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1619-1692),本名王夫之,字而农,号菖斋。因中晚年隐居在衡阳县曲兰镇石船山附近,而自称船山老人,后人尊称他为船山先生。  相似文献   

2.
近代船山思想资源的开发,不仅体现在对船山形象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船山思想的传播上。1895年以后,船山在报刊杂志中的曝光率与日俱增,极大地提升了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大众媒介中的船山,是经由传播者重新解读、赋予特定内涵的船山,具有明显的加工改铸色彩。在传播方式上,既有学理的剖析,更有通俗白话的解读;既有论说、诠注,也有诗歌、小说。在传播内容上,侧重于王船山的民族气节与攘夷思想,以船山史论振起国魂,以船山《黄书》凝聚黄帝魂,将船山思想通俗化为"攘夷的道理"与"攘夷的法子"。在传播对象上,则由传统士大夫转变为青年学子与社会大众。船山思想经由新媒介而传播到民间,成为清末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原名王夫之,晚年伏居衡阳的石船山,后人称船山先生。明亡时,船山先生在衡山举兵起义,战败后,隐遁湘西深山四十年,勤恳著述,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皆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我们最为推崇的,是他的警世哲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统治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位大贤大智的丞相,认识到了亲小人的严重危害性,却没有回答怎样才能远小人而不受其害。一…  相似文献   

4.
在船山现存的诗、词、文、赋等各体作品中,船山诗曾由作者生前亲加编定,系年明确;船山文、赋可考知写作年代者也不少。唯有船山词,既无编年,前人推考其具体写作时间者又不多。这对我们了解船山词写作的时代背景,探索船山词的具体内容带来了不少困难。今存船山词计有《鼓掉初集》、《鼓棹二集》与《潇湘怨词》,共收作品279首。另外,船山尚有《愚鼓词》一卷,其中含词26首。《潇湘怨词》,包括《潇湘小八景词·寄调摸鱼儿》、《潇湘大八景词·寄调摸鱼儿》和《潇湘十景词·寄调蝶恋花),共26首。因为在各自的“小序”里点明了写作时…  相似文献   

5.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墨。县发生了一起人命案,犯人已经招供,案子也可以定性了。按照制度,案件最后应该交给知府复审。莱州知府张船山不但公正廉明,而且善于断案。看过案卷,他当即提审犯人。只见凶犯王小山不过二十岁左右,一副柔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样子,绝对不像一个杀人犯。张船山心想,其中必有冤情,于是和风细雨,耐心盘问。但是王小山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杀人凶手。  相似文献   

6.
嵇文甫先生是关注、研究王船山史论的老一辈学者之一。他一方面从历史哲学的高度看待其历史思想,将之概括为古今因革论、朝代兴亡论和华夷文野论;同时,对其史论中的史学方法论也予以总结。从方法上看,他注重由哲学而史学的分析,尝试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视野下对船山史论作比较考察。这两个方面,对于船山史论的进一步研究,多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是清初著名的易学家。研究他的易学不能离开清初学术,因为他治《易》是在清初学术背景下进行的。清初学术反思与批判理学、博大宏伟、经世致用、回归经典等特征在船山易学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清代学术诸特征大体决定船山易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王夫之众多的友朋中,周士仪是一位与船山交往密切而至今湮没不显的人物。三百年来,周士仪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他的著述也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究其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周立仪的著述在乾隆年间遭到禁毁,有些著作佚而不存,有些著作存而稀见;二是王夫之自辑诗文止于康熙二十七年,七十岁之后数年所作后人未及补入,晚年与周立仪的交往诗文大都散佚,以至罗正钧纂《船山师友记》中,只摘录了《衡阳县志》等有关周士仪的寥寥数语;”三是周立仪只是崇帧年间的一名拔贡,在动乱的年代一直没有出仕;他的不少著作未能刻印传世,在变乱…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1619~1692年),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薑斋。崇祯举人,晚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占领衡州时,投入抗清斗争,次年参加桂王政权,在南明王朝任行人司行人,辅佐过永历皇帝,冀图振兴南明政权,驱逐清朝统治,后觉国事难为,遂隐居读书。王夫之一生,从事著述近40年,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都有所涉及,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著作达100多种,400多卷,800多万字。但因当时清朝统治者大  相似文献   

10.
正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明末清初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世称"王船山""船山先生"。作为一代名儒,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永生难忘的浴火重生之地却是广西永福。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王夫之生死与共的郑氏亡故,勾起了王夫之对往事的回顾,想起他与郑氏成婚之初劫难接二连三,夫妻二人"已旦夕作同死计矣"的情景,也  相似文献   

11.
张问陶及其书画诗词艺术彭高泉一、问陶生平简述张问陶,字仲冶,又字乐祖,以遂宁城西有船山,故号“船山”,亦称“老船”,又因貌似猿,乃自称“蜀山老猿”;晚年辞莱州知府,留虎丘养病,自号“药庵退守”。问陶出生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高祖张鹏翮、清康熙、雍正两代...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崇尚子学形成一般思潮,傅山与船山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拟对他们的子学思想进行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3.
儒家本以学做人为教;学做人,必当治心。身心相连,心气相使,惟心气兼治,始能变化气质,堂堂做人。宋、明儒有取於内丹家调息之术者,以此。内丹家旨在性命双修,炼神还虚,即悟元子刘一明所谓“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若所欲化所欲转之性与命,不限於一己之小我,而推搪及於人间世,乃至全宇宙,即王船山所谓相天,闵一得所谓医世也、船山为儒宗,一得乃道士,时间相距百余年,而皆主以内丹术为功於天地,其所祈向所经验者,颇有类於基督教传统中之冥契主义(mysticism)。然二人虽同有冥契经验,其内容终究殊异。船山之终极关怀,不在一己之得救,而在人类全体之福祉,此其所以为儒宗也。  相似文献   

14.
半年多世纪前 ,侯外庐先生在评价王夫之的学术思想时曾指出 :“船山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的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 ,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 ,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下翻案估定 ,所以他的思想蕴涵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这在研究他的哲学上是最棘手沉重的难题”(侯外庐《船山学案》)。那么 ,什么是“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为什么又是“最棘手的沉重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须从学术史与文化史的关系来加以阐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对自身现状的反思与创新息息相关 ,这构成了历代学术的基本内容。而学术史则是研…  相似文献   

15.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16.
9大红色景点     
《旅游》2005,(5):49-49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叶挺第十一军指挥部旧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贺龙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船山学社;方志敏烈士墓。  相似文献   

17.
湖南岳麓书社在编纂王夫之的全集《船山全书》时,从衡阳王夫之十二世孙王鹏处得到一部标明为“朱宏燝校”、“王夫之注”的《张子正蒙》手稿本。全书三百八十一页。《船山全书》第十二册收入的《张子正蒙注》,就是用这个朱宏燝校本作底本。 过去出版的七种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版本,不避明朝的讳,而朱宏燝校本避明朝讳,说明这个版本是所有版本中时间最早的一种。过去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这个版本,得以解决。如《张子正蒙注》的《太和篇》中,有一个关于“近世□□李贽之属,则合佛、老以溷圣道,尤其淫而无纪者也”的“□□”悬案,一直使后世学人很感困惑。朱校本“□□”的位置是  相似文献   

18.
这帧小横披,是父执涂月僧先生所赠。行书七言绝句二首。第一首《家居旧作》:"频年驱马即天涯,腊雪春风感岁华。不及帘前双燕子,年年来绕故园花。"第二首《奔牛道中作》:"层楼高榭间精蓝,人隐红窗影半含。画艇乱摇三汊水,任他分路到江南。"款为:"甲子春分船山",下钤"张问陶印"白文和"船山"朱文印各一枚。原是四块斗方,我得到后请刘竹书师傅重新装裱成横披。  相似文献   

19.
李阳 《沧桑》2010,(2):233-234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张问陶素以直抒真性情见称。本文通过对其闺情诗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船山诗之不同流俗、至情至性,及其在清中叶诗坛所特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船山明亡後隱於深山四十餘年,以漢衣冠終其身,並世殆無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深信人能以“養性”爲功於天地。船山以爲,通天下一氣,一陰一陽,絪緼相繼而不息。最清者》太虛“天氣”,純粹而靈;降而爲“地氣”或“五行之氣”,則稍濁而有礙;地氣凝結,則爲形質。人之所以有靈,在於有心,心中函有太虛天氣,是爲“神”,爲“性”。此神爲地氣所包,地氣則限於形質。心中之神雖得自太虛,然既生之後,則與地氣交通往來,人能自取自用。神之爲清爲濁,於是端賴於己。且人一生所爲所思,皆不滅而融入其神,死後同歸太虛。故君子“存事没寧”,不遺造化以疵纇。如此信仰,直可名爲儒家士君子之宗教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