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革新 《史学集刊》2008,1(1):21-24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革命党人实现革命目标、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从而把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建立在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孙中山关于民族精神的阐述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岚 《安徽史学》2000,(2):50-53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毕生以挽救民族危亡,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对近代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关注。他的救荒思想是其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救荒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研究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此做初步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桑兵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主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ZI日在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这次会议既是中山大学70周年校庆的重要议程,也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个口号作为时代的强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因此,对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研究,也一向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中山大学林家有教授所著《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年龄也只相差八岁。然而,一个由维新运动的领袖而逐渐蜕化,一个由民主革命的先驱而不断前进,以致对他们的评价,每不一致。其实,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在对中国进行侵略奴役和压迫之时,也是近代中国人开始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寻梦追梦之日。虽然这是很长的一个时段,但这却是近代中国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和各个行业的主要目标。在近代中国实业界的追梦之旅中,贯穿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创新发展经济,二是持续的爱国情怀。这种追求的目标和执着的精神,直至今日,依然是鼓舞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之学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泉 《史学月刊》2005,1(5):43-50
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是其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始终坚持以地方自治为政治理想,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系,体现了孙中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近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虽然这一地方自治思想体系带有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在近代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但其在学理上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认真总结和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甲午战争过去两个甲子了,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激起中国人无限反思。这儿最想说的,是包括统治者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国家理念问题,也即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国不知有民古典中国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文明成就,但仅就制度而言,……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来的,但后来因为担心它会导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满”主张而抛开了这面旗帜。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继续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做了思想准备,但其中有些人又有着浓烈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把民族主义同民主、民生幸福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观念,既不容许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反过来去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是提倡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下转第46页)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全方位的,一方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另一方面促使近代国人中的先进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探索民族救亡的道路。无论是人民还是统治者,他们面临着必须给予回答的共同课题:怎样摆脱民族危机?救国的良方是什么?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认识与思考不断加深,但还属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孙中山吸取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直接从政治制度上要求进行变革,并且以“三民主义”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笔者拟从国人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13.
正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时刻,中华儿女无不深切缅怀这位世纪伟人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建树的不朽功勋,继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为共铸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孙中山的政治生涯展开于世纪交接之际的"天崩地解"、"新陈嬗代"的岁月。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发端,中国从封建末世入于近代时期。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桎梏了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拯救和发展中国的唯一出路,即是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民主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某些复杂的历史问题研究得越多,其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也往往越大。关于近代反满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就是如此。倘若我们既不是削足适履式地以时过境迁之后的当代民族政策为坐标,将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对号入座,又不是对暴力革命深怀偏见,而是先正视满汉矛盾严重阻碍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一客观历史实际,然后具体分析其是非与得失,那么,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必然性与整体上的历史合理性是无庸置疑的。如所周知,自满族八旗劲旅如汤沃雪直取明朝皇权而入主…  相似文献   

15.
略论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银行建设袁新琳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银行建设思想和实践,是孙中山从事中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l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虽然辞去了总统职位,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大力宣传银行建...  相似文献   

16.
正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和当代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系苏商的重镇。无锡民营企业家简称锡商,锡商是江苏苏商的重要代表。2013年全球首届锡商大会对近代工业化进程以来锡商文化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即"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其中第三词组隐含了近代中国最大资本集团荣氏家族开创者荣德生之名,无疑是一种机缘精神之合。  相似文献   

17.
雷沛鸿始而追随孙中山,在两广参加辛亥革命;继则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诠释国民革命的真义,理论上将辛亥革命与民众教育相发明;并在行动中以教育为工具,在广西全省继承和光大孙中山遗教,反映两人思想深层的内在联系,也足以证明孙中山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久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著名的革命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被全球中国人尊为"国父",是唯一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的形象多次出现在我国邮票上。民国初年,他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光复纪念邮票上。但随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方不承认他的贡献和地位,他的形象一直没有出现在邮票上。但是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探索,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成为人民心中的领袖。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被民众自发地尊为"国父"。随着国民党政权统一全国,孙中山的地位得到了官方承认,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发行了相关的邮票。孙中山的"国父"地位随之得到更普遍的认可。抗战期间,他又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并在1940年被正式尊为"国父"。此后,"国父"形象多次出现在各种邮票上。抗战胜利后,孙中山和中山陵的形象升华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本文从民国时期的邮票入手,通过分析邮票上的孙中山形象,展示了他成为"国父"的过程,及"国父"形象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也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大量发行孙中山像邮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及民族意识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同时也导致古代中国独特的政治地缘与民族地缘的特征。它使中国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呈现重要特点:即族别上的兼容性、民族统一与国家安全的一致性、文化的开放性。近代以降,传统家天下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受到严峻挑战,其认同观念面临断裂和重新阐释、再塑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音乐和国民意识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但兴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0期)、王力平的《从孙中山民族革命实践的悲剧意识看近代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误区》(《暨南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