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海燕 《古今谈》2010,(3):15-18
浙江省是我国农村发展最快、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与浙江省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紧密相关的。浙江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就业致富能力为目标,发展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农民培训模式,使农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拥有专业技能的水平和人数显著提高,从而使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婉玉 《区域治理》2022,(10):193-196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增收问题较为严峻,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对我国各项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如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因此,农民增收问题已经逐渐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要想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就必须做好农业管理工作,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保证农民收入能得到大幅度...  相似文献   

3.
西宁市现有农村人口约100万,解决好百万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之一。 近年来,西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410元提高到2002年的1839元,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年度、地区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且个别地区增速不平衡,反复性强;  相似文献   

4.
事件     
《神州》2003,(8)
安徽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农民税收负担可减65%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安徽近日宣布在全省取消农业特产税,这标志着中国自1983年以来开始征收的农业特产税,率先在安徽省以农业税的形式出现。 改征所涉及的农民将因此减少税收负担65%左右。这对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农业特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农协的发展、功能与特点(一)农协的发展与组织日本的农协全称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协源于战前的农业会,根据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大跃进后山东省恢复农业的对策。这些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期望能够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赵腾  韩秀兰 《沧桑》2013,(1):87-89
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观点和论断: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稳扎稳打推进农村改革,繁荣农村经济;坚持服务农民,多种举措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相常青  ;王公慧 《神州》2014,(11):42-42
近些年来,我国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问题对待,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非常关注,其中尤其对农业机械非常重视,因为农业机械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发展,它的发达,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命运,而农机补贴资金和品种都在逐年增加,补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大型节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进而使全国的农机销售量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对农机维修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农机维修质量的提高,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常中爱 《旅游纵览》2013,(9):126-127
近些年来乡村深度体验游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而礼泉县具有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文章分析并提出了礼泉县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的具体措施以及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冀对礼泉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礼泉县的乡村旅游闻名遐迩,如众所周知的袁家村,她的关中印象体验游使人忆古思今,感悟时代变迁,被誉为"关中民俗大观园"。此外,还有近些年来陆续开展的赏花游(东坪沿线赏杏花——皇甫村、榆村赏桃花——兴隆村赏梨花——东周村赏樱桃花)、采摘游及白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游等,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礼泉拥有非常丰富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  相似文献   

10.
张青 《神州》2012,(18):333-333
本文就如何有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提出若干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2011,(23):73-73
2011年11月9日,在2011年银川冬季旅游启动仪式上,银川市旅游局局长李成荣宣布,银川正式推出五条冬季旅游线路,并发布首本银川冬季旅游指南。五条冬季旅游线路分别是“文化遗产精品游”、“湖城冬韵采风览胜游”、“休闲度假养生游”、“西部文化民俗体验游”和“塞上冬季农业生态观光游”。其线路涵盖了银川的特色景区、餐饮、农家乐和休闲活动场所。此次推出的五条冬季旅游线路是打造银川冬季旅游品牌的第一步,随后还会根据市场反映,随时调整和完善线路产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认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保障和提高要通过社会二元结构的矫正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以解决;农民家庭性经营收入的提高应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的归属,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制定政策,发放农业贷款。边区农贷的特征是:1.贫困的勤于农业生产的农民是边区农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农贷支持贫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2. 政府发放农贷与农民自筹资金相结合;3. 采取了以实物放贷和实物收贷的方法。边区发放农贷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边区农村的阶级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农贷把边区金融事业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了金融、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据以往的考古学发现和研究,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一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稻谷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1927—1932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关注农村、关爱农民",解决农民老有所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举措。本文主要针对杜蒙县新农保档案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前期,湖南省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斗争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有密切联系,整个过程经历了试点、推广、挫折三个阶段。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提高,为湖南省农业迅速走出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局限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体制框架内实行的,因此,阻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国人曾尝试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开展乡村改良运动等方式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力求达到改变农村社会的目的,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初期,互助合作的开展解决了土地改革后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出现的个体劳动在畜力、农具、资金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的能力,根除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些弊病和保守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事实证明,互助合作与推广农业技术相结合是土地改革后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 《攀登》2006,25(5):14-17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保证,是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性力量。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不仅关注、关心农民,更要塑造、发展农民,把农民塑造成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