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20个春秋严密有序的运作,经过800多名专家、学者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中国历史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合订本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迄今最大的一部有关中国历史的专科辞典,收词67154条,插图1754幅,附录6种,地图24幅,全书计1100万字。在这部巨著出版之时,作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我们既充满了自豪,更有着对20年艰苦努力的深切感受。《大辞典》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安定,没有文化学术的宽松和繁荣,要纂修上千万字的大型工具书,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自古有“盛世修典”的说法,证…  相似文献   

2.
<正>附录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纂一部地方志书能否在附录中凸显出地方特色,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志书的质量。谈到附录的地方特色,首先要弄清楚附录的内涵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附录是指附在正文后面与正文相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2012年第六版的《辞海》中解释:附录,图书中的一种辅助型文字。附于图书正文后面,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或与正文内容有关但不适宜放入正文的各种材料。包括对正文内容有所增补的文章、文件、图表、书目、大事记、译名对照表等。《中国方志大辞典》中解释;附录则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汉墓帛书《式法》中有一些未释、误释之字,本文以《马王堆简帛文字编》附录以及正编所录《式法》相关字形为线索,通过战国古文遗迹的角度对其中一些难字进行了重新释读。本文考释的难字计有:■、■、坪、良、痹、■、朸、■、■、■、凿等11个。  相似文献   

4.
新书开架     
新书开架《满汉大辞典》由安双成、任世铎、屈六生、栗振复等人编著的《满汉大辞典》,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无疑这是满学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部词书共收入主词5万余条,全书达170万字,并附有多种实用的附录。全部词条用满文铅字排印,主词条同时注以罗马字...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值     
敦煌学辑刊编辑部: 贵刊1984年第1期《关于于闽政权与喀喇汗王朝关系的探讨》一文117页在使用《突厥语大辞典》材料上有所失误。作者说“这从十世纪成书的由喀喇汗朝人所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序言中的记载也可找到佐证(具体译文略)”。注说:“穆、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序言》维译本”。其实这是误  相似文献   

6.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市志》由72部专志组成,合成36卷。各专志一律不设《附录》、《附录》单独成书与《人物》合卷为《哈尔滨市志》第三十六卷。《附录》含四部分内容:一、地方法规存要、存目;二、地方史志文献存要;三、专题;四、修志始末。之所以收录以上四部分内容,是因为这些内容虽然很珍贵、很重要,但由于这些资料入志方式,记述方法都异于志书的其它内容,很难纳入《哈尔滨市志》某一部专志之中,“阑之则不伦”;而《哈尔滨市志》如果不收录这部分内容又有不全之缺憾,“弃之则可惜”,从而收入《附录》之中。其中“地方法规存要、存目”、“地方史志文献存要”两部分是原始资料直接入《附录》;“专题”是与哈尔滨市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事件始末的考证;“修志始末”是叙述哈尔滨市本届修志的全过程及经验、教训与体会,是《哈尔滨市志》的后记。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1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成都组织召开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编纂委员会成员和编辑室部分成员15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9.
从新编志书附录的编写实践来看,存在着内容五花八门,杂乱无章,随意性有余,规范性不足的现象。 笔者翻阅辽宁省已出版的6部志书《附录》,情况如下:1.有3部志书的《附录》收录了“重要文献”,如《岫岩县志》收录了民国10年公布的《解放缠足布告》等,《台安县志》收录了《奉天行政公署关于八角台设治的训令》等,《铁岭县志》收录了1923年《铁岭农会简章及办事细则》等;2.有两部县志的《附录》收录了“诗文选录”,如《岫  相似文献   

10.
《冠军帖》(即《知汝愁帖》)在各种书法论著中多被列为东汉草书家张芝所书。包括较有影响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与《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亦将此帖列于张芝名下。《鉴赏大辞典》虽稍有异词云:“我们自信,(冠军帖)不管是否为张芝书.抑或如人所言是张旭书,它的‘冠军’地位是至今无人可以企及的。”但无非是借题发挥,旨在确立张芝的“冠军”地位。然而作者尚未能定论,便就帖中“冠军”二字而要确定其“地位”.是颇为简单草率了。张芝被誉为“草圣”在王羲之之前,其草书成就被王羲…  相似文献   

11.
春秋代布考     
春秋时期晋区域内曾铸行过一种面文为“伐”字的平肩弧足空首布,丁福保所编《古钱大辞典》录有四品,其字形分别为:(?)、(?)、(?)、(?)。(《古钱大辞典》上编七十页)旧释“伐”,作纪功勒铭于币上解。《钱汇》谓:“古有勋劳曰勋伐,往往勒铭于钟鼎。此或亦纪功者欤?”近读李家浩同志所作《战国(弋阝)布考》(《古文学研究》第三辑一六○——一六五页)一文,颇受启发。我以为,“(戈阝)”字如可能是“(弋阝)”字,那“伐”字更可能是“代”  相似文献   

12.
赵心愚 《上海地方志》2022,(1):38-44+95
《西藏志》在“门目体”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最早设置了“附录”目。“附录”目虽只保存了三部分资料,但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西藏地方志的发展及高潮的到来,对之后的清代西藏方志以及清代西藏史地研究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附录”资料虽然发现于《西域全书》乾隆七年抄本之中,但实为乾隆元年稿本中的资料,最初来源则应为清驻藏大臣衙门档案资料及相关人员雍正年间在拉萨及西藏各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西藏志》编纂者虽主要在《西域全书》抄本基础上调整和增删,但部分内容也参考和借鉴了《西藏志考》的记述方式,并采用了某些资料。即《西藏志》与《西藏志考》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附录是志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这里的“录”就是指附录。  相似文献   

14.
罗福颐先生的《汉印文字征》第9卷第6页“匈”字下收有“汉匈奴破醯虏长”,仅为录文。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罗先生重编《汉印文字征》及1982年出版《汉印文字征补遗》,皆不收此印文。1987年出版罗先生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正编及最后附“伪官印” 皆无此印。但最初罗先生编《汉印文字征》时必有根据,此书例不  相似文献   

15.
一、西府考论关于西府得名缘起,前人颇有异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地理方位为规矩,强调豫州治历阳,历阳为西府。《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胡三省注:“晋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豫州治历阳,在江西,故云北带寇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西府”条:“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立豫州于历阳,置军府于此,蔚为重镇。以在建康之西,故称西府。今即安徽和县也。”  相似文献   

16.
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究竟是谁?据《中国近代史大辞典》《近代中国百年史大辞典》《历代名人大辞典》《历代爱国名人大辞典》等史籍记载,一致公认:“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总代表熊秉坤(1885-1969)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9日,汉口机关被破坏,武昌戒严。  相似文献   

17.
图书分类是古代书目的结构体系,与图书分类相关的还有某些类目之后的“附录”,前人很少谈及。《四库全书总目》在18处设置了附录,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共41种书。附录较早出现在上海图书馆藏的《总目》稿本,之后才发展完善。附录之例应始于《总目》经部易类之后所附的易纬八种,《总目》所设既有小类附录,也包含某类或子目之后的一种两种书,大多是馆臣新的归纳,体例完善,内容全面。这意味附录至《总目》已突破了传统书目设置附录仅限于小类的藩篱,具备了完善的内容和体例,达到了理论自觉,成为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成熟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出版消息     
《全金文献》共10册,1000万字,分正、副二编。“正编”为金代文献之集成,包括金部金人的文史子集著述。所收作家均附小传,选用底本为普本、足本、加以校点整  相似文献   

19.
释“函胡”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关于其中的“函胡,,新编《辞海》释为“声音模糊不清.……今通作‘含糊’.”新编《辞源》释为“模糊不清.同‘含胡’.”《中文大辞典》释为“形容大声,模糊不清也.”新编《汉语大辞典》释为“犹含混.模糊不清”.以上四部工具书都释“函胡”为“模糊不清”,而且都引《石钟山记》中的语例为证.这种讲法似乎可以讲通,但令人生疑.“模糊不清”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既是“模糊不清?,又何以能“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史》记载:北宋“钦宗在靖康年间(一一二六——一一二七年)铸有靖康元宝和靖康通宝,各有小平和折二,都成对钱。元宝为篆隶对钱,通宝为篆真对钱。”《宋史》、《永乐大典》、《西清古鉴》以至近人丁福保编著的《古钱大辞典》,都有关于“靖康钱”的记载和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