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88名高一学生自主性学习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后,结果表明,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水平与父母的养育方式存在着相关关系,父母采用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子女自主性学习的发展水平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宋嘉树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写不完的故事,因为他养育了宋庆龄这样优秀的女儿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他在教育子女时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受到当今父母的称道。宋氏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宋嘉树为首的宋氏家族,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政治和中美关系,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和培养子女上,宋嘉树坚持  相似文献   

3.
空间行为有助于表征主体的社会融入状况。基于移民融入城市的一般机理,并结合对上海市某小学学生的活动日志调查,探讨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余空间行为特征及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随迁子女的课余活动主要局限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空间和交际圈,明显地以居住地和学校为中心,空间范围较小,与城市儿童行为空间的交叠度较小,内群体交往倾向明显,从而在文化、心理和身份偏好上难以产生对所寄居城市的认同感,不利于他们的城市融入,为此,建议相关学校为随迁子女利用课余时间融入所在城市创造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4.
郝晓兰 《神州》2014,(3):272-272
失独者是指养育一个子女,然而这个唯一子女却先于其死亡的一类群体。失独老人就是达到老年人年龄规定的失独者。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的一则消息"240名失独者进京申请国家补偿,称无力承担计生风险"引人深思。在我国,失独这个特殊群体已经大量存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保障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和精神安抚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关注,改善对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以11组雕塑展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是佛教与儒家相融合的产物,也是《孝经》形象化和世俗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凡事都有个度,对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也是如此,不能过度。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可有些家长为培养子女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  相似文献   

7.
雯娟 《湖南文史》2002,(1):48-54
王首道的父亲王问礼,母亲李平贞,夫妻俩共同养育了7个子女,在5个男孩中,王首道排行第四。当时父母给王首道起名叫王芳林。  相似文献   

8.
尚明轩 《纵横》2013,(8):34-38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今天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和显赫人物。其中,宋氏家族(以宋嘉树为首和其养育的六个子女以及他们的配偶)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特别是宋嘉树的六个子女,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宋庆龄、宋美龄、  相似文献   

9.
萧凌 《炎黄春秋》2011,(10):52-56
清华附中的前身是1915年成立的清华大学教师子弟学校"成志学校";1960年改名清华附中,并成为面向全北京市招生的重点中学,汇集了高干和高知子女。一个偏踞京郊的中学,一群未成年的大孩子,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竟然担当了  相似文献   

10.
李海峰 《史学集刊》2016,(1):96-104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于流动性大、生活不安定、活动空间有限等原因,农民工子女很少有或几乎没有"第二课堂"。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问题,已成为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也为全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11世纪格里高利改革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天主教会要求所有教士保持独身。但是,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教士继续公开与家庭伴侣生活在一起、养育子女、操持家业。特别是在农村堂区中,教士普遍有固定的女性伴侣,不过,从法律上他们是被禁止结婚的。尽管此种行为违反了教会法,但是,主教们普遍容忍了这种现象,而且堂区居民似乎更喜欢有家业的教士,而非独身教士。本文追溯了教士独身制度的形成过程,并根据来自科托纳的托斯卡纳主教区丰富的档案资料展示出中世纪堂区教士的生活、他们与家庭及邻里的关系,以及受到承认和鼓励的、但与教会法律的传统规范有所冲突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家庭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组成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男性和女性组成家庭共同养育后代、抵抗风险。由此,一个个小家庭成为庞大社会的构成之基,与之相对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思想也会反作用于每一个小家庭。这种关于家庭结构、性别分工以及家庭成员情感的微妙改变是社会变迁和生产力发展的缩影,透过不同时代关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图像作品,探索随着时代变迁而悄然发生转变的家庭观念,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现代社会和民众思想较千百年前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涛 《神州》2012,(12):11-11
未成年人犯罪率日益剧增,成了现在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曾经有学者提出犯罪人人格与犯罪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了解这种关系来预防犯罪和矫治犯罪。本文通过笔者的社会调查结果并结合心理学理论对未成年犯罪人人格、特点与类型之间的联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7.
浅议青海省少数民族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扬兰 《攀登》2007,26(3):108-109
研究探讨对少数民族服刑人员的改造方式,对于在监狱管理改造工作中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提高监狱管理改造工作的质量,对于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生活环境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状况,它已演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夏玮 《神州》2012,(8):228-228
人权保障是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却被普遍忽视,诸多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本人从分析问题的原因入手,对阻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医保制度的七大因素进行了逐个分析,以便发现症结所在,为我国服刑人员医保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健  叶宝源 《人文地理》2013,28(3):20-26
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发展浪潮,郊区化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化"概念将郊区化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化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化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化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化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化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化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化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