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培德 《旅游》2005,(3):68-72
诸葛村,古称"高隆",是诸葛亮一支后裔聚集的血缘村落。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村中的诸葛氏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为始祖。元代中叶到高隆定居的是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狮。这座以九宫八卦构思布局的村庄是诸葛大狮亲自设计的。全村目前有5000多人口,其中近3000人为诸葛亮嫡传后裔,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  相似文献   

2.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西部兰溪市境内,是一个以血缘姓氏的宗族聚居村落,村中聚居着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后裔3000多人、1000多户人家。村落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村中古建筑存量大、形制齐,基本为明清建筑。  相似文献   

3.
诸葛村民居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建筑布局精巧,独具风韵,是一处富有兰溪地方特色的独具魅力的人居环境,其传统建筑技术为世代相传的手工工艺技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建筑技艺包括木作、石作、泥瓦作及油漆、彩画、雕花等,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地域性和科学、艺术、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加以妥善保护,使之能长久传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的“八阵图”,是诸葛亮在古代八阵基础上推演独创的阵法,夷陵之战,诸葛亮设下石兵八阵,吓退了东吴大将陆逊的十万精兵。今八阵图早已失传,后人注定只能凭想象猜测。不过,若能走进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集的血缘村落——浙江兰溪诸葛村.  相似文献   

6.
甘青宁地区是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本文基于该区域15个村落的初步调查发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村落,甘青宁地区的重要特点在于游牧、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的混杂。由于商业和宗教最大限度地调和了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商业建筑和庙宇建筑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并常常决定了整个村落的布局。另外由于游牧民族的大范围迁徙,甘青宁地区乡土建筑融合了中原、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三种建筑文化传统,造成了当地多样的建筑形态。通过上述框架,本文不仅解释了甘青宁地区纷繁多样的建筑和村落形态的成因,还揭示了这一地区村落与欧洲中世纪城镇的相似之处,指出了其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文章以邯郸市涉县关防乡岭底村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民居建造3个方面初步分析岭底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古民居的营造特点,旨在为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康峰  王金平 《文物》2020,(6):83-97
<正>西李门村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的河西镇,距离高平市区约10公里(图一)。村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4处[1],其中二仙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师庙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该村选址讲究,布局因形就势,且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晋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杰出代表。2016年,西李门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相似文献   

9.
一庞村古建筑群建成背景庞村古建筑群位于广西玉林市兴业城东,是“蓝靛大王”梁标文(字纯庵,号玉英,1741~1801)及其儿孙相继营造的家族传统村落。村落整体布局整齐紧凑,朝向一-致,向南偏东,相邻建筑间或有狭巷,或共墙而筑。最早建设的是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的161号(两进三开间),而后是159号、160号(三进五开间),随着他的子女分家,陆续建了各房私宅,逐渐发展至村落规模。  相似文献   

10.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与保护现状 1.传统村落是我国最近提出的新概念。 传统村落一般俗称古村落,在学术上可称为历史文化村落或历史村落。传统村落应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区域等。传统村落范围既包括已申报命名国家、省、市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名村的古村落,还包括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然村落。需要明确的是,历史文化名村是优秀的传统村落,但传统村落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包括大量的历史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的复杂性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丛绿 《中华遗产》2006,(2):133-137
当诸葛村附近水泥厂的浓烟横冲天空时,我们也许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尽管它们不在诸葛村的保护范围内,但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永州古村落是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它以独特的建筑形式、空间、功能以及文化内涵构成了自身的价值,其建筑布局、村落选址等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在传统人文精神的理论指导下,永州先民以崇尚珍惜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态度,择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解析宏村空间形态发展结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村村落形态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反映出当时村民对牛的崇拜;民居的厅堂厢房以中轴线对称,其布局和功能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从栋宇鳞次、庭院相贯、雕饰如画的宅居,又可以看出一向克勤克俭的徽州商人正朝着商业资本转化,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总之,宏村的空间结构不只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人对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范国蓉 《四川文物》2015,(2):87-90,96
传统民居具有地域特点鲜明、布局灵活、结构灵活、装修装饰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是堪忧。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提供了新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隔蓢村位于鹤山市雅瑶镇、江沙公路旁,陆氏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迁此开村,至今有700多年。其村落布局脉络分明,古建保存较好,且建筑装饰艺术水平较高。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一、隔蓢村的村落布局隔蓢村坐东北向西南,村后是一座形似卧牛的山岗,称卧牛山,山后有山,层层叠叠  相似文献   

16.
《旅游纵览》2014,(2):35-36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统村落已成为旅游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使得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整治原则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旅游开发商制定具体有效的村落风貌整治措施,对促进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兼具物质和非物质的活态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对其保护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举措,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前提是从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保护实践的变迁中理解、把握我们应该保护什么和如何保护。文章在分析传统村落相关文献以及有关政府文件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概念、保护对象和保护对策变迁几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越来越走向系统研究的视角,并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传统村落破坏依然层出不穷。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蕴含着独特的传统村落价值,维系了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继承者是传统村落,但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普通人,所以人口流动预测对传统村落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从人口流动预测反思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问题,从问题入手提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产业兴旺"共融互促关系,分析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希望为找到一条适合全域旅游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活态性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传统村落活态性内涵,从村落人口、物质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踏勘、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取数据,根据发展路径的差异划分传统村落类型,对分属旅游发展型、传统技艺型、综合开发型和生活服务型的湖南省永州市4个传统村落活态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失活现象在各类型传统村落中较为普遍;②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人口活态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旅游发展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好,生活服务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差;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物质遗产失活程度相对较轻;④不同类型传统村落非物质遗产失活程度整体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