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方宣 《名人传记》2022,(12):50-54
末代皇帝是个淘气包作为中国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一生经历颇具传奇性。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年号宣统,史称清废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1908年12月2日到1912年2月12日、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称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相似文献   

2.
1923年,我出生在北京城。我的父亲名叫溥绍,与溥仪是同辈人,祖父是清末庄亲王载勋。我最初取名叫“爱新觉罗·毓恩”,1945年以后改名为庄玉恩。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9日,一架小型飞机在沈阳机场神秘降落。占领了沈阳机场的苏联红军很快将这架飞机包围。舱门打开后,一个衣着华丽、神色慌张的男子从飞机上走了下来,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相似文献   

4.
冯都 《文史博览》2007,(1):53-55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监狱服刑改造后于1959年得到特赦,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为了让赦免人员看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周恩来总理批示:“邀请政协文史专员们去南方参观游览。”参观团的成员有  相似文献   

5.
余玮 《湖南文史》2008,(1):39-39
1959年10月,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一批战犯和反革命分子被特赦出狱。这个消息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末代皇帝溥仪成了人们关注的人物。对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关心的各国友好人士纷纷提出要求会见溥仪。  相似文献   

6.
1959年10月,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一批战犯和反革命分子被特赦出狱。这个消息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末代皇帝溥仪成了人们关注的人物。对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关心的各国友好人士纷纷提出要求会见溥仪。  相似文献   

7.
历代流传的书法名画是我国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代表了我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审美趣味和民族气质。在封建统治时代,书法名画是各朝统治者内府收藏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被民间收藏家永世珍存。清代皇家对书法名画的收藏是继北宋徽宗宣和内府后的最大一次集中。乾隆六十年,清皇室所藏书画数量已蔚为壮观,计有万余件之多,存世的唐、宋、元书画几乎网罗无遗,近2000余件。至  相似文献   

8.
<正>不通世故、不习劳作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其劳动改造过程中曾闹出了一连串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那时,溥仪属全国政协劳改队,我属中国评剧院劳改队,都在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大家上下班中午休息吃饭,甚至买早点都能碰上。  相似文献   

9.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10.
我集钞多年,深觉清代纸币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近来在整理藏品时,感到清末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历史内容丰实,此票不仅有人像,而已很美观,颇有研究价值,故作此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一、载沣像纸币实物由来 四十年代,钞商刘行方得到一张载沣像的大清银行十元兑换券(图一、图二),此票的正面四周边框有简单图案,上端横书“大清银行兑换券”,其两旁有两个“10”字,下边横书“凭券即付银币拾圆全国通用”,其两旁也是两个“10”字,在左右两边都印号码,上面两角印两个“拾”字,下边两角印两个“10”字,票的左面…  相似文献   

11.
江河 《文史天地》2006,(11):8-10
谈到已经解体了的苏联,是称前苏联呢,还是直称苏联,这在史界意见似乎尚未统一。其实,苏联就只一个,无前后之分,解体了,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们倾向直称苏联。本文叙述了苏联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晚年的生活,颇有意思。  相似文献   

12.
清政府的倾覆,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成绩也很斐然,但笔仍觉得有补充研究的必要,其中对摄政王载沣的研究就是—个关注点。因此,笔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载沣的所作所为为考察对象,试阐述其在清王朝倾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既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同时也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与当时中美日三国外交存在十分微妙的关系,尤其与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的失败直接有关。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中,载沣之所以没有处死袁世凯,固然由于载沣本人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以及慑于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但同时与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力干预有着密切关系。而就几个主要列强来说,它们对载沣驱袁的态度和反应并不一致。其中,因为袁世凯的联美制日外交妨碍了日本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遭罢黜实际上持欢迎和支持态度,极不愿意看到袁氏复出;而美国政府由于担心清末新政改革政策发生逆转,同时也为了抵制日本对清政府的控制及与日本争夺中国东三省的控制权,坚决反对载沣罢黜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期待袁氏尽快复出。在载沣驱袁权力斗争的历史背后,同时也浮现出日、美两国较量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6岁,除了吃喝拉撒,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  相似文献   

15.
“哦,来了。”我们几名复员军人正在大门口聊天,老曹猛然间发出一声议论,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向右边望去。这可能是当兵养成的习惯吧,多少年来总是向右看齐。“我就知道各位忘性大,左边,左边,老首长来了。”  相似文献   

16.
窦应泰 《文史博览》2005,(12):46-49
毛泽东的晚年,身体状况始终很好,直到1971年冬天以后。才逐渐染患了一些老年性疾病。到1972年春天,肺心症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经医疗小组的大力抢救后,不久即转危为安。不过,随着他下肢水肿的逐渐消退,浑身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消瘦。值得庆幸的是,冬天的那场大病并没有让这位伟人的神智受到任何影响,尽管病后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可是他的头脑思维依然清晰如常。只是体力越来越不如病前,从前喜欢散步的毛泽东,病后最多只能在室内行走,而且每一次行走必须要有护士们搀扶,散步的时间无论长短,都会发生剧烈的气喘。  相似文献   

17.
李义 《文史月刊》2008,(10):26-29
她生在帝王之家,却尝尽人世间种种磨难;她一生中曾与四个男人结合,却没有留下一个孩子。她最真挚地渴望真爱,可她惟一用心爱着的人却离她而去。这个不幸的女子,就是被人称为“末代皇姑”的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三妹—肇桂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迅速溃败,1949年6月,宋子文离开中国大陆,赴美国定居,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岁月,直至1971年4月25日去世。长期以来,他的晚年生活情况鲜为人知。2008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宋子文与他的时代》,本刊特从中摘编出相关图文,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勾勒出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沧桑垂暮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1984年春节过后,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及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聂荣臻元帅医疗组工作。当时,聂帅正在住院治疗。3月底,聂帅病情稳定,准备出院,组织上决定让我们医疗组伴随聂帅回家,继续为他老人家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20.
载沣摄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推行军事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因财政匮乏、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能力有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载沣的军事改革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载沣的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