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小说《雪》是奥尔罕·帕慕克进行暴力叙事的重要小说之一。它采用与历史互文的暴力组织方式,具有深刻的"当下指向性";用"雪"这个具有丰富象征意蕴的意象,拓展了暴力内涵的隐性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暴力叙事审美境界,即"呼愁"的文化诗学风格。《雪》的暴力叙事为反思当代人类历史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韩素玲 《神州》2014,(11):4-4
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之多元化叙事视角,限制性内视角叙事策略不仅没有因为这种视角的限制妨碍莱拉清晰地叙述完整的故事。这种策略留给读者一种神秘感和很大的想象空间。相互呼应的多元化叙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引领读者深思,也帮助读者充分解读作者希望传递的信息。于无声处,作者巧妙地揭露了美国政府残酷的移民制度,也谴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  相似文献   

3.
韩素玲 《神州》2014,(9):2-2
第一代移民的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处女作《骨》中描写华裔于唐人街时空夹缝中求生存经历的传统叙事中,旧金山的唐人街不再是没有情感的街道,建筑,而是与华人移民的命运已经密不可分,是华人移民的美国梦幻灭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看到作者利用后现代叙事策略对唐人街之地点的空间阐释。  相似文献   

4.
阿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新作《灿烂千阳》,是一部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小说,也是一部表现出胡赛尼极高叙事天分的小说。对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探讨是欣赏小说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王凤英 《神州》2013,(7):10-10
本文对萧红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话语形式进行了论析。萧红大部分小说都是采用零视角即全知视角,且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在采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中,特点是第一人称内、外视角下叙述者的缺席与隐蔽,萧红小说叙事视角与话语形式的选择与运用为其作品增添许多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7.
李欣宇 《神州》2011,(9):8-8
萧红小说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图景经过叙述即成人的生存状态;叙述话语即成为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叙事成为生命与生存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图景经过叙述即成人的生存状态;叙述话语即成为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叙事成为生命与生存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王怡晨 《丝绸之路》2014,(24):48-49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从叙事学的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与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韩素玲 《神州》2014,(5):9-9
现代小说似乎失去了传统小说那种严谨的结构,其结构比较随意、松散。在许多现代小说中,传统的线性结构逐渐虚化,而非线性的网状叙事结构慢慢生成,并且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伍慧明的小说《骨》采用的就是这种非线性的网状叙事结构,也是小说《骨》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高沁 《丝绸之路》2009,(14):91-92
本文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在小说叙事艺术上带来的革新作用。分别从文本隐含中的元小说性、混淆小说叙述者与阅读者身份、“套娃”式叙事模式三个角度入手,揭示《堂吉诃德》的现代小说性质,进而探讨其在现代叙事技法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涵秋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叙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兼及其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逆时序"的叙述和空间的挪移扩增叙事容量,背景氛围成为重要的叙事结构手段,有的形成收放自如的平面网状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吸收了我国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当时翻译小说的结构技巧,但有时为了扩容,晚清"谴责小说"结构的松散缺点也不能避免。  相似文献   

13.
赵国龙 《黑龙江史志》2013,(11):145+147
有"变性的狂想曲"之誉的《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1928)是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色彩的作品,它以性别突变、跨越时空等鲜明的特征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这部传记式的小说正是采取一反常态的叙事模式,集传记、史记、小说的风格为一体,打破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不仅创造了奇异的故事,也蕴涵了深邃的思想。本文将主要针对《奥兰多》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超群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36-146+160
微观史学通常被认为与宏观史学相对立并因此被视作“碎片化”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微观史学家在专注于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宏观的历史叙事。他们提出了“正常的例外”和“可变的尺度”两个概念作为其宏观叙事的理论根据,并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象征性隐喻、追随、深描、比较等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建立起微观史与宏观史乃至全球史之间的联系。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与其所处的多元主义学术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特别是与全球史学相融的事实,对于我们走出“碎片化”的历史,以及确立一种辩证多元的历史认知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郝丹 《神州》2013,(21):1-1
迟子建的小说《白银那》较之她的其他中篇在叙事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同。她将“恶化——改善”作为故事的基本框架,采用外部叙述人与日记书写者双视角交替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作者利用顺叙和插叙的互补和时间跨度的伸缩巧妙地控制了作品的节奏。  相似文献   

16.
田瑀 《神州》2011,(3):10-10
随着现代技术的兴起,电影用最快的叙事速度取代了以阅读为接受方式的小说成了最大众的文艺形式,文学的发展在叙事节奏上进入了高速时代,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由很多文学巨匠保留下的文学传统之一。提速造就了文学作品的娱乐精神,打破了接受与思考的二元对立平衡,文学的娱乐功能空前强大也使我们面对一场文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诗歌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用典.这些典故不仅在诗中高度地意象化了,还成为叙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也成了普遍意义上的用事.这不仅体现在典故的改造与加工上、典故的情节虚拟上,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视典故为事件的叙述上.用典、用事与叙事,三者皆与事有关,实际上难以截然分开.用典与用事使得叙事有了基本的元素,而叙事则使得前者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从“事”的角度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故事性、情节性,乃至艺术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耿村民间故事集》中有大量与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相似的文本,其中的一组异类婚恋故事更与《聊斋》渊源深厚。运用类型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比较研究,可考察文人叙事与民间口头叙事的共性与差异,将揭示出耿村故事在叙事上的文人化倾向:一是很少出现民间幻想故事的重复律特征;二是情节和母题具有文人化特征;三是故事人物的身份呈现出文人化倾向。这些都表明耿村异类婚恋故事很可能是文言小说向民间回流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向贵云 《沧桑》2008,(4):219-220
苏曼殊共作小说六篇,就其艺术成就而言,当首推《断鸿零雁记》。该作以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结构文章,全篇笼罩着浓浓的主观抒情情调,并以此突围传统小说极强的故事情节框架,文体散文化。叙事时间上时序交错、叙述速度急缓安排精当。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革新冲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重重壁障,共同造就了《断鸿零雁记》对五四作家的深刻启悟。当然,由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传统负累太重,产生于清末民初的《断鸿零雁记》还只是个转型时期的文本形态,难免带有"裹脚时代的血腥气"。  相似文献   

20.
王岩岩 《丝绸之路》2011,(10):76-77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中,作家的叙事形态与富有权利色彩的政治话语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十七年小说"因其过强的政治性而缺乏可读性。在这样的文本世界里,是否保存了乡村民间的社会丰富、生动、复杂的面貌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