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儒家的领导思想是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古代领导和管理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修身正己的从政道德、以民为本的思想、举贤用贤之道、中庸忠恕之道等,都在促进社会文明公正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安邦治国的领导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本文从治国、为政、用人、克己和处事等方面探析了孔子的领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后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除了“仁”的政治内涵外,孔子的养生观也是以“仁”为本的。在如何健康长寿上,他最先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 仁者何以能长寿?按照孔子的观点,“仁者”指的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德高望重,宽恕厚  相似文献   

3.
池桢 《史学月刊》2004,(6):120-122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三者关于君主问题的论述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三位思想家有关君主问题论述的具体分析,为其间的发展变化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  相似文献   

4.
正梁启超1920年欧游回国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评价。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伦理和政治关系的研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一、孔子学说以人格养成为目标梁启超对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以很高的评价。说:"中国文明实可谓以孔子为代表",如无孔子,"则吾史殆黯然无色。"认为中国人两千年来能凝为一体,"维持其不敝,实赖孔子为无形之枢轴"。[1]梁启超认为,孔子之伟大乃在其人格。他以孔子与世  相似文献   

5.
9月28日,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诞辰纪念日,今年适为孔夫子诞辰2560周年。一个月前,其家乡曲阜召开了"国际儒学大会",苏州、福州、东莞等地则举行了"读书节"、"读书月",其在表达当代读书人对孔夫子的追怀之情外,还在于引导世人珍视儒家经典,推广"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6.
县子考论     
子思学派是战国初期介于孔孟之间的重要儒家派别,但对其成员构成问题,学界尚难达成共识。本文首先对县子的身份做了考证,认为他是孔子弟子,为儒家人物。其次,对县子与子思之关系做了辨析,认为他是广义上的子思学派成员。再次,对县子(县成)与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六德》篇的关系做了梳理,认为不能排除县成为其作者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对其"求己"之学及丧礼之学的考察,认为县成与子思在思想上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存在差异性,但其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通过钩稽考索,县子之事迹及思想约略可知。  相似文献   

7.
考察《儒行》成篇的生成背景,可以看出《儒行》并非孔子自卫反鲁答哀公之问而作。孔子之时"儒服"的观念尚未形成,不能成为二人对话的引子;相关文献中鲁哀公对孔子向来是礼敬有加,不会以戏谑的态度问孔子;假借他人之口发自己的议论在当时已较常见。面对墨家"非儒"的种种责难,《孔丛子》中有《诘墨》给予反驳;面对众多学派的批判,儒家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而《儒行》正是孔门后学在受到轻视指责时,假托孔子之口所作的自我辩护的宣言。  相似文献   

8.
隐逸观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却被忽视。本文试作探讨。一孔子隐逸观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孔子关于隐士的衡量标准是双重的,即政治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两者之间互为表里,并非相互分离。政治标准即为士而不仕。在儒家看来,读书是为了做官。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说:“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则说:“三年学,不至谷,不易得也”。(《泰伯》)因此,“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便是儒家指点给文人的一条虽非唯一但极重要的出  相似文献   

9.
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对应的10章,可以看出历史上关于《孔子家语》一书的争论并没有因《儒家者言》的出土而全获解决。出土文献再次证明《孔子家语》确实存在很多后人整理、重组的痕迹,这一点《孔子家语》比传世的其它文献都要来得明显。《儒家者言》最能证明的其实是《说苑》一类古书的价值,而非《孔子家语》。《儒家者言》的性质应该是介乎《说苑》与《孔子家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0.
田若涵 《神州》2013,(20):32-32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尤其推崇“乐教”,认为只有通过音乐教育一个人的人格才能够完善,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目标。在先秦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极力提倡把体验和陶冶情操作为乐教的重心。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尤其推崇“乐教”,认为只有通过音乐教育一个人的人格才能够完善,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目标。在先秦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极力提倡把体验和陶冶情操作为乐教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东正     
《收藏家》2013,(1):87-88
清乾隆白玉雕麒麟背书摆件长8厘米来源:劳伦斯·埃温斯夫妇旧藏出版:《asian art KNAPTON PASTI》Lot.34说明:此件玉麒麟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采用立体圆雕手法琢制而成。麒麟呈立姿,牛蹄形足,前肢一足向后抬起,作行走状,宽长狮形尾,尾向背卷并紧贴。麒麟顾盼回首,口吐烟云,背负书,书下有祥云。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传孔子降生的当晚,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  相似文献   

13.
徐喜辰同志在《孔子何以称为儒家刍议》一文中认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这个儒家之儒应当如何解释,胡适说儒是“外貌表示文弱迂缓的人”。郭洙若说“古之人称儒,大约犹今之人称文绉绉,酸溜溜,起初当是俗称而有轻蔑意的称吁。”上述看法,都是根据《说文》:“儒,柔也,求士之称,从人。”需声立论,但其解释,恐非确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创立的,但在儒家内部在学术主张和政治路线上很早就不完全一致。以政治路线而论,孔子是主张强化公室,抑制大夫的,如子路、冉有、宰我之流,却无一不为私家效劳,子路积极参与卫国内乱,冉有则为季氏搜刮。他们又异口同音地为季氏伐颛臾进行辩护。正因为如此,所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这个儒家之“儒”应当如何说解,目前看法,仍有分歧。胡适说:“需”字古与“耎”相通,《广雅·释诂》:“耎,弱也。”“耎”即今“软”字,因而他主张儒是“外貌表示文弱迂缓的人”,并说“儒是柔懦之人。”郭沫若则说:“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不是由于他们本是奴隶而习于服从精神的柔,而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古  相似文献   

16.
“竖儒”“腐儒”“鄙儒”的来历张燕欣中国古代称学者为儒,有"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之谓。因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叫儒学,故对崇信孔子学说的人称儒生或儒士。儒生也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论衡·起奇》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人们称赞学问精粹的儒生为醇儒;称赞学识...  相似文献   

17.
董祥勇 《黑龙江史志》2013,(23):167-168
孔子作为其先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不懈的努力中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调。孟、荀作为继孔子后影响甚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分别对儒学理论作了丰富和发展,但孟、荀对儒学思想的阐发并不是按照同一理路展开的,尤其是在基点和角度等方面,两者相异甚巨。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祖原系宋国贵族,后于该国政治斗争中失利,遂逃居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其父孔纥,曾任鲁国陬邑宰,于孔子3岁时亡故。后孔母颜征,又于其17岁病故。孔子早年双亲过世及家道破败,使其过早求生于卑贱下层,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20岁做委吏(管仓库),21岁做乘田(管看牛羊)小官。年轻时利用档案开办私人学校,还从事过丧事赞礼的儒业,且又致力于政治活动,约40多岁起,"退而修《诗》、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2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清学史研究除史料搜集整理外也必须建立在视野扩张和方法更新的基础上。《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一书,在批判20世纪清学史研究基础上,以清代儒家礼教主义运动及考据学派兴起两大研究旨趣,运用问题导向性研究思路与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跨学科综合方法,对清初与乾嘉两个时期考据学之别的揭示,清学史话语体系的解构,清代考据学与西方古典考据学中西比较,清代宗族建构特点、动力及所引起的有关祭祀、祠堂制度、古代宗法制争论与儒家礼教主义关联之阐发,为清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儒家礼教主义作为古代中国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参与整个中华帝国建构。清代儒家礼教主义事关帝国统治全局,考据学兴起只是其学术推进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清初满汉矛盾中区别汉人与满人的文化符号,更参与到满汉交融的制度建构,是满人汉化及"满汉交融"背后的制度"利器",不仅促进清代考据学派兴起,也影响到理学在清代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