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崔巍 《民国档案》2016,(3):102-110
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后,中日间战云密布.国民政府希望由在华有重大经济利益的英国出面调解中日关系,为中国争取抗战准备时间.而此时日方也希望改善英日关系.英国则因在远东的力量有限及欧洲局势紧张,虽不愿得罪日本,但为了保住在华经济利益,于1936年上半年先从华北走私问题为切入点,继而在中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对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度调解,终因日方的强硬态度而失败.这显示出通过外交斡旋已无法避免中日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在远东实力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采取联合外交行动,抑制日本。美国在远东利益较少,且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只同意英美各自对日采取平行的外交行动。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美不同政策、立场以及英国在中国、日本之间交涉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3.
金海 《安徽史学》2018,(1):109-115,126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美国学者)研究西奥多·罗斯福的欧洲外交的著作不少,但就事论事者较多。很少有人注意到罗斯福的欧洲外交和美国亚太政策的密切联系,并从均势外交角度予以系统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从上述两方面对罗斯福的欧洲外交进行考察、探讨。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从美拉关系看美国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外交”是一个国家以“人权”为原则在国际关系方面进行的活动。它兴起的时间不长,本世纪70年代发轫于欧洲。1975年8月1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国家安全与合作会议通过《欧洲关于指导与会国间关系原则的宣言》,首次正式将“人权’列为指导包括东、西欧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在内的35个与会国之间关系的原则。而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中首先大力实行“人权外交”的当推1977年初就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本文拟就卡特提出“人权外交”的理论根据、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和外交实践等问题,对美国的“人权外交”及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同志已注意研究远东共和国对中国的外交这一问题。《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远东共和国与中国》一文充分肯定了远东共和国的外交在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中苏外交关系中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评价是属实的、正确的。但远东共和国外交中也有过失的一面,本文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8.
佐藤内阁时期(1964·11·9——1972·7·7)是战后日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期间日本利用日益膨胀的经济实力,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在远东急需日本提供战略合作的有利时机,围绕越南战争、东南亚开发、东亚战略“换肩”、小笠原、冲绳的施政权归还等问题展开频繁的首脑外交,不仅顺利解决了日本战败遗留下来的日美间最大的外交课题,而且顺利实现了日美在远东的战略“换肩”,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日美关系从战后日本对美依附时代,进入了日美相互依存时代,为70年代初日本结束“战后”时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在一战和苏俄的影响下,匈牙利成立了库恩·贝拉政权.美国为维护一战后欧洲政治秩序的稳定,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利益,力图推翻库恩·贝拉政权.为此,美国一方面强调军事干预,另一方面又通过粮食外交、粮食封锁的方式来和平地实现美国的愿望.事实证明,美国的粮食外交在颠覆库恩·贝拉政权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也体现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1939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又不愿与日本走向军事对抗,因而推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主要是道义上的支持),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表象上看,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的背后,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越南战争是由美国发动的,是一场以遏制共产主义、扼杀民族解放运动为目标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肮脏的战争。这场战争极大地影响了远东乃至世界的国际关系。作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它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危机和动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外交以及民众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愿 《史学月刊》2012,(7):83-88
苏德战争的爆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对远东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不仅密切关注着远东局势,而且立刻做出了防止日本北进苏联的反应。更重要的,苏德战争爆发促使远东局势进一步趋向明朗,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对日本推行更为强硬的威慑政策。首先,它进一步冲击了远东原已摇摇欲坠的力量均势,迫使美国更积极地介入到远东事务中来;其次,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战场在美国远东政策筹算中的地位,美国必须更重视中国的态度;再次,美苏结盟增强了美国对抗日本的决心和信心;最后,援苏政策的确立使得美日妥协的希望更加渺茫。1941年下半年不断升级的美日矛盾正是在苏德战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1923—1924年,广州南方政府第三次提出争取关余,引发列强武力示威,其中美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政府从与列强“共同采取措施”转变为外交交涉“主导方”,延续炮舰外交思维,推动武力干涉;与此同时,在广东生活的美国人较为同情南方政府,他们亦积极于关余事件的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在美国驻华公使调停下,实现南方政府获得部分关余用于水利建设的妥协方案。美国政府的态度及行动体现了其远东政策和对华战略诉求,而关余事件的处理结局,亦为南方政府外交转向和中国南北政治局势的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4.
楚志锋  黄晨曦 《沧桑》2011,(1):82-83
罗斯福的外交思想指引着二战时美国外交的走向,对戴高乐及其政权的认识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思想的影响。然而美国在这种思想的掩护下有着实施它对欧洲乃至世界的计划的更深层次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15.
徐友珍 《世界历史》2004,9(2):29-38
旧金山会议前后 ,美英围绕究竟“哪一个中国”将参与对日媾和的问题 ,立场一度严重对立 :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政权而英国支持新中国。双方为此持续争议 ,直到美国以非常手段迫英国就范。文章认为 ,围绕中国签约权问题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美英两国在远东存在的重大利害冲突、不同的现实处境以及两国外交的不同理念 ,也揭示出即使在冷战高峰时期 ,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在一国外交中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奇逊竭力塑造出新的国际秩序,使之能够助益于提升美国国家实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成功推行,加速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获得,艾奇逊及其同侪最终构建起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守护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全球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张继平同志的《珍珠港事件为何发生》一文中有两则史实需要订正。 该文谈到美国宗教界人士和美日政客之间以调整美日关系为名所进行的活动时指出:“(1940年)12月14日向美国政府提出德劳特备忘录:建议美日政府发表‘远东门罗主义宣言’阻止欧洲大国势力进一步侵入亚洲,防止欧洲战争波及远东……”。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对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主要是为了军事援助而服务的。这些援助帮助国民党政府稳定了统治,增强了其军事实力,使其有能力与中共进行长期相抗衡。同时,这些援助政策使得美国获得了台湾这个远东军事基地,使得台湾在未来的经济、外交等对美国的依赖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从二战爆发到珍珠港事件的两年间,国际主义者和孤立主义者围绕是否应该援助英国和苏联和干预欧洲的战争等问题,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辩论。这场外交大辩论不仅仅是围绕美国如何应对欧洲战争这一具体政策的辩论,实际上还涉及美国对外关系中一些根本问题,即关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对外干涉是否会破坏美国民主和人民福祉,以及美国究竟应该扮演何种国际角色。大辩论深刻地改变了美国人的国际思想和外交观念,使强调美国大国责任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在战后主导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孤立主义者虽然在辩论中失败了,但其思想在战后仍然对美国扩张性的外交政策构成某种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主义者同国际主义者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后美国外交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远东局势波诡云谲,盘根错节,异常复杂。其变化的中心在中国东北,而东北经纬之焦点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故而当时的东北,被国际社会称之为“远东巴尔干”。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在远东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面积80万平方公里,与欧洲巴尔干大致相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东巴尔干”。欧洲战火刚刚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