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一直把暗杀作为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他们认为,面对残暴的强敌,暗杀可以唤醒沉睡的人民大众,成为革命的导火索,同时,暗杀相对于起义等行动来说,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吕婆楼 《中华遗产》2011,(9):104-121
中国拥有两段暗杀蔚然成风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一为晚清民国。以微弱之力抗击强权,这种方法行动迅速,并且损失较少。然而,用牺牲生命唤醒革命,这类革命党人的暗杀习惯并没有随着满清的灭亡而收手,反倒走上从消灭旧王朝到消灭同道人,从“平民愤”到“惹民愤”之路。扭转暗杀时代的关键人物正是陈其美。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湖南文史》2013,(12):72-72
在读2013年第10期特稿《辛亥前传:革命党人的暗杀时代》之前,我一直以为辛亥革命是非常神圣、光明的,没想到早期鼓吹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们个个都是靠暗杀出的名。汪精卫不好评说,堂堂党国领袖蒋介石竞然亲手杀死先师陶成章,真让人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4.
南晨 《湖南文史》2013,(10):5-11
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十年,也是清朝的最后十年,堪称“暗杀时代”。但总体说来,在暗杀这种事上,革命党人才是真正的主角。百年前的那一批中国的“恐怖分子”,几乎囊括了20世纪中国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徐锡麟、秋瑾、陈其美、陈炯明……在他们的策划和实施下,“暗杀”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因为暗杀,清朝加快了倒台的步伐;因为暗杀,它在民国开创后得到了延续,成为解决政敌的手段;因为暗杀,我们再看百年前那场革命时,对革命党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华侨民族主义的跨国互动之于中国社会政治的意义。认为没有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华侨的革命参与。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形成息息相关。孙中山一生所致力的跨国的政治实践,其意义在于促成了祖国政治的根本改变和进步;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这种政治动员的推动下,实现了他们的本土回归运动和祖国改进计划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论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论政党政治林启彦自同盟会时代始,孙中山对于如何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早已有了相当明确的步骤和方案。他制定了《革命方略》,为民主政治的推行规划其程序。他主张应由先知先觉的革命党人以激烈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国,然后再以其所信仰的主义──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末年,由于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犹如坐在火山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先进分子觉醒,新思潮的引进传播、五四运动的革命引领,中国进入风云际会重要转折期。南开求学,周恩来际会了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得风气之先,放眼思量,结社办报写社论、搞运动求真理、狱中不屈斗争、去留学纳新思。丰富的政治历练,培养、淬砺了青年周恩来的革命精神、革命信仰,使他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长为“全党楷模”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贺渊 《炎黄春秋》2001,(10):18-21
这是孙中山在宋教仁追悼会上献的挽联。内中没有悲戚之情,只是直白地道出了宋教仁被暗杀的真实原因,袒露了革命党人为了民权,渴望献身的壮烈情怀。正是这寥寥几笔,平平二句,振撼着人们的心灵。革命党人以“无量头颅无量血”,换来了辛亥革命。但是,孙中山将为宪政流血“第一人”的殊荣给了宋教仁,绝非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工人、资本和权力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变革。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矛盾尖锐和冲突不断,劳资双方基于各自经济利益进行经济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调节矛盾或抑制冲突的路径。而代表国家权力的沙皇政府却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新需求,对劳资矛盾仅采取第三方的调解立场,而并非从根本上推动劳资双方经济利益的发展。在革命前夕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沙皇政府无力维持国内基本的社会经济秩序,最终导致劳资矛盾转化为劳资双方对于现实政治的共同反抗。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大背景下,李四光作为一位新式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号召下亦曾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参与辛亥革命。这充分体现了时代与个人的互动关系。在时代的号召下,他接触革命党人,接触革命思想,实现思想转变,走上革命救国道路,而革命党人的思想也对李四光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辛亥革命后,面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他积极参与实业建设,力图实业救国,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华 《文史精华》2010,(4):23-30
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是中国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暗杀是被同盟会列入纲领、进行革命主要手段之一。通观同盟会几十起暗杀行动,执行者大都是先进教育的热血青年。他们刺杀的是独裁者的肉体,针对的是封建专制政体。义士们"敢以颈血溅诸侯"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令后世高山仰止。《同盟会的暗杀时代》一文,为我们回顾了一段传奇的救国革命往事,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与“多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出现了“多党政治”的局面。“多党政治”反映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集团政治斗争的激烈,说明革命与反革命、新旧势力的重新组合与角逐。围绕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两种前途、两个命运的大决战,革命党人做了不懈的努力搏斗。“多党政治”对于袁世凯窃国确实起了积极的抵制作用。但是,“多党政治”的消极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当时的革命家所始料不及的。马克思说过:“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  相似文献   

14.
李宁 《沧桑》2013,(6):36-38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梦想在中国真正建立借鉴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15.
翁泽红 《文史天地》2011,(12):30-34
在风云迭宕、沧海横流的20世纪初之中国,陈其美,一位戴近视眼镜,看似文弱书生的革命勇士,在以武装起义和暗杀清廷高级官员为最流行手段的反清革命活动中突然崛起,近十年间叱咤祖国河山,成为时代之先锋。  相似文献   

16.
陈楚楠,原名连才,福建厦门禾山人,1884年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最早加入革命党的南洋华侨之一.也是新加坡最早支持革命的华侨,在反清斗争中做出的贡献又十分突出,因而被孙中山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陈楚楠早年追随维新派.后来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曾任新加坡同盟分会会长,并且创办《图南日报》等革命报刊,还筹款接济革命,安置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暗杀时代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恐慌。1905年,革命党人吴樾轰炸出洋考察五大臣后,满洲贵族十分害怕,皇宫内整天如临大敌,慈禧太后除了硬着头皮上朝外,就是领  相似文献   

18.
赵珊珊  吕海刚 《神州》2013,(3):51-5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发展,两大对抗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斗争和深入进行理论批判与探索,几乎同时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19.
李璟 《文史精华》2001,(10):36-38
报纸是舆论斗争的重要工具。说起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所办的报纸,不能不提起《大汉报》的名字。《大汉报》创刊于1911年10月14日,是在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仅4天后面世的。这既是起义后革命党人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辛亥革命后国内的第一家革命报纸。 由于武昌起义事出突然,再加上清王朝的混淆视听,一时之间关于革命情形的消息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是闭目塞听信息不畅。利用这种混乱,当时的鄂督瑞 向正在观望的驻汉各西方领事馆发出照会称:“武昌系土匪勾结营兵肇乱,意在劫夺钱财,与政治绝无关系,已就近调湘豫兵来…  相似文献   

20.
李英铨 《安徽史学》2003,6(5):42-46,72
辛亥革命期间,汪精卫为了利用和影响袁世凯,做了一些工作,虽然取得一些结果,但反为袁世凯所利用。汪精卫力图对京津地区的革命活动进行控制,并坚持以政治手段来推翻清朝。汪精卫以双重角色参与南北议和,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袁世凯夺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使革命党人过快地失去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