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伟 《神州》2012,(35):3-4
地市媒体由于技术和人员的限制,在传播民生新闻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表现为"传者本位"、庸俗琐碎、态度隔膜等。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时代,切身体验生活,提供参考架构是地市媒体记者们应该考虑的民生新闻有效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公成  张岑 《丝绸之路》2010,(10):19-22
近代是甘肃新闻传播事业的萌芽和起步期,诸多传播媒介在甘肃民众中产生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近代甘肃的诸多信息传播媒介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勾勒出了近代甘肃电影传播活动的发展轨迹,并从传播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能够完整把握甘肃近代传播活动的进程和其内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爬虫编程抓取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数据,探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外华人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论文认为,在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风行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海外华人媒介形象呈现多元类型,既有在祖(籍)国和住在国"双重"的抗疫防疫形象,也有在祖(籍)国和住在国"双重"的被质疑者乃至被歧视者形象。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3月中下旬,海外华人在中国曾遭遇严重的负面形象危机,但很快通过政府"稳定器"、主流媒体"把关人"、受众"自净化"等机制实现形象修复。其启示之一是媒介形象修复依赖于"现实社会—媒介—受众"三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启示之二是开放的网络环境,虽然会生成大量夸大信息和不实信息,但同时,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受众,可以通过主动发声以及辩论讨论,消除误会,弥合分歧,激活理性健康的正能量。此次疫情,对于海外华人的网络媒介形象构建,有"危",更有"机"。  相似文献   

4.
赵志洋 《区域治理》2022,(12):221-224
大数据时代地方性公共新闻通过自媒体的传播:自媒体语态产生新的发展,并在地方公共新闻报道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地方新闻场域受到自媒体影响更活跃多变,相对传统新闻,传播结构的变化将使政府主导的地方新闻传播形成新的构型:自媒体参与的地方公共新闻传播中,政府和民众是平等的,政府接受监督,民众接受管理,落实了"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5.
吕呈力 《神州》2014,(14):208-209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造成了重要影响,各类新兴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新闻记者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新闻传播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也转变为以受者为中心,为此,新闻记者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己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笔者在本文就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婧景 《东南文化》2021,(2):136-145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 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中华》杂志是由中华书局在抗战初期编辑出版的,这一时期恰是我国"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极大传播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该杂志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新中华》杂志作为"公共话语"平台,以"新中华"为刊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认同.其所刊文章深入揭示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探讨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在当时舆论界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新中华》杂志的宣传和引导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他们也参与到复兴话语的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新中华》杂志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体现了报刊界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公共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8.
正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抗击"新冠"疫情这场特殊战役的指示精神,广东、甘肃两省文史研究馆充分发挥文化助战作用,积极组织馆员开展"抗击疫情"主题艺术创作活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2020年6月30日"粤风陇韵翰墨情——广东·甘肃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作品联展"在广州开幕。我们选登若干展览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张莹 《神州》2013,(35):266-267
“微时代”下,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不断改变着传播生态和传播形态,互联网所催生的“媒体革命”正在悄然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信息传播。其中,网络媒体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认知新闻的重要渠道。但在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高、互动性强、形式丰富的优势背后,网络媒体出现“关注度高,信任度低”的现象,使得网络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媒介作为记录日常生活、关注突发事件的重要载体,其所刊发的文字以及图像资料成为后人认识、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文本.1910—1911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的鼠疫是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鼠疫,前后持续了6个多月,波及大半个中国,死亡人数众多,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报刊媒体的新闻报道、评论不仅为时人及时了解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提供了便利,而且反映出疫情防控等重要讯息.人们借助媒体报道,对此次鼠疫传播、防疫卫所设立以及救治等情况有所了解,切实感受到了此次疫情传播的广泛与危害,从而认识到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因此,透过报刊媒体呈现的原始文字,可以从媒体的角度进行解析,从而扩展研究视野,加深对东北乃至中国鼠疫及其疫情防控的研究,为当今以及未来防控疫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彭晓春 《文史月刊》2012,(Z3):287-287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与传统的纸媒、电视等不同,新媒体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本文基于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从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上进行讨论,从新闻的价值以及侧重点出发解析新闻媒体将如何变化和变化的趋势,提出要发展新闻特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雷媛 《丝绸之路》2013,(18):40-41
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从而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从报纸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出发,全面论述新闻媒体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21,40(5)
媒体融合发展对新时代党史教育提出新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迭代融合传播要求党史宣传教育方式应具多样性,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集约融合传播要求党史宣传教育主体应具多元性,大众化媒体与专业性媒体融合传播要求党史宣传教育内容应具多重性、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互补融合传播要求党史宣传教育视野应具开拓性。媒体融合发展视阈下进行党史教育应遵循单向性与交互性相结合、把关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全球视野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新时代,应从完善党史教育互动交流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拓展党史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晓英 《攀登》2008,27(3):130-132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但也应通过积极有效的传播使一些负面新闻信息发挥正面的作用。只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准确理解和切实把握新闻信息的负面性,就能够使一些负面的新闻信息传播成为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完善,并通过有效的警示和激励发挥大众媒体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亮  马晓艳 《安徽史学》2021,(5):160-168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展了广泛的群众卫生运动.这一时期,"卫生运动"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向统一"转变的特征,逐步构建了"爱国卫生运动"的话语体系.作为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对爱国卫生运动做了详细报道.文章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从媒体的视角探讨了从"卫生(防疫)运动"到"爱国卫生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概念上看,"卫生运动"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1952-1954年在反对美军细菌战的背景下形成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专用名词,1956-1959年全国开展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深化并向常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刘永生 《史学月刊》2008,(11):57-61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而持有不同政见的媒体并不甘心受这种控制,总以各式各样的手段和方法反控制。发生于1932年的《申报》禁邮事件和"自由谈"改版事件就是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考察这种新闻舆论方面的控制与反抗的活例。  相似文献   

17.
后疫情时代,走进博物馆的人数已不再是衡量博物馆观众量的唯一标准,社交媒体正在成为博物馆人气比拼的新战场。如何突破传统的策展模式吸引更多的观众,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策展人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作者认为,多感官认知、沉浸式体验与"云展览""云传播"的紧密结合,是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更好服务大众、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沁莹 《神州》2011,(8X):14-15
日本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并引起了严重的核危机。中美各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一灾难,然而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他们的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也迥然相异。鉴于此,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台湾学者减国仁关于框架的高、中、低层次的划分理论,选择《人民日报》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选择《纽约日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对《人民日报》、《纽约日报》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中西媒体在报道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与统计之后,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差异,媒体性质的差异,调控机制方面的差异,中美媒体关于日本地震报道建构起了不同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2014,(15):16-17
2014年6月27日下午,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甘肃五处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关情况。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正锋、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相关情况,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梁和平主持发布会。  相似文献   

20.
唐洁颖  崔晓莉 《风景名胜》2020,(3):0282-0282
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以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显得更加势不可挡。文章迎合时代发展的浪潮,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尝试建设地理新闻信息资源库,并对地理新闻信息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地理新闻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进行论述,以期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助推教育信息化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