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是研究古代高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重要文献,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据朱雷先生综合研究,以及日本町田隆吉先生续为考证,我们仅知: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吐鲁番出土”北凉赀  相似文献   

2.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高昌郡县行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放以来,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同志在吐鲁番地区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获得上起前凉,下达中唐的大量古代文书。我们知道,从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建立高昌郡起,中间经过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段氏和沮渠氏五个政权,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郡,所出文书中的一小部分属于高昌郡时代。史籍上关于高昌郡的记载是非常少的。过去冯承钧先生曾摘录史传和佛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出土的唐神龙元年(705)长行马文书披露了西州与庭州之间的一处交通要地——金娑,但传世史籍对其名称记载不一,有待进一步辨析。通过爬梳相关文书的记载,并结合《西域考古录》的有关记述,推知其本来名称实为“金娑”。长行马作为西域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受到当地官府的高度重视,即便其在传驿途中意外身亡,亦会有专门兽医加以勘验,以查明其死亡原因,作为判决此类案件的依据;此外,其案情会节级申报给西州都督府兵曹参军做最终复检,并记录在案,每岁向兵部呈报长行马死损状况。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高昌唐西州的蚕桑丝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地处古老的东西商路——丝绸之路上,为历史上东西贸易中心之一。汉以来,我国大量的丝织品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中亚、西亚乃至欧州。在历史上,我国蚕桑产地虽因时代不同而变更,但著名的产地都集中在内地。地处我国西陲丝路上的吐鲁番产不产丝,文献中语焉不详,学界亦多持否定观点,如汪篯先生《隋唐时期丝产地之分布》云:“然则关辅、河东、陇右(按:唐代西州属陇右道)、岭南诸地于隋唐之世,皆非产丝之区域,从可知也。”又刘曼春同志《汉唐间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亦断此地不产丝。至于其他有关丝路的史学,文学论著亦鲜提及,这似乎已成定论。但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出土文书“衣物疏”浅析李清凌ASuperficialAnalysisoftheDocuments“AListofBurialClothesandArticles”UnearthedinTurfan¥LiQinglingAbstractInthe...  相似文献   

6.
本文列举了唐朝民众或低级胥吏申报、申辩文书中的几种不同的"保证语",主要有:一"求受罪""求受重罪""求依法(准法)受罪";二"求受违敕之罪";三"求受重杖十下""求受重杖廿"下等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保证语"与时代有一定关系:从开始时的战战兢兢,到"依法受罪"的踏实;"求违敕之罪"告诉我们在律令格式之外还有"违敕罪";"求重杖"若干告诉我们"重杖"已经成为实际刑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了。民众依据不同时期的刑罚标准采用不同的"保证语",所以虽然在某一时期看起来"保证语"是套话,但从整个唐代看去,"保证语"则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刑罚的变化,并且非常底层地反映了民众所具有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文书》包含大量名物,其中既包括西域地区独有的风物,更有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的珍贵物产。这些名物生动地反映了异域文化,并为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物质依据。吐鲁番出土文献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等方面,这些内容涵盖大量的名物词,尤以随葬衣物疏为盛。在韩渠妻随葬衣物疏中出现“萩头”一词,文章依据古墓情况断定其为女性头部装饰之物,并对照中原与西域的冠服文化,以及魏晋时期女子(包括西域)很少出现用巾束发的现象,推测“萩头”为女子的假髻。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带有"玉门关之印"的文书,应为唐代尚书省过所文书的残卷,笔者命名为《奴典信、奴归命尚书省过所文书残卷》。唐代过所文书应分为过所发给部分和过所勘过部分,过所发给部分依照符式做成;过所勘过部分则又分为直接勘过与呈牒勘过两种情况。《奴典信、奴归命尚书省过所文书残卷》则属于呈牒勘过。  相似文献   

9.
高昌文书中所见的铁勒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吐鲁番所出高昌客馆、客使有关文书中,有一个独特的铁勒诸部的汉译译名系列,它们与隋唐中原史籍中习用的译名有所不同。这个译名系列的发现,使高昌与铁勒的关系得到新的实证。铁勒人在北高加索、里海、黑海一线通往拜占廷的丝路贸易中,占有一席地位。因此,这批文书对于深入揭示六至七世纪的丝路形势,具有引人注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艳奎 《丝绸之路》2012,(22):22-23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过两件算学文书:一件是编号为60 TAM 316:08/1(b)的《古抄本乘法诀》文书,另一件是《大谷文书集成》(第二卷)中的第3632号《数字习字纸片》文书.两件文书都损毁严重,大部分字迹难于辨认,但是研究文书的内容,却可发现当时边疆地区的教育信息,反映出当地不仅有普通的《千字文》、《急就章》等教育内容,而且还有数学教育,侧面说明当地教育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高昌郡时期的农业活动宋晓梅吐鲁番出土高昌郡时期的文书大多集中于《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反映农事活动的文书又相对集中在几个墓葬。如阿斯塔那62号墓,共出文书10件(包括缘禾五年衣物疏一件),其中七件均为辞呈,就述辞本身的内容而言,有...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安徽史学》2005,(6):86-92
招赘与过继是家庭延续出现断裂环节时常用的实现香火传承的两种基本方法.在明清徽州文书中,有关招赘和过继的契约不乏,解读这些文献,有利于我们认识徽州社会的家庭观念、招赘与过继的方式以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出土文书看中古时期吐鲁番的葡萄种植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根据吐鲁番出土书中所保存的大量的关于葡萄园租佃、买卖及与葡萄园经营活动相关的书,对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葡萄种植的规模、属性,葡萄园地的还授、租佃、买卖关系,葡萄园的经营、税役以及葡萄的加工、销售等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吐鲁番出土《北凉神玺三年(399)仓曹贷粮文书》。这是目前所知吐鲁番出土段氏北凉统治高昌时期较早的,也是仅有的一件汉文非佛经文书。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书进行疏理,并对年号、文书类型、内容、格式进行了分析。该文书反映出段氏北凉统治已达高昌、文书属官府公文《符》、实行了的"常平仓"制度、郡县属官制度相当完备等情况。该文书对研究段氏北凉的职官、经济、文化制度、统治高昌和经营西域等方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吐鲁番出土的“道教符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303墓内发现"符菉"一纸。1960年在《发掘简报》中作了如下介绍: "符箓一纸,发现于303墓门洞内。长27.5,宽10厘米。折成长2.5、宽2厘米的小块缝于绢囊内。上有朱绘天神一,左手持大刀,右手持长叉。朱书符文四行,字迹草率,不能全识。" 1975年这一件"符箓"被选载于新疆博物馆所编《新疆出土文物》图册中,定名为"道教符箓",列入高昌时期。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中年间沙州使者循回鹘旧路 ,北趋居延海并假借天德军、迂回灵州而达长安 ,灵州道由是开通。咸通年间凉州光复后 ,灵州——凉州道空前活跃 ,并成为维系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必由之路。其大致走向 ,基本上是在横穿腾格里沙漠后 ,溯古白亭河 (今石羊河 )南下而行走的。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时期的高利贷——敦煌吐鲁番出土借贷文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指出:“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古代形式上的生息资本)和它的孿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老远以前已经发生,并且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结构中。”中国亦不例外,早在先秦时代就很流行。唐五代承袭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以来的传统,高利贷很发展。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唐武德时已有官营高利贷,其后曾多次停止,但不久都恢复。内外各级官(厂解),都有多少不等的公(厂解)本钱,迥易取利。经营方式有二:一是官府直接经营,由令史等流外官  相似文献   

18.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高昌吉利”的铸作时间和钱币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吉利”无疑应是高昌国铸造的铜币。所谓独立存在的高昌国,历史上计有:5世纪后期先后由阚氏、张氏和马氏相继统治的高昌王国,6世纪至7纪中期由麴氏建立的高昌王国,9世纪后期至13世纪末则有高昌回鹘国。收藏和研究钱币的人都知道,回鹘统治时期的高昌国,曾经铸造和通行单面回鹘和双面回鹘的铜币,而“高昌吉利”则为汉铜钱,因此,“高昌吉利”铸作于高昌回鹘国的观点可以排除。  相似文献   

19.
1979年4月下旬,阿斯塔那古墓群保管员在基建取土时发现一座十六国时期的墓葬(编号79TAM382),墓中出土一双绢面纸鞋,纸上有墨书文字。随后,吐鲁番地区文管所派人前往做了进一步清理,近年又将文书作了修复和文字释读。现将发掘情况和文书内容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考古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的汉晋遗址发现的丝绸和锦缎为内地西输的织物,非当地所产。土著居民习于其固有的生产方式,以皮制品为主,桑蚕植麻织布技巧并未推广开来。内地丝绸麻布纺织业发达,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因道路不畅,草棉种子及其种植、纺织技巧未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从汉晋至隋唐,中国内地并不种植棉花,也无绵纺织业。公元1世纪中期,因佛教之传播,棉花种植及纺纱织布的技巧从印度传入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国;可能迟至在公元3世纪传入高昌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棉布实物、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棉布时间约在公元4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