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醉人的婚礼     
我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婚礼,最忘不记的是泸沽湖之行的那一次。一个混熟了的普米族年轻朋友来邀请我,去参加一对普米族青年男女的婚礼。他说:“你老向我打听我们普米人结婚同你们  相似文献   

2.
<正>1936年第11期《玫瑰画报》和第1380期《北洋画报》,同时报道了在天津永安饭店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婚礼的主角是南开中学才子陆以洪与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才女董芝如。在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六礼”婚仪为主流的民国时代,读者也可从中管窥到在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新思潮推动下的民国知识界的新式婚礼。  相似文献   

3.
燕子  张永龄 《旅游》2002,(2):42-44
到泰国旅游.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来一次泰国婚礼蜜月旅行.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即使是现在.如果你到网上查一查“泰国婚礼”,我相信你的检索结果依然是”0“。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亲历了次别样的,极具异国情调的泰式婚礼.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操办我们“别具一格的婚礼”。虽然我们亲历的神圣、热闹,庄重的泰国婚礼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隆重的婚礼场面和那些难忘的婚礼项目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4.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7):28-28
布朗族的两次婚礼是传统的“不落夫家”婚俗的一种表形式。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这种习俗流传。 “不落夫家”是指结婚的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必须回娘居住。过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再回婆家居住。新娘结束娘家生活回到婆家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于举行第二次婚礼。  相似文献   

6.
《神州民俗》2007,(9):37-37
傣族青年男女绘声绘色,一般实行从妻居的习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因此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婚礼开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异彩纷呈的新疆回族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礼,是新疆回族人一生中的大礼。父母亲把为儿女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完成了一桩重大夙愿,因而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疆各地,同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婚礼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回族传统婚礼奉行以节俭为原则,体现隆重、喜庆的气氛。这些内容在广大回民中都始终未改变;主要的婚礼仪式也都较完整地保留着。概括起来主要仪式有: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回族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求。”当回族姑娘长到十…  相似文献   

8.
我参加热闹婚礼的次数很多,而最富传统习俗,使人兴趣极浓的是鄱阳湖奇特的渔家水上“连家船”婚礼。 鄱阳湖渔民都是“水上人家”。他们世代以船为伴,生活在浩渺的鄱阳湖上。小伙子“成家”在鄱阳湖上,“立业”也在鄱阳湖上。年轻人举行婚礼,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合船会婚”的“连家船”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9.
<正>1995年之前,苏州乡村的婚礼,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模式,结婚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在世俗观念中,男女青年领了结婚证若未举行婚礼,就是未婚同居,尽管他们拥有法律意义上的《结婚证》。农村里的婚礼讲究排场,场面非常热闹。男女青年同意结婚了,男方就请人挑好黄道吉日,将结婚日期告知女方,并捎上一份彩礼。彩礼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情况和当时的行情,确定彩礼的数目。如果结婚那天是艳阳天,自然皆大欢喜,如果是个落雨天,  相似文献   

10.
苗族青年男女玩山对歌,其程序有三,即“初相会”、“交朋友”、“久的伴”。“初相会”也叫“初相连”,青年男女相会主要是在赶场天和节日。青年们赶场不是去做买卖,而是去寻找意中人。下午散场之后,他们就三五成群地回到场坝边来对歌。当小伙子想邀请坐在对面的姑娘对歌时,必须根据情况来  相似文献   

11.
洱源县凤羽坝子,有“凤凰之乡”的誉称。凤凰之乡的婚礼婚俗,既古朴淳厚,又饶有情趣。定婚要行“鸡酒礼”鸡酒礼,白族话叫“隔格枝”,这是凤羽白族的定婚习俗。凤羽白族男女青年的终身大事谈定后,双方就选择一个“大吉大利”的双月双日,举行鸡酒礼。定婚那天,媒夫媒妇率领男方家的至亲长辈,跟未来的“新郎官”一起,到女方家去。同行的还有十来个穿红着绿的姑娘。她们都端着油漆托盘,托盘里摆放着  相似文献   

12.
丁超 《丝绸之路》2007,(9):28-29
“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这是回族婚礼“表针线”中的撒喜果歌。撒喜果也叫撒喜枣、撒喜、撒帐,是回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风俗仪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族》2003,(4):53-55
“西亚然”是贯穿土族婚礼全过程的一种赞歌和问答歌。它紧紧围绕婚礼仪式的步骤和内容进行演唱,是婚礼中的主要歌曲之一。这里搜集、整理了在土族地区普遍演唱的九首。  相似文献   

14.
婚礼婚礼开始后,新郎和新娘盘腿就座于用青稞画有“X”字固符  相似文献   

15.
<正>上思过山瑶大多居住在广西十万大山腹地的南屏瑶族乡和叫安镇的那荡村、提高村、那午村一带,有5000多人口。上思瑶族的婚礼习俗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繁琐热烈、丰富多彩,主要有“探亲、定亲、迎亲、拜堂”等一整套仪式流程,每个环节都以形式迥异的歌舞进行,其中尤以婚礼当天的“拦路关”“拦门关”“鸳鸯仪式”“上茶仪式”“拜堂仪式”最具特色。2018年12月,上思瑶族婚礼习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6.
韩连赟 《丝绸之路》2009,(17):45-48
新疆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隆重、热烈而传统。婚前要请喇嘛,还要合婚、测定吉日。男女要举办搭新毡房仪式,女方亲属要为出嫁新娘举办饯行宴。  相似文献   

17.
张闻捷 《中华遗产》2013,(10):148-151
时至今日,“三媒六聘”仍是不少人家举办婚礼的必要环节,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孔子时代。当我们惊艳于周人的“桑林唱和”甚至“私定终身”时,作为统治阶层的贵族,婚礼却远没有如此随性浪漫。  相似文献   

18.
吴哥的孩子     
走在暹粒的大街上,最好随身带点糖果。时常有孩子围上来,拽着路人的衣角,用生涩的普通话叫嚷:“姐姐漂亮”、“哥哥帅”,或者直接喊出他们的诉求——“糖果”。尤其在景点周围,孩子们总是先于风景涌出来,有的贩卖纪念品,有的直接用清澈的目光要糖,锲而不舍地跟着中国面孔的游客,好像糖果才是进入吴哥窟的门票。 在中国被磨得很硬的施舍之心,到了异国多少都会软化,你很难拒绝他们。  相似文献   

19.
雪地 《神州民俗》2009,(7):46-49
一个中国小伙,偶然的机会来到法国后,发现很多浪漫的法国人都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民俗婚礼。他灵机一动:我能不能把中国的民俗婚礼“卖”给他们赚钱昵?于是他在法国做起了专门帮助年轻人举办中国传统婚礼的生意,几年下来,他就成了法国的“有钱人”……  相似文献   

20.
正历代婚姻礼俗家庭不睦,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恶劣因素。所以《昏义》说,只有男女之别、夫妇之义建设好,才会有"父子亲,君臣正"。而后者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婚礼之受重视也在所必然了。历代正史的《礼志》《礼书》,记载的多是皇朝和官僚贵族等上层社会的礼法制度。他们基本遵从和沿续了上古婚礼仪式,"五雁六礼"之制变化不大。西汉晚年,王莽控制朝政。他极力鼓吹和推崇古礼,平王即位,才9岁,王莽就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