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之得名与临淄泉水的宗教崇拜李映辉谈到“齐”地得名,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如是说:“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是先秦时期齐地崇拜的“八神将”之一。《封禅书》云:“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大公以来作之……天主,词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相似文献   

2.
北宋前期的乡村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宝七年,在以相州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废乡令”得以落实,原来的“乡”被“管”所取代,其功能主要由户长来体现。更多的地区并没有贯彻开宝废乡令,也有个别的地区是在乡之下再设管。北宋前期的乡仍承担着一定的行政功能,里已沦为和自然村类似的地域区划单位。乡以及相州地区的管均设有耆长、壮丁来负责治安、词讼等行政管理工作。耆长所辖的区域又被称为“耆”。耆是县之下的专项行政区划单位,但一般不作为地域区划单位。县和耆直接发生关系,不以乡为中介。  相似文献   

3.
蜀中八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为古代斗贯数目,源于四方四隅,古之“八卦”最为形象。称事物日:八柱、八洞、八景、八极、八节。称神日:八神、八蜡。称人物日:八元、八值。犹甘四,卅六等习语。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往来而得神仙之术,淮南八公己有“八仙”之名。南朝梁陈时人沈炯《林屋馆碑》:“淮南八仙之图,徽乡九井之记”。此所云八仙即指淮南子学道之八位神仙。他们是:苏飞,李尚,左吴,田田,晋昌,雷被,毛被,伍被(高诱注淮南子序目)。唐时已有《八仙图》与《八仙传》,似指淮南八仙而言。唐末杜光庭《录异记》卷一记淮南王八仙事又异其名为:文…  相似文献   

4.
1、以之会文,可不慎钦代词“之”字何指,大致有两种解释。周本。郭本、向本、龙本及(义证),都以为沿上文而应指声和情。郭注还特意指出,“声音有当与不当,即下文说的‘比语求始(原作“量”,郭依冈本校改),反音未暇’。情感有合礼与不合礼,如潘岳‘悲内兄’‘伤弱子’。所以说:‘以之垂文,可不慎铁?”’确。牟本、赵本对“之”字的理解与以上各本稍有不同。牟往日:“之,指上述不待翼可飞,没有根可固的道理。”故本条二句译作“根据这个道理来从事写作,就不能不十分慎重了。”赵泽大体意同。两解并皆可通。因为根据声音可…  相似文献   

5.
“成山头”是荣成的游览名胜,《史记》中把它写成“成山”(P244)、“荣成山”(P1185)、“盛山(P475)等,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则称为“成山头”、“成山角”。在《史记》(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1月第二版)中有关“成山斗”的解释,有多处误注,现试做引证说明。《史记·封禅书第》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北迎日出云。”在这段话后面,《史记》(P1368)注中对“成山斗”有如下解释:集解韦昭曰:“成山在东莱不夜…  相似文献   

6.
署有“纳兰成德校伊”的《通志堂经解》问世以后,在编辑权上存有异议。笔者查考了纳兰成德、徐乾学、朱彝尊等人的著述,认为纳兰成德是辑编《通志堂经解》的倡始者、资助者、参与者,担任着该书主编的角色。署“纳兰成德校订”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本《汉书·宣帝纪》页242载: “(本始)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平陵”二字后,逗号系误加。案:平陵是汉昭帝陵,宣帝时平陵早已修建并使用。此处“以水衡  相似文献   

8.
周祖谟先生云:“事情总是创始者难。”(《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敦煌变文校勘释义先行者作的正是创始工作,因此创始者先行者校释中存在千虑一失是很自然的,对先行者所作的一些条目,几经推敲玩味,发现不无可商之处,于此略申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精求是。《捉季布传文》“既交朱解来寻捉,有计隈衣出得身。”(五九页) 王重民先生校(重见简称“王校”。他仿此):“校记”[七八]云:“丁卷‘隈衣’作‘隈伊’,戊、辛两卷作‘隈依’。冯云:‘伊、依皆较衣好,隈应是偎之误’”。(七七页)作偎依?偎依成词,然词义于变文文义未安,故冯说仍未允洽。今谓隈衣、隈伊、偎依并系抄  相似文献   

9.
一潘思牧摹《启南山庄图》卷纸本,保存完好。引首纵38.5、横98、画心纵33.3、横45.5厘米。拖尾空白。引首心为蜡笺纸,上书“启南山庄图”五字行楷书,款署:“刘完庵先生为沈石田先生作,后学潘思牧摹,时年八十有六。”下钤章二方:“思牧印信”、“潘氏樵侣”(图一)。沈石田即明代匦家沈周号,启南为沈周字。画卷末尾署款:“刘完庵先生真迹,辛丑秋日临於众香馆,樵侣老人潘思牧,时年八十有六。”钤章:“潘氏樵侣”、“众香馆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蜡染,见于史载称之为“蜡缬”,是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印染(蜡缬、绞缬、夹缬)工艺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古至今,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一历史传统工艺,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从战国秦汉时期始至今日,其传统工艺及图案纹样,始终处在不断的更...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刻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大足县,唐乾元(758年)始置,石刻的始年历日:“创于晚唐”(892年)。1987年秋,大足文物普查曾建伟组查得尖山子石窟,间有“永徽”(650年)、“乾封”纪年镌记。由是大大提前了大足石刻的上限年,并突破了川东南石窟有纪年的造像  相似文献   

12.
羌族土司制度的形成,据史料所载,主要为明朝时推行。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平蜀,始置叠溪千户所,“分游击以驻叠溪,规防始立”。土司一词,羌语中早有出现,称本民族土官、土司为(呷尔巴)。羌  相似文献   

13.
《逑盘》铭文“■(■)黄耇”之“■(■)”,旧说多读为有老、寿义的“耆”,并谓“耆黄耇”系同义复指的形容词,本文以为不妥。“■(■)”字从“者”,当读为“诸”,“诸黄耇”是对诸位老臣的泛称。而且,“诸黄耇”在铭文中断句时应从下,即“诸黄耇,保奠周邦”,是对诸位老臣勉力保奠周邦的期许,这也与《尚书》等早期文献中所反映的耆老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一)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下同)卷187兵一和卷189兵三: 每都有军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第4584和4646页) 又,卷194兵八: 御龙诸直将、虞候选补十将,射皆一石四斗;……御龙直长行选补将、虞候,射皆一石三斗;……御龙弩直将、虞候选补十将,射三石八斗;长行选补将、虞候,射三石五斗。(第4828页) 按:“将虞候”当为一个军职,断开成:将、虞候”,表示两种军职,误也。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18军防门载:雄节第六指挥和威果第六十指挥有“节级(即军官)四十人:十将、将虞候、承局、押  相似文献   

15.
张謇首创中国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夫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始”.这是张謇在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后向世界所发出的豪迈宣言.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做了一年多的京官.张謇是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多年的幕僚磨练,加上一贯的好学,使他的学说和才干有了长足的进步,声誉鹊起,为朝野所瞩目.他自己也想为国家有所作为,但是清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倾轧,伤透了他的报国之心.从此,他便弃官从商,开始兴办实业,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张謇还曾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清光绪《四会县志》中选录几首描写春节民间风俗的民歌,以求进一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加深对民情风俗的认识,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也许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古代,四会农村民间普遍设有“先农坛”,每岁仲春,农民披蓑戴笠,携带谷物供品去祭祀。其间,由村中耆者率领农民到田间去驶春牛。耆者一人牵牛,农民二人扶犁,众人一边播撒谷物。一边唱“耕籍歌”:  相似文献   

17.
笔者身边有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一套,遐时翻阅,偶有所疑,随手记下.今不揣浅陋,摘录其中12则,略陈愚见,以就正于方家.1.《汉书·田延年传》:宣帝即位,延年以决疑定策封阳成侯.(第3665页)按:“阳成侯”当作“阳城侯”,“成”乃“城”字音讹.阳城为“汉侯国,右汉省.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本书卷八《宣帝纪》本始元年载:“封……大司农延年为阳城侯”(第1册第240页),二年载:“大司农阳城侯田延年有罪,自杀.”(第1册第242页)并作“阳城侯”.又,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也作“阳城侯”(第3册第695页).均可为证.  相似文献   

18.
先秦半两钱始铸时间由于缺乏有关文献记载与实物资料,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古代货币史研究中的著名难题。本文对此试作专考。一、“初行钱”考——先秦半两钱始铸于“初行钱”前《史记·秦始皇纪》记: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亦记:是年,天子“贺行钱”。《六国年表》又记:赢政死,胡亥“复行钱”。  相似文献   

19.
《襄阳耆旧记》是东晋习凿齿撰写的自战国时期至东晋期间襄阳地区风土人情的地方史志,该书成书后有所散佚,后经学者搜集整理出一些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曾于1987年出版了该书的校注整理本——《校补襄阳耆旧记》,中华书局于2018年出版的《校补襄阳耆旧记(附南雍州记)》,在原书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不失为学习、研究《襄阳耆旧记》的一部重要参考书籍,但仍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现以卷1《人物》为例,将其中疑误之处胪列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偶读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宪宗即位,始册为皇太子,元衡赞引,因识之,及登极,复拜御史中丞。”初阅这段文字,疑有措词疏误,以致文义相悖之处。如唐宪宗李纯被“始册为里太子”和“即位”这两件事从行文来看似乎前后倒置,而文字又过于简略,读后使人颇生疑窦。后再三思之,方悟这段文字中间有自注、插叙之处,并非行文失当。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