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国英 《神州》2012,(5X):3-3
《喧哗与骚动》作为表现内心世界的小说,是以近乎完全不觉醒的意识开始,以完全觉醒而告终。本文通过对《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叙事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尽意识流技巧之能事,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以揭示人物在每一个注意焦点的不同心情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
梁国英 《神州》2012,(15):3
《喧哗与骚动》作为表现内心世界的小说,是以近乎完全不觉醒的意识开始,以完全觉醒而告终。本文通过对《喧哗与骚动》意识流叙事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尽意识流技巧之能事,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表现手法,以揭示人物在每一个注意焦点的不同心情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南方种植园大家庭的没落。小说的结构安排、意象和《圣经》中的故事有某些暗合,而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他们正是违背了基督教导世人的“彼此相爱的原则”,在无爱的世界里挣扎,或堕落,或消极逃避,最终走向毁灭。小说在深刻地抨击罪恶的种植园文明和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的同时,体现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之作,它的叙事中心是凯蒂及其女儿的堕落,凯蒂作为在作品中被他者反复诉说的中心人物,她的形象因此具有了异常丰富的内涵,成为福克纳笔下容易引起争议的众多女性形象之一。论文从文本细读出发,力图说明凯蒂的纯洁、高尚和无辜,在没落的南方世家成长起来的她,只不过是家庭、时代和命运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昭和22年太宰治发表的《斜阳》在描写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的同时,融入了《圣经》思想来歌颂女性的解放,并结合了《圣经》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将深入考察《斜阳》这部作品与《圣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太宰治对《圣经》的独特理解,以及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圣经》与西欧史学徐波西欧文化有两个历史传统: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对西欧观念形态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圣经》对西欧史学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以求引玉之效。一探索《圣经》对西欧...  相似文献   

7.
耿雪 《神州》2011,(7):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立宏 《世界历史》2007,27(6):136-139
自19世纪早期始,西方对《希伯来语圣经》(传统的基督教术语称为“旧约”)的研究就出现了一个历史转向:重构古代以色列人之兴起、他们在王国统一和分裂时期的成长壮大以及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586年)后犹太流散之出现的这段历史,成为《圣经》研究中的显学。时至今日,尽管《圣经》研究领域因为文学理论、人类学、社会学、女权主义、解释学等方法的引进而新见迭出,  相似文献   

9.
耿雪 《神州》2011,(14):3-4
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骋 《黑龙江史志》2013,(17):160-161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世界各国的哲学、宗教、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末被来华传教士翻译介绍到西方,如今已成为除《圣经》之外译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典籍。但是这些译者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时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因而造成对《道德经》的误解,进而使西方对中国文化本身也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的涵义为分析切入点,选取韦力和安乐哲的译本进行分析,并与《道德经》"道"的本身涵义相对照,发现由于早期译者自身并没有认识到中西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的本质差异,单纯片面的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国经典著作,这是造成经典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世光 《史学月刊》2002,1(7):37-42
《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能轻易地把其中的《(几何原本)提要》当做戴震的作;戴震以传统算学为框架,融会西方算学的内容,并没有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演绎方法应用到中国传统算学的重建中去;戴震以考据学中的归纳法来建构其哲学,这与《几何原本》没有方法论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南方派作家,其主要著作《喧嚣与骚动》反映了他的妇女观以及旧南方传统道德观和清教主义教条。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南方妇女过着非正常的生活。通过从不同角度研究《喧嚣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夫人和迪尔西的不同命运的细节可看出福克纳的女性观:他深刻地同情以迪尔西为代表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赞扬拥有简单的人性、爱和同情心美德的女性,但也痛恨以康普生夫人为代表的顽固不化、保守落后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国时期以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者著称的柳诒徵,其晚年代表作《国史要义》,与近世言史学的其他著作比较,既不似文化守旧者之迂,又不像以西法论史学者与传统史学之隔阂,庶几可视为使我们脱开些西方学科理论影响,一窥传统史学堂奥的密钥。而在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观念的纠缠,或在现代的学科格局中,怎样完成传统史学学术的创造性转换,也是我们阅读《国史要义》时有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史记》《汉书》史表研究是欧美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国内学界加深了解欧美中国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辨析中西史学交流互鉴具有典型意义。自19世纪末发轫以来,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呈现出深度不断拓展、领域逐渐丰富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充分重视中国传统考据成果、讨论范围相对全面、部分借鉴西方史学研究思路等特点。部分欧美学者通过《史记》《汉书》史表反思西方史学对非叙事性历史书写的偏见,促成了中西史学的深度互鉴。但是,欧美学者并未深入分析中西古代史表书写的异同。通过比较以优西比乌《编年史》为代表的西方史表书写与《史记》《汉书》史表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史学在探索通史写法的实践中,不仅有经验认识的相似性,也有历史观念的差异性。西方中世纪史表书写因秉持基督教神意史观,未发展出类似《史记》《汉书》史表般追求理解历史的丰富类型。  相似文献   

15.
《编年史》作为圣维克多的休在12世纪拉丁西方变革时代所撰写的一本历史教科书,其内容编纂彰显了一种既遵循传统又追求革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休从理解《圣经》与服务信仰的历史教学目的出发,因俗随时地对该书的文本结构、具体内容以及书写体例进行了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序的图式文本。另一方面,他在贯彻其普遍史理论时,从时代变革出发肯定了犹太人在救赎史中的作用,从而对传统叙事路径进行了革新,探索出了一种发展系统神学的方法。面对古典文化复兴与基督教传统的碰撞,休在传统和革新之间采取了一种中庸调和的态度,这正是《编年史》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萌萌 《神州》2012,(9):50-51
“向后看”的历史意识贯穿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始终。文章从《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入手,研究威廉·福克纳小说中“向后看”的历史意识。主要分析了在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下作为南方庄园主后裔的福克纳小说中“向后看”的意识形成的原因、“向后看”的意识在福克纳一系列小说创作尤其是文章的研究对象《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中主要表现以及福克纳本人在小说创作中对于这种意识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胡剑青 《神州》2014,(6):5-5
《诗经》与《圣经》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不仅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形成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更是对远古时期人民生化的详细记录。《国风》和《雅歌》作为《诗经》、《圣经》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不仅详细记述了远古时期人类最淳朴、率真、美好情感的流露,更是对后世东西方文化思想、爱情观念、文学艺术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通过比较《国风》与《雅歌》在文学性质、抒情风格、抒情手法方面的异同,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在爱情抒发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肖瑞宁 《神州》2012,(23):8-8
战后美国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涌现出像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等一系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家,反映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本文将以Hersey的《广岛》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何雨秋 《神州》2014,(12):6-8
《圣经》塑造了许多对后世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形象,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引发了学者们对其中女性地位和形象的思考。米利暗是《圣经》中形象比较复杂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对米利暗形象的三个切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侯晟 《神州》2014,(17):143-143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霍米·巴巴和韦努蒂等人对翻译作为抵制宗主国文化的工具的论断,探讨了广为流传的新标点和合本圣经中最具有文学色彩的《雅歌》一书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哪些维度抵抗了西方文化霸权,维护了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