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人也许没注意到:人民币上也有美丽的牡丹花!其实,中国人民银行自1948年发行人民币以来,票面上有花草图案的很少,而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却多次在其上显露芳容。我国至今已发行了5套人民币纸币,其中1962年至1972年间陆续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共有7种面额9种版面,背面图案有花卉两种,牡丹占其一。如1965年的10元面额纸币,正面为各族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图主景为天安门,两侧均为牡丹花。1987年4月陆续发行的第四套(1980年版)人民币,共9种面额9种版面,内有4种有花鸟图案,10元票正面…  相似文献   

2.
地毯样式与地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扬 《东南文化》2006,(1):86-90,i0003
中国生产最多的传统地毯图案样式是:北京式、美术式、东方式,对这三种样式的地毯图案所呈现的截然不同的图案纹样和风格面貌进行比较,对地毯产生地区及使用地毯地区的人们所存在的不同审美习惯、美学思想、艺术主张,地毯装饰的室内环境等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阐述不同风格特征的地毯图案是与不同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范秀娟 《民俗研究》2008,(4):209-220
在现有的美学体系中,民歌与美学几乎毫无联系。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民歌是艺术的一种,而且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的、起源最早也是最有生命力和历史感的一种,但经典美学的体系里却没有基于民歌的美学思考,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 “古墙”的旅游审美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 《文史月刊》2012,(8):15-17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古墙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但关注的角度主要是墙本身的功能和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它所具有的旅游美学价值往往被人们忽视。旅游审美价值研究是旅游市场向美学角度转型的铺垫;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前期开发、规划以及后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本文以古墙为例,简单介绍了中国各类典型的古墙,阐述了古墙的建筑艺术属性,它具有韵律之美、雕塑之美、结构之美、装饰之美、诗意之美。通过管窥古墙的艺术属性,探究古墙的旅游审美价值,力图增强人文旅游资源观光活动中的审美效果,提升观光旅游活动的理念和质量,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的历史实践,生产生活环境等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学、艺术成果也不尽相同。中西美学思想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艺术土壤,各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中潜存着一个前提,即把美当做一种实体,这是西方实体思维的呈现;中国并没有采用西方的实体思维去探讨美之本质,而是另辟蹊径,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内心、人与外界的关系,将天地万物的内外和谐视为美,这显然是受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哲学的影子出发,即从美学出发,我们可以追本溯源,窥见中西思维方式的些许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中,或许是因为儒家侧重讲伦理政治而很少涉及生态和审美,人们就有无意识地将生态美学同道家、佛家思想联系起来,鲜有人去关注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这就造成了儒家生态美学思想被忽视的局面。对此,文章从儒家经典《论语》出发,探寻儒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11月,湖南发现两张清代光绪丙申年常德府"汇源永钱号"壹串文钱票,在泉友大力协助下,有幸集得其中的一张品相较好者。据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票购买于湖南安化县,仅有两张,一直收藏在家,最近才转手出让。该票是湖南清代民间纸币中的一个新品种,图案特别精美,如鹤立鸡群,十分罕见,颇受民间纸币爱好者,尤其是湖南清代纸币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汇源永钱号"钱票,是湖南的一种早期清代石印纸币。石印纸币是我国最早采用近代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8.
纸币中的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包黎华曾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上海六千年文物展”中,有三张不同时期的中国银行纸币,这三张纸币背面的建筑图案,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外滩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前身是1908年建造的德国总会会所(也称协和总会),...  相似文献   

9.
正由刘贵生、张汉平、布建臣主编的《现金的魅力—人民币雕刻之美》一书,近期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六章,附录部分介绍了经典的凹版雕刻作品。首次向读者揭开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神秘面纱,系统介绍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的经典之作,深度解读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艺术的精妙之美,深刻体现了人民币纸币凹版雕刻师们的匠心传承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刘维尚 《神州》2013,(32):216-216
传统图案元素是非常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产物,也是现代艺术设计中极为丰富的艺术资源。本文对传统图案元素的艺术价值以及传统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货币的发行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象征。主权政府在发行纸币时是非常谨慎的,从纸币上的图案到印刷方式都会仔细地斟酌。每个国家都会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国家特点的人或物作为纸币的图案内容,因此纸币通常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世界各地的体制、文化、历史、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使得各个国家在纸币上表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几乎没有人能完全收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纸币,不少收藏者往往只  相似文献   

12.
李红学 《神州》2012,(1):109-109
从美学与诗境中去论述数学中蕴涵的艺术魅力。尝试着把数学中的美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巧妙结合美学,使数学的艺术价值更直观,更具体,更具有诗情画意。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情感的简单呈现,更体现数学,诗歌、美学的和谐统一,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考古出土玉器的情况看,两汉是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玉器开始了生活化的美学发展阶段。儒家理论与黄老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用玉制度在两汉发展成熟起来。在两汉,儒家思想与羽化升仙的黄老思想这两种表面看起来相悼的哲学思潮在玉器中达到完美的契合,将玉器的象征寓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两汉玉器是艺术和政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题材上彰显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美,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美,描绘的战争场面具有多样美,安排的艺术结构具有错落美,运用语言具有半文半白的雅俗美。因而它不仅能增长人们的历史知识,丰富人们的谋略经验,而且可以让人从中吸取文学营养,得到艺术上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石荣传  陈杰 《文物春秋》2006,(6):25-30,73
从目前考古出土玉器的情况看,两汉是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玉器开始了生活化的美学发展阶段。儒家理论与黄老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用玉制度在两汉发展成熟起采。在两汉,儒家思想与羽化升仙的黄老思想这两种表面看起采相悖的哲学思潮在玉器中达到完美的契合,将玉器的象征寓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两汉玉器是艺术和政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收藏于四川施物馆并对外展出的川陕工农银行马克思、列宁头像一元纸币石印版(图),是一件反映川陕苏区经济金融事业建设的珍贵文物。此一元纸币票背图案石质模版宽76、高45、厚5厘米,用大理石为料,石质坚硬,版体沉重。长方形印版四角为圆角,左上角略残缺,版面经过打磨,细腻光滑,版上精刻细网纹一元纸币的票背图案十幅,其安排有序;横排四行共八幅、石板左部二幅呈上下竖排。版面上除局部表层稍有风化剥层外,所有图案基本完好,线条纹饰和文字皆清晰可见,将其与收藏至今之  相似文献   

17.
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一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马树红毡集风俗、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时代为一体,不仅代表了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份民间文化遗产。从马树红毡装饰图案和擀毡工艺流程进行细致阐述,深入挖掘马树红毡所蕴含的艺术特征,以及加深对擀毡工艺的图案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吕文科 《神州》2011,(9X):22-23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风格细腻、精美、富丽,体现了精巧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唐卡本身具有色彩美、内涵美、意蕴美等特点。前人在这方面已经有所探讨,但欠具体、系统。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唐卡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胡桂芬 《丝绸之路》2011,(12):82-83
彩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纹样的形式美感是彩陶之所以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基础。彩陶纹饰中的许多元素作为图案母题,被历代相传并沿用至今,使中国图案成为一种风格独具的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先河。通过对一系列彩陶纹样的研究,可推知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纸币除票面上的主要图案和字外,都有陪衬、衬托主图和面值的花纹或字,其设计较隐蔽、巧妙,且美观、艺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底纹。底纹有多种形式,有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规则或不规则线纹,但最多的是采用汉字或字母形式。例如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和各省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多以汉字或英行名和面额巧妙地组成各种艺术图形作底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