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于1912年3月21日就任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以后,曾要教育部承政厅起草一封致胡玉缙的信,邀请胡玉缙到教育部任职。怎知这位胡先生接到邀请信后怒不可遏,第二天就给蔡元培发去抗议信。  相似文献   

2.
陈林 《贵阳文史》2011,(3):27-28
一边是家长的读经热潮,一边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约束,这群读经幼童常常漂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在于:家长希望通过读经来塑造一个理想中“君子”形象。这个“君子”仁爱、贤德、孝顺;然而现实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小学升初中数学等知识是必学的,也就是孩子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体制而仅仅只读经书。但13岁之前又是大家所公认的读经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3.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鲁迅先生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取道海路来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7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清代国子监旧址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可是,你未必知道,中国的另一位哲人和先贤蔡元培与鲁迅交往的详情,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还是郭沫若说的好:“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与中华民国大学院制(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华民国教育史上,也即在1929年至1930年期间;曾试行过一个以“大学院”、“大学区”冠名的教育行政制度。这个新制度的肇创人即为民国教育界公认的“泰斗”蔡元培。然而,这一时有“奇葩”之誉的制度仅为昙花一现,试行不到两年便被废止,而作为“栽花人”的蔡元培先生,在这一制度试行之前,曾帮助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权,在这一制度夭折后,却愤而辞去本兼各职,出走南京,甚至与中共结盟,反对蒋介石独裁。这在蔡元培一生中称得上是一次最重大的转折,而这一转折的原因,显然与大学院制的兴废直接相关。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情况介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许多高等院校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试验。这引起教育部(当时名国家教委)高教司的重视。1995年9月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会上,周远清司长(现为教育部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主...  相似文献   

7.
1927年至1929年间,在蔡元培先生的建议下,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教育行政制度进行了变更:不再设立教育部、教育厅,而代之以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本组史料选自馆藏档案国民政府全宗,对此次变更教育行政制度和变更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北大学生为恢复校名而发生学潮,均有记载。特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21,(3)
正北京西山碧云寺,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怡人。很多人知道,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鲜为人知的是,陈毅在坐落于此的中法大学就读,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的漫漫征途。中方动员法方退还庚子赔款,合建两所中法大学民国肇始,西学渐进,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前身)。1916年6月,他们又联系法国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合力推动中国有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蔡元培为中方会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任法方会长。后来,华法教育会在上海、广州、成都等地都建立了分会。  相似文献   

9.
1927年5月,在李石曾、蔡元培等党国元老的推动下,国立劳动大学在上海创办。劳大创办之初,无论在经费,还是人事上均受到特别照顾,彼时学校的前景似甚可期。但随着国民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整顿,劳大在办学宗旨和办学实践两方面均备受质疑。1930年先后发生的劳大停止招生、校长免职、教育部接收等事件,当事人与后人多以学界派系的眼光视之,故难得其全。从劳大的停废之议起,至最终落实,历经一年有余的迁延不决,其间的反复与支持劳大的党国元老在中枢权势的兴衰直接相关。蒋介石对劳大存废之争的介入及其态度的一再转变,背后是其与元老关系的复杂演变。劳大的存废之争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党建政之初党国元老对教育行政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蒋介石的决定性作用凸显了元老主导的教育事业所寄托的"学术独立"的理想实则是一种虚像。  相似文献   

10.
“读经”问题的讨论往往不仅限于“读经”本身,它所涉及的问题其实更在于思想史。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也不例外。讨论尽管观点不一,但绝大多数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采取两分法,且反感“尊孔”以及附加于“读经”之上的诸种外在因素,这一点显然是五四新化运动影响的结果。而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影响到了今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英国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1872-1970),被孙中山称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于“五四”时期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邀请访华讲学,后又与蔡元培等共同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竭力声援中国和平独立,被蔡元培誉为“中国的伟大友人”。  相似文献   

12.
韩雪 《神州》2013,(33):91-91
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他在《美育》中写道“: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线索,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高校教材《教育学》有过精辟的论述: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它对学生智育、德育、体育各方面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桂平 《神州》2013,(34):116-116
教育是什么?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者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懂教育的关键是懂的学生的成长规律,并自觉、严格地遵循它。只有让他溶于血、深入髓,才能说自己是懂教育的、合格的教师、称职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将科学精神与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他从民国教育为宗旨“养成健全之人格”出发,指出科学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大众的科学理性。蔡元培将力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宣传科学文明、引入科学方法等归结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以“诚、勤、勇、爱”四字真言培育公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对于我国的历史文物具有特殊的爱好和深入的研究,在钱币方面,造诣也很深厚。一九一二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同年,随教育部迁到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最初住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内的藤花馆。鲁迅在北京前后共住了十五年,翻开他这段时期写的日记,可以看出他经常去琉璃厂购买文物,金石、书画、碑帖、拓片、铜器、瓷器等无不涉及。鲁迅在  相似文献   

16.
正1917年1月4日,从欧洲游学回国不久的蔡元培,力排众议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的北大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决意教育兴国的蔡元培从严肃校纪、整顿校风入手,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变革。而破除陈规陋习,延聘具备真才实学,且富有革新观念的人来校教学,成了蔡元培"千头万绪"中的当务之急。当时,北京大学正空缺了一个关键职位——文科学长。与蔡元培早年相识的、因主办《新青年》  相似文献   

17.
<正>1916年10月2日,远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接到黎元洪政府教育部敦促其回国的电报,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到北大任职。早在赴任之前,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和沈伊默就向他举荐过陈独秀。汤尔和(1878-1946),杭州人,毕业于日本金泽医学专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推迟殿试原因考辨金林祥光绪十六年(1890年),24岁的蔡元培,偕好友徐维则进京参加会试。当年会试是光绪皇帝亲政恩科,试题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闻”。结果,蔡元培中了第八十一名贡士。清代科举考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还需经殿试,赐出身后方为...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将科学精神与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他从民国教育为宗旨“齐成健全之人格”出发,指出科学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大众的科学理性。蔡元培将力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宣传科学文明、引入科学方法等归结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以“诚、勤、勇、爱”四字真言培育公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陈雪峰 《岭南文史》2008,(3):97-102
陈济棠鼓吹在广东中小学进行读经 1933年6月18日,陈济棠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提出,请通令全省学校恢复读经。并拟具“正学风办法”;(一)由教育厅将《孝经》、《四书》摘其“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编为经学教科书;(二)大、中、小各级学校以经学为主科,每星期至少授课六小时;(三)作文命题,经学题应占其大半;(四)唱歌一科,将诗经及古圣贤之雄壮诗词采入,以“养成浩然之气”;(五)考试成绩,以操行为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