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民生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的民生思想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民生凋敝的现实图景。他们的民生观虽然角度不同,但无不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怀。道家的自然生态民生思想、儒家的重民民生思想、墨家的利民民生思想以及法家的法治民生思想分别代表了先秦诸子时代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军事思想异同初探黄朴民毫无疑义,先秦诸子百家学说①的主体是各自的政治哲学思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军事思想在各家学说体系中也据有很大的比重,成为诸子政治思想在军事领域的衍化和派生。在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争这个暴力斗争手段,作为社会变...  相似文献   

3.
郭蔚然 《黑龙江史志》2013,(21):151-152
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自秦汉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集权统一,加上董仲舒等人的融合总结,其精华几乎都被纳入儒家学说之中,逐渐不被人们所提及,后世的许多学者为了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也视诸子为异端学说而力加排斥。然而到了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政治上的救亡图存和文化上思想上的启蒙开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诸子学被学者们用于寻觅经世之依据,因而蔚然兴起,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界复兴。  相似文献   

4.
朱春晖 《史学月刊》2006,(4):123-125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政治家,孙中山致力于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衔接,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传儒家文化中寻找土壤,使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为国所喜闻乐见。为此,他对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进行创性的转化,使儒家的民本思想外化为民主制度。他把“以民为本”为基础的大同理想作为西方的民主制度中化的突破口,将三民主义与大同理想对接起来。辛亥革命时期儒家传统终极关怀的际遇儒家的大同理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礼记·礼运》之中。它是祖先曾经创造过的事实,但当时已经失落了。大同理想表现出儒家思想家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现实…  相似文献   

5.
<正>我于思想史研究是门外汉,只是对与思想史有关的社会史有些兴趣。承蒙邀请参加这次先秦诸子思想的研讨会,只好从诸子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的特征来谈谈与诸子有关的一些问题,希望能有助于诸子思想的探讨。诸子研究须以对战国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为基础我想首先強调的一点是,思想史研究应当以社会史研究,特別是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研究作  相似文献   

6.
钱穆早年以考据扬名学界,《先秦诸子系年》则是他早年治考据学的代表作。该书"以诸子之书,还考诸子之事",以古本《竹书纪年》订《史记》之误,不仅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源流与生卒年代有了一个细致的考证,重建了先秦诸子的学脉,而且也考订了战国时代的重要史实,澄清了不少问题,奠定了战国史的研究基础。但是由于直接材料的缺乏,钱穆治诸子学主要采取了博综典籍、会通文献的方法,这种只依重传世文献材料的研究方法,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一方面表现为在考证方法上过多运用理证法,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新出土材料的忽视,因而他考证的某些结论也容易被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所否定。  相似文献   

7.
贺昌群先生所著《魏晋清谈思想初论》,新近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商务印书馆文库》之一种重新校排发行。该书出版于1947年,分上、中、下三篇。1974年,台湾三人行出版社曾将此书再版。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把该书“下篇”收入《贺昌群史学论著选》出版。在50多年后的今天,贺昌群先生的《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全书能由商务印书馆再版重印,无疑是思想史界的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就“五四”以来的学术界而言,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人多始于先秦诸子,精于先秦诸子,甚或终一生之力沉潜于此。对于魏晋玄学这一先秦诸子之后又一次思想绚烂的哲学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的人格特征高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最初辉煌,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作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先秦诸子,积极奔走周旋于列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匡救时弊、兴国安民为己任,表现了新兴士人群...  相似文献   

9.
从魏源《老子本义》看清代学术的转变罗检秋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在学术领域影响深广。他不仅在经、史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清代学术格局的改变和晚清诸子学的兴起作出了贡献。他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同时他也研究过先秦诸子,撰写了《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  相似文献   

10.
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任军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绚丽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理想时,往往仅分析他的《大同书》,忽视了他的大同思想的形成过程,因而很难对大同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事实上,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核心体现在价值体系和价值原则上。先秦诸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通过激烈的论争,首先提出了人道原则、自然原则、个性原则和群体原则。这些重大价值原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先秦诸子在价值问题上的论争对中国文化有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承认历史盛衰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其历史盛衰论产生的思想前提。先秦诸子还认识到盛衰变化和转化的必然性。对于决定历史盛衰的因素,先秦诸子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深刻、多维的思考,他们关于历史盛衰的总结和思考,对我国民族的历史思维及后世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 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 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 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翟清福[编者按]我们在这里发表翟清福先生的《〈十批判书〉真的抄袭了〈先秦诸子系年〉?──评余英时的〈互校记〉》一文,是为了有助于弄清楚"一桩学术公案"。郭沫若和钱穆两位前辈都是我们尊敬的...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的秦始皇统治思想研究,多是从汉代人关于先秦学术体系的认知模式出发,将其判定为法家、阴阳家、杂家等等。这种思想史研究中的家派分析模式,一方面陷入了公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忽略了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性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秦始皇作为政治家的思维个性。与思想家不同,政治家并不忠实于真理追求,而是围绕实际的政治需要来选择自己的统治思想。用研究思想家的分析框架来看待政治家的思想,是一种身份错位,不可能探究其思想的真谛。秦始皇不是法家、儒家、阴阳家,更不是杂家,他有着特别鲜明的思想个性,其思想属性的判断,应该从家派分析模式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7.
经学研究是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经学的今古问题。《国学概论》是钱氏早期经学研究的代表作。今敢就钱氏《国学概论》中所涉“今”“古”概念之运用提一商榷。钱氏今古观之误莫不在于固守先秦诸子晚出今之论;《概论》之弊,要不出“泛化”亦即混淆今古之争。究其原委,思想渊源系出于他对先秦诸子学的社会性质之认识,即先秦时“字已有古今,而实贵族、平民间一大分野也。”此说虽新意可喜,然不切历史事实之真相也。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散文是研究诸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文本注释准确,方能确切反映当时思想的种种面貌。今就其中若干名篇误注者予以考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限定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视野和思想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同于希腊哲学家所感受的世界 ;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不同于雅典人的国家 ,商品经济的相对不发达 ,家长制家庭与村社土地制度的长期存留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国家、权力、平等与公正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主张将来中国所实现的"大同"和将来世界所实现的"大同"在思想来源和内涵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内一些学者的说法,亦即:孙中山主张,先是中国实现"大同",然后将中国的"大同"理想"推广"到全世界,最终在全世界实现这种"大同",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在研究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时,总体上应将孙中山一生中所谓的将来中国"大同"看成是其民生主义内容,将其所谓的"世界大同"看成是其对外思想或民族主义内容。当然,这两者中的"大同"存在若干共同点,如都"不得为私",都实行平等和互助的原则,等等。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