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演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政治思想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斗争,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大革命时期,他积极维护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共产党人亲密合作,比较注重群众工作和农民运动。武汉政府时期,他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和汪精卫的动摇叛变。鉴于蒋汪背叛革命,国民党日趋反动,邓演达痛心疾首,愤而出走。在两年半的国外流亡生活中,他走访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德国柏林博览群书,专攻政治经济理论,并遍游了欧亚十几个国家,实地考察了各类社会问题,尤其留心各国的农民问题,从而使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后期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七年武汉时期是“北伐时代的最高峰。”是大革命的高潮时期,也是风云突变的时期。对于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一些与他共过事的人给予很  相似文献   

3.
邓演达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青年时代他深受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大革命时期,他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武汉国民政府中,邓演达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武汉时,若以邓演达为中心,不以汪精卫为中心,会更好些,而当时我们不重视他。”针对蒋介石的叛变,邓演达主张东征讨蒋,但此时武汉政府中汪精卫一伙,暗中勾结蒋介石,准备与南京政府合流,…  相似文献   

4.
沈骅 《钟山风雨》2014,(2):42-43
正邓演达(1895—1931,一说为1897年出生),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广东惠州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邓演达坚决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支持农民运动,和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立场接近、配合默契,逐渐成为国民党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自欧洲回国后,他又组建第三党,策划直接针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军事行动,引起蒋介  相似文献   

5.
在大革命时期,作为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对于农民问题及农民运动的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希望发动工农群众通过革命的方式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本文通过对廖仲恺关于农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理论及其革命经历的梳理,分析他在复杂多变的大革命形势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激进的思想,从而理清廖仲恺农民革命思想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改组派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左派的延续.在南京政府实施压制左翼思想与民众运动政策时,改组派提出恢复国民党的民众运动,并帮助工人发动罢工,帮助农民抗租抗税,曾改善过一些工农的境遇,扩大了国民党的群众基础.但改组派反对阶级斗争,无意改变社会结构,无视工农作为"阶级"在国家战争动员与经济建设中的根本意义.其工农运动只体现为一些软弱的社会政策,而非一种民族民主政治,这是改组派与国共合作时期工农运动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武汉政府时期,邓演达在复杂、激荡的时局下,就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农民解放、农民政权和武装等问题,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民理论.各种因素的困扰,形势的变幻,又使他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具有双重性质.所有这些,都可从其思想同社会的关联上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8.
邓演达是“一贯支持”我党的激进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本文就邓演达在大革命时期的思想作一概括研究,就正方家。邓演达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崭露头角,是在大革命时代,主要是武汉时期。在武汉时期,邓演达对大革命有这样的认识:“中国革命的对象有两个,对帝国主义是整个的民族要求解放,所以叫做国民革命;对国内封建势力,要工农联合起来才能把封建的反动势力推翻,才能造  相似文献   

9.
正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光复武汉后,黄冈地区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农民运动一日千里,共产党组织和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地方组织人数迅速增加,各级党组织相继建立。到1927年春,黄冈县共有农民协会16个,乡农民协会300多个,会员24万多人。国民党黄冈县党部(主要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组成,共产党员魏梦龄为常务委员)和县农协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打击惩办土豪劣绅,开展减租  相似文献   

10.
宿正伯 《纵横》2020,(2):14-15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之后,一批坚定佶奉中山先生思想、追随中山先生遗志的国民党左派逐渐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独立开展政治活动。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等联名在莫斯科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指出,国民党上层领导已完全违背而且背叛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付托、革命民众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该校曾荣获“国民革命中心”和“东方红军”的美称.邓演达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曾协助孙中山、廖仲恺创办黄埔军校,军校建成后先后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和教育长等职务.在军校中他以维护国共合作,发展国民革命的大局为重,始终站在革命一边,真诚地与共产党人团结合作,为黄埔军校的建设、革命骨干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这里所叙述的,是毛泽东主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前前后后的事情,是一段真实、生动、感人的史实.他从上海来1926年11月,那是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长江流域的风雪日夜拼命地吹着飘着.这时,中共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身穿棉布长袍,颈上围着一条毛线围巾,脚踏一双布鞋,手里拎着一只竹箱,由上海匆匆往武汉赶来.正当北伐军一举攻克了武汉,国民革命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汉口设立中央农委办事处.毛泽东主持制定了《目前农运计划》,提出与国民党左派密切合作,采取集中的原则,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分子.他的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中央批准,于是他立即离开上海,踏上征途,顶风冒雪赶来武汉.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七年三月,中国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召开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前夕,共产党人恽代英、毛泽东、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合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邓演达等,  相似文献   

14.
北伐前国民党在广东兼有执政党与国民革命党的双重身份,在广东农民运动中,存在冲突。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国民党中央倾向于支持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以换取农民对国民革命的支持。但作为基础不牢的执政党,为维持政权稳定,国民党不敢也不能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掌控乡村政权的士绅地主阶层。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领袖采取了渐进式的农民运动发展策略,试图在革命与维稳之间维持平衡,调谐革命与执政的身份冲突。但农民运动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农民斗争的演进轨迹超出国民党领导层的预期,党政各方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农民与地主的激烈斗争中。广东革命政权完全巩固以前,左派的主张占据上风,且因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统一战争,国民党对农民运动大体持积极态度。“中山舰事件”后,维稳的需要压倒了革命的信念,中派控制的国民党中央态度转为消极。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名称,迄今已经三十八年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这支军队曾使用了若干与当时革命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名称。(一)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1927年8月1日,在国民党右派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惨遭失败的危急时刻,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原隶属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贺龙、叶挺、周士第等部,于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检。起义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政治上则以国民党左派的面目出现,发表了宋庆龄、邓演达、  相似文献   

16.
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成贵 《史学月刊》2005,1(8):54-6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发生的国民政府迁移问题及其解决,是国民革命由盛及衰的重要转折。鲍罗廷为代表,以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中的反蒋派和共产党人为一方,与蒋介石为另一方展开角力。从搁置迁都之议,到党政中枢迁移武汉,在不同的阶段中,鲍罗廷整合各路资源,提出关键性的建议,为迁都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迁都之争的胜利不能巩固,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并与鲍罗廷的战略、策略相关。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底到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人的政策从左向右,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导致武汉国民党人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影响下的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因为它严重损害了武汉政府赖以生存的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和军官们的忠诚度。事实上,无论是武汉国民党中央,还是中共中央,这时都曾极力控制工农运动。但中共基层干部的缺乏,特别是在联共(布)党内权力斗争推动下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政策的赤裸裸的干涉,不仅使中共的工农政策无法顺应形势做出相应的切实调整,而且更极大地刺激了武汉国民党人的疑惧心理。武汉国民党人从"联共"最终走向"分共",与此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国民党实施改组后,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在军队、军校及军事机关中实施党代表制,藉以维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树立“党权”.中山先生逝世后,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革命军不断壮大,获得其领导权的蒋介石私欲膨胀,蓄意实施军事独裁.为了保持国民革命的果实,防止在打倒旧军阀之后出现新军阀,北伐战争后期,以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提出了恢复国民党“党权”的口号,同蒋介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19.
一 农工党创建于1930年.由国民党著名左派领导人邓演达组建,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具有悠久的光荣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长期合作,重点联系医药卫生界人士.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十年动乱,民主党派工作遭到巨大破坏,市农工党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彭芊芊 《黑龙江史志》2009,(4):20-20,32
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承认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共同领导当地的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