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峰 《神州》2014,(15):120-120
风格翻译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整体把握。风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握,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文探讨《大瑟尔》最高层次上的风格翻译再现问题,解读译者是如何运用风格翻译方法达到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郝巧亚 《黑龙江史志》2013,(15):121-121
文体不同,风格也有所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本文将针对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翻译方法,即对应式转换、重构式转换和淡化式转换,分析如何使各种文体再现其风格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顺序。  相似文献   

3.
唐圆鑫 《丝绸之路》2014,(10):60-61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梁启超对《哀希腊》的初次译介引发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对其的屡译不衰,唤醒了他们的社会理想和革命斗志,促进了中国化拜伦形象的构建。本文聚焦“五四”前后梁启超、苏曼殊和查良铮三位翻译家对这首诗的不同译法,在赏析他们译作的同时,从翻译风格论的视角给予关照,以展示《哀希腊》汉译是如何从文言旧诗体一步步向白话新诗体过渡的。其间,译者的翻译风格在无形中得到了空前彰显。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译者是原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翻译的始终,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维度。小说《狼图腾》的英文译者、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趣对原语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翻译策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长江  吴艳萍 《沧桑》2010,(1):238-239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活动,译者是原作者与读者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始终贯穿翻译的始终,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维度。小说《狼图腾》的英文译者、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在其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趣对原语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翻译策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上都具有众所周知的美学价值。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国外读者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体验,感悟到中国古诗的魅力。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琵琶行》为研究对象,以三美论为理论视角,通过考察该译本的美学效果,探索中诗英译时译者如何成功地传递原作美感。  相似文献   

7.
戴菁 《神州》2012,(15):21
本文分别对科学论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科学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地位,指出由于科学论对于译者主观能动性和语言艺术性的忽视,往往容易造成误译或死译。最后得出结论,在科学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徐亮 《丝绸之路》2010,(14):61-62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存在诸多不可译现象。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及译者应该如何处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叙事时常借助电影语言艺术,刻画具象场景,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同时加入多种镜头描写,增强其视觉化倾向,更巧妙简洁叙事。一系列影视技巧的融入,营造了一种别样风格和特色,展示了一种独有技巧和魅力。金庸作品艺术的成功,不仅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典型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哲学意蕴,同时背后也有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独有的艺术功力。尤其是在叙事中融入了影视剧写作技巧,是金庸小说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水浒传》的翻译问题。作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为探讨典籍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性别视角。这种研究摒弃了译者"隐形"的观点,突出了译者的性别身份地位,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和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马红梅 《神州》2013,(7):224-224
鲁迅和王小波是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两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性,比如都是苦难文学的践行者,特别是在语言的风格和叙事的手段的运用上,他们熟练穿越历史,穿越空间,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是他们在语言风格上他们除了保持相互接近、通融的艺术手法之外,各自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就鲁迅与王小波小说语言风格的差异做一个简单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极大成功,作为纪实性、报道性作品,也以优美文笔见长。作者、译者、出版者、宣传者都功不可没。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广大读者真实介绍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和未来将要成立新中国的书,恐怕就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写的《西行漫记》了。该书不仅发行面广,而且影响很大。国内有一批进步青年读了这本书,十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一千多年以来,对翻译方法与翻译标准的争论其实可以归结于一点,即译者的介入。并且,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是一种必然,根据译者是否出于故意,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从传统翻译理论出发,也就是在实践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译者的"再创造",缩短译者与原作之间的距离。从译介学,也就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讲,译者的客观"再创造"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由此向我们展示了翻译研究的两种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桂娟 《神州》2014,(12):52-52
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与民族风格存在很大联系,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性格对其舞蹈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些外在条件和环境对舞蹈原生态风格产生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人大山人的绘画风格,毫无疑问地是从传统绘画模式的传承和膻变中来。在充分地吸取传统给予的养分后,八大山人在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中,逐渐地过渡到不同于传统风格、独具个性色彩的风格模式。这一独特性的建立,从而奠定了八大山人绘画在三百多年来倍受后世推崇和景仰的地位。也正是这一独特风格绘画形式的存在,这才促使人们去研究、去探寻人大山人的身世以及作为这一绘画风格创造者的所有一切。换句话说,人大山人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是来源于其绘画风格的确立。因此,对八大山人进行研究,就必须首先立足于对其…  相似文献   

16.
洛布古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的<德漠斯提尼演讲词(Ⅱ)>[1]于1926年初版、1939年修订后数次重印,足见其影响之大.但该书的英译部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此书英译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涉及希腊神明的感叹句时,译者往往选择模糊处理甚至漏译.其中,译者对"宙斯"的处理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婺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在长达2700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婺州窑制瓷工艺出发,详细介绍了婺州窑的胎釉以及装饰工艺的演变,系统总结了婺州窑大型器物的成功烧制、釉色特征、大量应用粉砂岩作胎、化妆土的使用以及乳浊釉瓷的成功创烧等五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译者按:本文原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办的姑迹及遗址保护研究》1995年第4期总第40卷。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代建筑和壁画的保存状况进行了测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代建筑和壁画保护应达到的气候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译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文物保扩工作的新的动向。开拓视野,并在我们的工作中借鉴。这就是译者译出此文的目的和愿望。本文摘要:卡拉拉宫中的巨人殿,现已是拜迪尔大学的一部分。它包含有16世纪的壁画,这些…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由于语言转换过程要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译者的活动领域又会受制于原文。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固有特性使得文学翻译难上加难。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以高健先生的语言个性论为指导,探讨怎样能在文学翻译中做到兼顾作家个人风格及作品风格,不仅传神更要达意,让文学翻译成为文体上的“二度创作”,而不是对原文单纯的复制。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推理过程或行为。翻译的交际行为是一种三元关系,有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交流行为,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不可译性。本文结合霍克斯的《石头记》译本,应用明示--推理模式来说明翻译交际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认知环境和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和不一致,来解释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不意味着不译,只意味着翻译中的一种局限性,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造成这种局限性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