文章传给他看。老一辈学者的治学  相似文献   

18.
过去五六年里,每见严明,都是一副从南方来的装束:黑色T恤.中裤刚刚过膝盖,一双“洞洞鞋”踢踏出声,斜挎的运动包里常常塞着禄莱双反相机。这些年,包里又多了一把布鲁斯口琴。  相似文献   

19.
观点     
《南方人物周刊》2011,(24):26-26
谁允许你来采访的?记者算个什么东西! ——《法制日报》记者在浙江兰溪市马涧镇采访时,遭到当地政府机关人员的阻拦,一名政府官员对其恶语相向  相似文献   

20.
鞋·三十年     
郑璐 《南京史志》2009,(11):24-24
“臭小子,你给我过来!”耳边传来老爸雄浑磅礴的大吼。 我不情愿地站起身,走到老爸面前。老爸一只手提着我的一只鞋,另一只手扯着我的耳朵,凶神恶煞地吼道:“臭小子,你看看你,这双鞋子才买了多长时间啊,就被你破坏成这个样子。”我满不情愿地看着自己的杰作:不就是鞋子脏了点,鞋帮散了点,鞋子前面被磨破了点,还不是我踢球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