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翻开吴琦幸先生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不几页,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西方18世纪的启蒙著作。在王元化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当他重新谈及年轻时代的自己,谈及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谈及鲁迅,谈及卢梭,这位沉静、深厚并极具反思精神的老者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暮年歌德执手相望:历经生命的苦难,他们在耄鬃之年都进入了一种和谐及平静。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6日上午9:20左右,王元化接到妻子张可去世的消息。一个多月后,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采访前与先生说定,只谈张可。时间:2006年9月11日下午地点:庆余别墅210房她很朴素,不喜欢修饰人物周刊:您第一次见到张可先生是什么时候?王元化:1938年的春天还是秋天我记不得了,但那个地厅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在平津流亡同学会,做一些联系文艺界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石厉 《炎黄春秋》2015,(3):65-69
2015年1月2日顾骧先生去世,作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无论在重大理论的反思还是平常的文学评论中,他都一以贯之地秉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为我国理论界回归人性、人道的时代潮流推波助澜,与王元化、王若水一起襄助周扬起草了著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道主义思想,引起理论界的一  相似文献   

4.
昔日有沪上出版人拜访王元化讨论“文章谁写得好”,王老断然下判:“文章写得好的当然是黄裳,他用的都是平常的字句,你写得出他这个味道?”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5月9日是先生的忌日,心里总想着要写点纪念文字。  相似文献   

6.
正过去我有一个习惯,每年11月30日都会从日程中留出来,留给王元化先生。这天是先生的生日,这天晚上,与先生最亲近的学生、朋友都会相聚一堂,为老人家祝寿。起先是轮流做东,后来先生年岁大了,走动不便,便固定在他住所的  相似文献   

7.
罗银胜 《百年潮》2011,(4):77-77
1951年,王元化先生受命组建新文艺出版社(后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并出任总编辑兼副社长。由于社长刘雪苇又任华东文化局局长,所以出版社的日常工作由元化先生负责,他为文艺社初创时期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殊多。  相似文献   

8.
回忆顾准     
著名学者王元化说,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也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更有人称赞他是中国六七十年代唯一一位像样的知识分子。吴敬琏撰写文章《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诗人邵燕祥也这样描述顾准曾经发生的影响:“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相似文献   

9.
沈剑英 《世纪》2023,(1):68-70
<正>王元化先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先生自2008年离开我们已有14年时间,似乎他的身影渐行渐远,但对于已与先生相识27年,学术研究得到其鼎力相助的我来说,他似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因《因明学研究》结缘我与王元化先生相识于1981年。记得是春夏之交的季节,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先生在胡风冤案中蒙难二十余载后,终于正式平反、恢复教授职称并迁入复旦六舍51号新居,我与内子朱碧莲(1955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同去探望,  相似文献   

10.
贝艳 《神州》2013,(3):65-65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反思,可以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的教学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走出陈陈相因的窘境。其实,自我反思对于学生,同样很重要。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再优秀的学生总会有他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对一段时间学习的反思,学生  相似文献   

11.
在好莱坞纵横十多年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赤壁》既是他的回归之路,又将是他凭借东方文化重新征服西方的一次冲击  相似文献   

12.
说来真巧,5月9日既是王元化也是朱厚泽的忌日。两位都是我最敬仰的良师益友。两年前,厚泽去世时,我因眼疾无法写作,只能口述回忆了和他的交往,由记者整理成文发表。然而言犹未尽,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15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史学上的第五次反思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次反思有三个特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以看作是学术群体的反思;二是它以重新学习和准确地、完整地理解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目标;三是它回答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这次反思中,许多史学家如侯外庐、尹达、刘大年、白寿彝、尚钺等老一辈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蒋锡武和江东主编的《艺坛》第三卷,得到王元化的赞助,改交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更加扩大了在海内外的影响。承蒙编者厚爱,赠我一册。同时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我针对书中的重点文章《武汉京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他在晚年进行反思,在民主理论上有了重大转变。本文对陈独秀晚年思想的内容和转变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才进先生说他编撰了一本《三湾史略》,我竞贸然提议书名是否酌改为《三湾志隅》。数日后,他将装钉成厚厚一册的《三湾史略》打印手稿送给我征求意见。一本记述乡土之书,竟然有三十余万字,已在我意料之外。翻阅之后,又深为此书内容之丰富、论事之深广,文笔之流畅所吸引,随之反思日前提议之不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重要的参与者;第二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关键人物;而第三次思想解放,邓小平不仅是关键人物, 还是发起人。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的作用一次比一次突出,他的思想也一次比一次深化。邓小平推动思想解放的功绩应当浓墨重彩地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立法工作的历程基于对"文革"的反思和对国外新闻法治的借鉴,新闻改革和新闻立法的呼声首先在新闻界响起。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新闻界的一些代表和委  相似文献   

20.
这是1994年,经王元化的推荐,《顾准文集》走进了我所在的贵州人民出版社。此前,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