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后的让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步政策"的讨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革"后,"让步政策"论为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而认为近代没有"让步政策"却似乎已成定论.作者通过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实行的减浮、减赋、减差、招垦、劝农桑、兴水利等减轻农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认定近代确有"让步政策",而清政府的"让步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中茂 《史学月刊》2001,10(4):65-68
甲午战争之后,外商在华的租地方式主要有永租和年租两种.其中年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租价和地价的确定方式多种多样,清政府向外商征收的地价、地税的显特点是:地价较低,而且开埠愈晚租价愈低;租期愈长,租价愈优;地税一般相当于或高于华界.有时甚至还低于华界。当时这种优价优税政策,是晚清土地出租政策的一次飞跃,是清统治主动推动明制度,“变成资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从清政府的满语保护政策及效果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以满洲贵族为主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防止在广大的汉族地区丧失民族特性,他们对其民族语言——满语,采取了语言保护政策:民族交往限制、强化满语国语地位(诸如:官员选拔、司法、公文、教育中的强制使用),但都没有改变满语消亡的历史命运。从这个历史事件中,笔者试图通过对民族语言工具性文化地位的考察,来重新考量国际上当前流行的民族语言保护问题,希望对当今的文化政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有关清政府的对台政策,通常以1874年沈葆桢渡台为界,在这之前被视为消极经营的阶段,其中又以严禁偷渡、禁止携眷入台、禁止汉人开垦“番地”等政策为清政府消极治台的突出表现,但这只是纵向比较的结果。如果横向比较的话,纵观清政府的全部对台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教、民族政策等各个方面,这些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政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而并不能涵盖清政府全部的对台政策。所以要探讨清政府的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5.
杨群 《黑龙江史志》2013,(15):58-59,61
乾隆年间的苏四十三起义对清政府造成了很大冲击,甘宁青地区的穆斯林社会开始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对这场起义进行善后的过程中,清政府开始积极进行政策上的调适,逐渐加强对甘宁青地区穆斯林社会的军事和政治控制,这对以后穆斯林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评价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清非洲华侨政策的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或有所不足的问题,提炼出三个总体观点:客观成效不能完全否定主观努力;个体不能代替整体;招工费的具体分析。认为在对非洲华侨政策上,晚清政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进步性,如对主权的意识,对国际法的重视,对华民称呼的改变,部分出于对民生的关注而主动输出劳务,在外交上的主动争取等等。但限于国力和关注重点以及外交技巧上的多重束缚,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其客观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新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清代新疆地区的经济开发超越前代,而自然灾害相较于前代亦属多发期。同  相似文献   

8.
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信守条约是清政府为适应中外间新的条约关系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为维持天朝体制和闭关状态,清政府主要是要求对方守约,并有着暗地摆脱条约约束的明显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发生变化,产生了要求自己守约的趋向,到同治初年以潮州入城事件为转机,逐渐确立了重视履行条约义务的主体意识。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更加注重履行条约义务,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除了向各省和基层衙门颁发条约之外,并从制度上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清政府的守约方针及其失误,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元 《福建史志》2012,(5):23-25
牡丹社事件是指由八瑶湾事件所引起的日本出兵侵台的军事行动.以及随后中日之间的外交交锋。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首次对外用兵.在中日关系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牡丹社事件的发生.促使清政府对台湾海防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0.
语文政策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清一代以来,民国时期历届新疆地方政府出于其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以维汉双语为核心的语文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双语的发展,然而由于其没有系统的理论,也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因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为我们当今的语文建设和制定语文政策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还可以为我们解读国家实行的民族语文政策并坚持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提供一种特别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在清朝统治下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都比较稳定,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清代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伊斯兰教政策,恩威并用,政教分离,包括宽待与优抚和管理与限制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斌 《史学月刊》2002,(10):41-46
教会医疗事业是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的特殊部分,它与晚清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清政府对待它的态度和政策几经变化、在禁教政策下,清歧府对教会医疗事业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和政策。两次鸦片战争之际,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的压制下被迫接受教会医疗事业,但是仍想加以抗拒。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条约制度得以建立;与此同时,清政府对外来化的态度发生变化。此后,清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虽有变化.但基本上持保护、支持和利用的态度和政策.并在一些方面体现了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何春红  王柠 《沧桑》2008,(1):13-14
康熙朝,山西几乎连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在受灾过程中,各级地方官吏玩忽职守,毫不关心百姓的死活,人民生活达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对此,康熙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灾,严惩了一些不尽己职的官员,使山西吏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澄清,也使人民生活渐趋安定。  相似文献   

14.
黄玮 《史学集刊》2006,(6):16-2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洋务时期,清政府为阻止列强新的攫取、侵犯而又维持中外和平局面,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外交策略。一是以已经签订的条约为依据,据理力争;二是备战以威慑列强;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5.
段建荣 《沧桑》2008,(3):65-67
抗战时期,为了战胜天灾敌祸,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在根据地党和边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各种群众团体积极推动下,通过确立公正合理的办社原则与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各类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实践证明,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根据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灾民的生活,成为战胜天灾的有效途径;也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6.
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甲午战后,力求自强的清政府掀起了“借债筑路”的高潮。在此后十多年间,清廷先后同西方国家签订了几十个借款合同,并修筑了几千公里的铁路。对此举措,以往的学术界基本否定。本文从思想发展、主观动机、合同内容前后的变化、社会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清政府的“借债筑路”,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应以肯定,当然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天主教在闽东的正式传播始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  相似文献   

18.
1863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了7艘战船,由印度洋向中国开进。奇怪的是,虽然这支舰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在这支中国舰船上任职的却都是英国士兵,以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为首,共计600多名英国官兵。  相似文献   

19.
清朝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天山南北后,为填补新疆战后出现的人口空缺,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对迁居的内地移民,包括普通户民、商民、遣犯等制定了相应的落籍政策,迁徙新疆的不同移民群体陆续转换了移民身份,顺利落籍新疆。这些应时应势落籍新疆的移民不仅充实了新疆户籍人口,而且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后的伊斯兰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前后的伊斯兰教政策陈慧生一、继续推行“恩威并用”的政策清光绪十年(1884)十一月,清政府授命刘锦棠为新疆省第一任巡抚。新疆行省正式建立。新疆设立行省,实行郡县制,在新疆近代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①建省前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