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在钱米最匮乏之时,母亲每天只能给他煮米粥喝。去学校读书时,只能把凉了的米粥划成块带到学校充饥。同窗中有一位太守的儿子,对他很是同情,把好吃的东西带给他。但他原封不动,一口也不吃。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吸引孩子喜爱读书的首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主动读书,首先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为了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在他刚上幼儿园时,我就买来一些小画册,一有时间就和他一起翻看。那时候,他很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缠着我给他讲故事。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问一些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不能长得像大树一样高?为什么到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诗歌、词、文等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与苏轼的家庭出身有一定的联系,其父亲苏洵在诗词的创作商业颇负盛名,因此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的他通过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富五车,思想内涵深刻,尤其是对于儒、道、禅三者的融合,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都比较高远,那么这就使其文学造诣得到不断提高。在本文中,首先对苏轼的诗以及苏轼的词分别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5.
正一薛明,1916年生于河北霸县,原名王爱真,母亲姓薛,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薛明。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她和妹妹艰难度日。薛明的母亲是个性格坚强、思想开明的妇女。那时,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有点儿吃的,她都会先紧着薛明和妹妹。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母亲还省吃俭用供薛明读书。小薛明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命运,让母亲、妹妹过上好日子。薛明就读的那所小学有几位进步老师,知  相似文献   

6.
欧剋 《神州》2013,(26):15
出生不久父亲就意外车祸,母亲带着他出嫁并改了姓,继父含辛茹苦供他读书,高中毕业后正遇上"文化大革命",在家好喝懒做,甚至还打骂继父、欺负同母异父的弟妹,被村人称为负心人,久而久之,大家就取其乳名里一个字"发"的谐音,叫他阿F。阿F继父经常向村长诉苦,村长避免矛盾加大,就把阿F推荐到遥远的瑶山教书。阿F有点小聪明,擅于写八股文,曾写过一篇赞颂瑶山的文章,自诩自己有1米78的身材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沈括这个人,论学术成就,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也少有出其右者。他精通数学、化学、物理、水利、天文、地理等等,几乎囊括自然科学的全部领域。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尊敬地称他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他的笔记作品《梦溪笔谈》更是了不得,要没有这本书的记载,中国的“四大发明”就变成“三大发明”了——平民毕舁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恐怕就被无情的历史风沙淹没了。但是作家余秋雨却说,沈括的人品有问题,曾经中伤过中国文学史上的极品人物苏轼,是一个检举揭发专业户,小人之尤。其实话不能这么说。沈括和苏轼分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苏轼比较保守,算是旧党。而沈括却是一个王安石旗下的改革派。他们政见不同,摩擦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曾富彬 《神州》2011,(6S):45-45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读书是汲取前人创造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创造是开创和发展新知识的必要手段。学生有了这两种能力,其他能力的获取和培养就显得轻松多了,这就是说,读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摆在能力培养的首要地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读书能力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家乡湖南的客人。宴会前,他拉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动情地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口中的"九哥",就是他的兄长加老师——王季范。毛泽东读书命运的改变者王季范是湖南湘乡县人,母亲文氏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所以毛泽东与王  相似文献   

10.
好官苏轼     
正说到苏轼,人们大都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大诗人、大词人。其实,在我国古代,自孔子之后,知识精英们,大都集官员、学者、文士三者于一身,而且把为政济世看得最高,把诗文看得最低,视为"余事"。面对百姓疾苦,苏轼就曾感叹:"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自少年时代起,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观其终生,苏轼首先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正是其政治上的杰出,成就了其诗文的高格。  相似文献   

11.
马鑫  任天宇  孟鑫 《神州》2013,(24):21-21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相似文献   

12.
正民国初年,我还在贵阳的小学读书,就从母亲那里知道我在北京的舅舅姚华,前清中过举,赐同进士,被派往日本留学,以优等成绩回国后,对做官不感兴趣,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诗文、曲词和书法、绘画上。舅舅写过许多书,画过数不清的画,他在北京住的寓所——莲花寺,有10多间屋子,全都是堆满书和画,有什  相似文献   

13.
杨端六,湖南长沙人,原名冕(勉)、又名超,生于1885年6月18日,因是端午次日,母亲叫他端六.他是个孝子。日后就以端六名世。他7岁入私塾,读书勤“勉”,悟性奇高,是一位才智“超”逸的优等生。虽然原名隐而不用,实则已融入自身素质特征。经过8年苦读,端六对五经四书、诗史典籍,大都背诵如流,了然于胸。满脸稚气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14.
投笔从戎,辛亥成勇士黄郛,原名绍麟,字膺白,号昭甫,1880年3月8日(清光绪六年正月二十八日)生于浙江绍兴。黄郛7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破落,被追随母迁居杭州。因家贫,只好到慈善团体开办的类似于私塾的同善堂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帮助母亲维持家计,1896年补钱塘县学生。黄郛天资聪慧,母亲对他要求又格外严格,家道的中落更迫使其发愤读书,故学业优异。而当时日益深重的国难则激发了他的报国之志。黄郛的青年时代正是近代中国最屈辱的年代,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兴至衰的时期,这些(尤以梁启超的尚武言论)都给年…  相似文献   

15.
送礼的门道     
康拉德·希尔顿是美国的连锁酒店大王。当年,他开始经营酒店时,母亲非常支持他,给了他不少帮助。当他赚了些钱后,就想买些礼物回报母亲。于是,希尔顿来到珠宝店,为母亲精心挑选了一副手镯。当他兴冲冲地将镶有钻石的手镯送给母亲时,母亲开心极了,把镯子戴在手上,看了好久。但让希尔顿困惑的是,母亲虽说很喜欢镯子,却从此把它放进抽屉,再没戴过。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砚     
朱思红  徐蕊 《文博》2004,(5):70-71
苏轼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巨人。他精于策论诗赋,文字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后世所称颂。他又擅于书法绘画,以“不践古人”、“能自创新意”而自成一家。其丰实多彩的文事生涯,使他与文房四宝结下了特别的情缘,流下了不少千古佳话。然而在以往的苏轼研究中,人们更多地重视的是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他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有的甚至是空白。  相似文献   

17.
明智的家长应该在孩子10岁前帮助他养成“看书的习惯”。因为读书对孩子的性格、品质、识别力等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诚实、耐性、责任感等健康人格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养成,但是,千万不能在孩子还不会看书之前就强迫他看书,否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4)
本文是笔者有关苏轼《舍铜龟子文》的读书札记。文中利用考古发现的资料,对苏轼所舍铜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器物进行了详细考证,并证明了它是一件唐代所常见的龟形盒,而不是《苏轼全集校注》中所云的铜印章。同时也对《舍铜龟子文》的成文年代略有涉及。  相似文献   

19.
6元钱的爱     
正假期里,他乘飞机回家。回到家也没别的事,主要是陪母亲看看电视,聊聊天。第二天,母亲说,咱俩去买鸡蛋吧!他一听就笑了。在公司里,他是大经理,有专门的秘书与司机。但他点点头说,好。随母亲出了门。母亲说,去某某超市。他问,附近不是有家超市吗?母亲眨眨眼,有些得意,说,某某超市的鸡蛋便宜,1斤三块二,附近的这家要三块四。他咂了咂舌。  相似文献   

20.
门其实开着     
在古代文人的灿烂星河中,苏轼即便不是最亮丽的也应是最具特色的,其盖世之才华罕有可媲美者,他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也令凡夫俗子所望尘莫及。也许我无法真正走入苏轼的精神世界,然而我愿意开启这扇久远的掩映之门,哪怕只是与他共享同一片日光月影;哪怕只是聆听一下他在赤壁矶下的豪言壮语;哪怕只是遥望一下他在黄沙道中的悠然背影。中国的官场上历来都是明争暗斗。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本应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然而他太出色、太响亮,将周围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将同代的文人比得有些狼狈。于是引起了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他们想法从苏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