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统二年井一告萨军1.天宝三年造性、天蚝︵甲︶午持像翻翔,今代:_冬.劲2.天保十年造像碑┌─┐│鬓├─┐│ │黔│└─┴─┘新郑北齐的石造像  相似文献   

2.
张国华 《文物春秋》2006,(5):F0003-F0003
<正>1998年4月6日,故城县东南30公里的建国镇毛店村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一件石造像,遂报告县文物保管所,县文物保管所会同衡水市文物管理处的技术人员及时到现场进行了清理。  相似文献   

3.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笔者最近从《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上读到了薛文灿同志的文章,知道新郑县于1964年7月在小乔乡出土了四件北齐的石造像,特别感兴趣。关于这四件石造像的情况,薛文灿同志均作了详明的介绍,只是个别地方,有些差误,兹订正如下: 一、天保三年造像发愿文“唯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应标点作:“唯大齐天保三年三月中,乡豪都督刘子瑞……”。二、天保三年造像发愿文“仰愿皇祚兴  相似文献   

5.
1964年7月在河南新郑市小乔乡同时出土了《刘子瑞造像碑》《刘绍安造像碑》《刘绍安造菩萨像》《刘陆虎造像》等四件北齐石造像。作者近年对其进行考察研究的同时,发现这是一组家族式造像,从中反映出北齐时期河南民间佛教信仰的概貌。本文将从造像内容、造像形式和造像记探讨其时盛行的民间造像之风,以及佛教在乡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石造像     
《文博》2006,(6)
中国境内现存的佛造像数量众多,造型多姿多彩。古都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国古代佛教兴盛之际,一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区域之一,留存至今的佛造像造型各异、数量众多,堪称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写真集。以下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库藏石造像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高善穆石造像塔祝中熹大约在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内地,并首先在北方获得了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宣扬因果报应、追求来世幸福的佛教宗旨,极易为灾难深重的人民大众所接受;而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日渐加重、政权更迭反复无常的背景下,也需...  相似文献   

8.
河北曲阳县出土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01年12月13日,曲阳县糖酒公司、食品公司在进行基本建设施工时,发现15件汉白玉石造像残件,上交到曲阳县文物保管所。经调查,这批石造像出土于距地表约2米深处,原为永宁寺遗址,与修德寺相距不远。从这批造像的石质、造型、纹饰来看,与修德寺石造像基本相同,造像时代大致为东魏、北齐、隋、唐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汪明 《丝绸之路》2010,(2):21-23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周建德二年(573)观世音菩萨石造像。该造像慈眉善目、刻画精细、形态肃穆,是女像圣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本为男性,传入中国后转变为女像,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山东广饶县属东营市辖区,位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山东中部偏北,其南部的青州和西部的博兴都是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教文化十分繁盛发达之地,保存和出土过大量佛教造像。广饶县城以南亦有多处古代佛教寺院遗址,出土存留有一批形体较大的佛教石造  相似文献   

11.
一 2000年春,在山西省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的寺垴,耕地的农民偶然发现一批佛教造像,盂县物管理所闻讯后迅速收归馆藏。上世纪初在附近曾出过一批5尊造像,1992年也出土过1尊造像,但都毁损遗弃了。现将本次发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2.
1979年9月,陕西岐山五丈原镇红星村在处士沟修建农技试验厂时,从地下挖出3件汉白玉石造像,同时伴出夯土、瓦砾等建筑遗物,推测当地似为一古寺院遗址。造像出土时,衣纹上涂有朱砂,颈部均断折(后经粘接修复)。现入藏岐山县博物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99年5月,甘肃宁县新宁镇出土一批佛教石造像,基本完整者89件。以北朝造像为主,还有少量隋唐作品,其中立姿菩萨像、背屏式造像和造像碑最具特色。这批造像是继山东青州、临朐出土大批北朝石造像后,又一批集中出土的北朝至唐造像,其时代、题材及造型和雕刻技法等,与山东的几批造像既有某些共同特征,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是西北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4.
赵金 《文物春秋》2005,(4):53-53
这尊唐代中期造像1976年出土于山东广饶县李鹊镇地赵村皆公寺,现珍藏于东营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物。造像石质,呈黄白色,通高50.5厘米,座高10厘米,座宽31厘米,座厚12厘米。  相似文献   

15.
南宁 《文物》1988,(11)
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一件东魏石造像。造像长方体,通高26.5、底宽16厘米。正面雕一佛二弟子。佛高髻,面丰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右手掌心向上托莲蕾,左手掌心向下护蕾。佛身  相似文献   

16.
日本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唐天宝二年(843年)鉴真首次从扬州东渡日本,同行者中就有"玉作人、画师、彫佛、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鐫碑"等艺术匠师,证明了当时扬州艺术人才很多,他们创  相似文献   

17.
庄浪县出土北魏石造像塔程晓钟,丁广学1974年。甘肃省庄浪县良邑乡李家咀村农民在平整打麦场时,在村东离宝泉寺旧址不到百米的地方。挖出了四块石造像碑。解放前曾出土过一块。加在一起共五级,恰好构成一座完整的造像塔。通高1.76米。平面正方形,底边长43厘...  相似文献   

18.
<正>公元397年,沮渠蒙逊在甘肃河西建了北凉,次年李暠建立了西凉。沮渠蒙逊先踞张掖,411年据有姑臧(今武威),乃迁都姑臧。421年蒙逊灭西凉,完全控制了河西。北凉控制范围大,社会比较稳定,交通西域各城邦,且统治者崇尚佛教。因此,在439年北凉灭亡前的43年中,北凉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河西一带遗存至今的石窟不下数十处,其中一部分为北凉时开凿。现存武威市境内城东南50公里的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就开凿于此时。唐  相似文献   

19.
《陇右文博》2005,(2):F0002-F0002
  相似文献   

20.
1988年9月,山西省壶关县辛村乡村民在院内盖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批石造像。长治市博物馆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并将石造像全部收回。现将这批石造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