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志是存在于中日两国民俗学界的专业术语,带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日本民俗志在日本民俗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形态,于1970年代左右定型化。然而研究范式的革新和问题意识的增强,使得新一代民俗学者对民俗志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展开反思,出现了从民俗到日常生活,从民俗到人,"新在野之学"式的思考等一些转向,但仍存在学界的思维定式、反思不够彻底等问题,在强调学科特色还是加强跨学科对话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分歧。  相似文献   

2.
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源头、先决条件。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数字民俗博物馆,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在分析数字民俗博物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建设方面存在的三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资源整合、服务创新"是推进数字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有效手段。最后从技术接受理论出发,分析得出三种数字民俗博物馆的推广策略,以期为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译者序]城市民俗在美国是从19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移民高潮所引起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对新环境的适应.针对这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美国民俗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民俗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同化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民俗的研究由此不仅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学科领域,而且也形成了公众民俗(Public Folklore)研究的主体.作为现代美国民俗学创始人之一的道尔逊亲自到芝加哥做实地调查,就当时的学科建设和城市民俗的研究方向,从事实出发,提出了至今仍很重要的一些观点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崇林 《民俗研究》2007,(2):151-165
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黑龙江地区的世居民族和后期移民创造性地利用和改造了自然生存条件,形成了不同风格、独具特色、便利实用、交互影响的居住传统民俗。由原始的穴居、架居,一直发展到砖瓦结构的居室和院落建筑,反映出东北地区特有的居处民俗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神州民俗》2007,(10):2-4
民族民俗文化和审美心理作为内在因素,决定于整个旅游文化有所不同的形式结构和风格传统。维吾尔族民俗的形成、发展历史和本民族传统审美心理决定了当前维吾尔族旅游民俗的独特性和永恒性。文章从民族民俗文化与审美心理综合渗透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新疆民俗旅游发展趋向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耿波 《民俗研究》2014,(3):15-26
民俗传统作为非遗文化的主体内容,自身同样包含通过双层约定而实现价值规束的张力。中国民俗传统实现价值规束的主动因是日常生活化了的神圣传统,而以集镇体系经济流动为基础的城乡廊道则为此神圣传统的持存提供了空间前提,完善的城乡廊道生态系统是民俗传统实现良好传承的前提条件,以此关系为内在契机,近现代以来中国城乡廊道的变迁与民俗传统的嬗变形成了应动关系。从民俗传承"危机"到"杂合"民俗,再到民俗传承"自觉",构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廊道变迁引动民俗传统嬗变的完整历程。  相似文献   

8.
孙宜志 《民俗研究》2000,(3):115-122
民俗词语是用来指称民俗仪式及其相关事象的词语。对民俗词语进行调查和研究,近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家乡安徽宿松方言中有关婚嫁和丧葬的民俗词语为例,谈谈个人对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卞利 《民俗研究》2011,(4):63-65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普通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历久而弥新。它为某一地域民众所拥有和享用,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人生仪礼到岁时节令,从衣食住行到内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语言民俗到歌舞狂欢的民间游艺和竞技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民俗的范畴。民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10.
转眼又到春节,放鞭炮、吃年糕、守岁都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新年习俗。但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民俗散落在祖国各地。这次,摄影师朱洲平深入闽西客家村落,真实记录了当地新年"走古事"的现场。  相似文献   

11.
朱坤 《文史月刊》2012,(Z3):4-6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道场形成后,地藏信仰开始在九华山民间传播,与本土信仰和文化相融合,成为九华山民俗的信仰核心.地藏信仰渐渐深入影响到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九华山民俗活动的内容,形成了以地藏菩萨为中心的民俗活动,其祭祀方式也因此与众不同.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然成了民间组织和开展民俗活动的基她,寺庙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九华山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地藏信仰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审美心理,形成了九华山民俗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从考古发现论安徽古代货币文化的几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发现论安徽古代货币文化的几大特色吴兴汉〔编者按〕近年来,大量古钱币方面的材料在安徽地区被发现,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安徽省和其他地区的钱币研究者、爱好者对这些材料做了不少整理、研究工作。本刊特以"安徽钱币研究"为主题组织了这期稿件,推出他们...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审视辽宁城市节庆民俗地域性开发,阐述了将辽宁工业遗产与节庆民俗产业开发相结合,从而突出辽宁城市节庆民俗产业开发中的地域性特征,并以本溪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辽宁拥有众多的工业城市,在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中,物质形态存在的厂区、工人居住区等是当地民俗形成的空间环境;工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伦理规范等非物质部分是节庆民俗地域性的重要体现。相比较传统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  相似文献   

15.
"小云南"在何处,国内学术界说法不一,成为山东、辽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通过列举历史文献中关于云南省祥云县(古云南县)即"小云南"的多处记载和祥云县"小云南"的民谣及胶东民俗,证实"小云南"确在云南,云南省"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是没有根据的。山东、山西、安徽等省并不存在具有地名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实际存在的、可以查到的"小云南"地名。古代云南人外迁,既有北向、东向进入内地的,也有南向经元江——红河航运,由越南泛海迁移的,而且走水路——海上丝路外迁者更多、也更为便捷。中国人口史是一部古往今来在互相交流中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创造光辉灿烂文明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乞巧文化中最核心的含义应是"巧",就是灵敏思维与熟练技艺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妇女的智慧与灵巧。经过历代的传承与演变,乞巧风俗不仅作为一种民俗仪式世代流传,同时也形成了与之密切关联的乞巧文化系列图像。乞巧文化的图像系列是紧紧围绕乞巧活动的偶像、仪式、结果等三个方面而形成的。这些图像虽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体,但通过这些系列图像,不仅可以窥探历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视觉艺术化呈现形式。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质,有效传承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17.
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李占才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它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又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而进化的。近代中国,随着"洋货"的输入和"工业文明"的传进,"洋风"、"洋俗"便不可避免的"扑面而来",与传统风俗...  相似文献   

18.
潘苗苗 《神州》2012,(25):167-168
汉字以其独特的构造纪录着文化、历史的变迁。本文通过字形、字义的考释与解析、构字义素的分析,来了解我们古老的"庙会"民俗的来源、发展及文化内容。古老的祭祀文化,佛教的传入,原本只带有中国本土神话色彩的产物被丰富了——"庙会"形成了。庙会并不仅仅带有祭祀的特点,同时也开始显现出,其在佛教本土化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是一门特别重视资料的学科,但民俗学者在传统上往往将民俗资料与文本类的民俗志和民俗文献互为等同。广义的民俗资料概念与此不同,意指一切能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文本、图像、文物和影音资料等。民俗资料学借鉴史料学、文献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从民俗学的学科需求出发,着重研究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属性、保存利用等问题。开拓这一学术研究方向的目的,在于坐实民俗学"资料之学"的名义,对内促进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对外与历史学、文献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形成对话,并为政府、社会团体与个人提供民俗资料方面的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20.
张勃 《民俗研究》2001,(3):170-176
节日民俗是各类民俗事象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内容。虽然对于什么是节日,即节日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家对节日是一种与常日不同的时段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并且不否认节日都有特定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是各种民俗事象的集中展现。正是由于节日习俗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和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