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涂治(1903—1976),字策三,清光绪29年(1903)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涂家湾。1916年,他毕业于本县望鲁高小,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平清华学校为半公费生,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5月,北平爆发了“五四运动”,涂治投身于爱国运动的洪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开始他的觉醒与追求。1924年,涂治在清华学校毕业,考取美  相似文献   

2.
研究过清华大学校史的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宣统三年四月初一(1911年4月29日),招收第一批学生,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一天是星期日,以后就把每年四月最末的星期日作为校庆日。今年90周年大庆又适逢4月29日。辛亥革命后,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下令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25年5月设立了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堂(学校)时期的任务完全是为了培养留美预备生,开始由清政府外务部和学部共同领导,民国以后完全由外交部领导。因为这所学校是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设立的,所以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公使实际上控制校务。早在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  相似文献   

3.
王义 《贵阳文史》2005,(2):27-28
著名的“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先生(1899-1946),湖北浠水人,本名家骅。他除了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学者外,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闻一多自幼爱好美术,幼年时就喜欢着中国古书中的插图,时时描摹。1912年初冬,闻一多在湖北考取了清华学校,14岁的闻一多开始到北京上学。1914年他参加了美术教员组织的写生团,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吴泽霖教授,1898年12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熟.童年时,家道清贫。为了纾难,他跑过当铺、赊过帐,也常帮父亲着色画上。父亲的安贫乐道,母亲的宽容热诚感染着他那纯净的心灵。少年时,在家乡断断续续地上了两年小学,1909年以优异成绩插入了高小三年级。毕业后,考取了极难录取的清华学校——用“庚子赔款”的余额创办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9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涉猎的知识广泛,甚至通读了莎翁的大部分著作。与白面斯文人相反,他以多才多艺闻于校中。曾同闻一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的清华校长中,影响最大的是周诒春和梅贻琦。梅贻琦是终身服务于清华的名教育家,在校友中有口皆碑,据说在台湾是家哈户晓的人物。周诒春1913年10月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去职,任职不到4年半时间;即使加上1912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时期,也不过5年多时间。那时的清华学校不过是一所相当于中学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离后来的正式成立大学还很远。周治春是如何赢得清华校友的赞誉的?他宪章对清华有何贡献?早期清华是由外交部管辖的,校长也多由外交部的人担任。对此,当时社会各界多有非议。从外交部木请教育、无暇管好学校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清华政治学系留美生的师资情况、留美生将美国政治学移植清华的努力和致力于推动政治学教育本土化的担当等方面,阐述了1926—1937年留美生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清华政治学系成立伊始,留美生就在师资结构中占据主体位置,他们接受了完整的西式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留美生执教清华后,同步推动了美国政治学的移植和中国政治学的构建,创立了适合本土知识需要的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但在中国政治学教学科目的设置上,留美生也产生了认识分歧。留美生与清华政治学系发展的案例为当今海归学者发挥知识媒介功能,推动学科知识本土化提供了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1923年8月17日下午,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载着一大批中国的精英,驶离上海黄埔码头。这些精英多来自清华。那时的清华无疑就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高等科的学生大都一毕业,便成批结伴“放洋”。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冰心,是第一次离家远足,同行的人中只有许地山和陶玲两人相熟。为排解思乡离愁的别苦,他们常在一起栏前极目远眺,观海上日出,望粼粼碧波,或到甲板上散步、集会、  相似文献   

8.
李凌 《炎黄春秋》2000,(7):38-42
两弹一星元勋中的 清华人和西南联大人 在 1999年建国 50周年大庆前夕,中央隆重表彰并授予功勋奖章的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23位元勋中,有六位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一位是通过清华公费留美的学生。他们是:王淦昌(1929年清华物理系毕业)、赵九章(1933年清华物理系毕业,1934年公费留美,1938年返西南联大任教)。彭桓武(1935年清华物理系毕业)、钱三强(1936年清华物理系毕业)。王大珩(1936年清华物理系毕业)、周光召(1951年清华物理系毕业)。另外还有钱学森,…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负责整理编辑的12卷本《闻一多全集》(以下简称新编全集),已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一次推出,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当我们捧读这一卷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时,谈谈新编全集整理出版的坎坷历程及有关问题,对深入了解这套全集的特点和价值,也许是有益的。闻一多殉难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请于当年11月聘请朱自清、雷海宗、潘光旦、吴晗、浦江清、许维橘、余冠英七人组成“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由朱自清负责。经过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四位编辑者和清华中文系全体同人一年多的努力,们一多全集》(4卷)…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诗·〈新台〉“鸿”字说》,1935年夏发表于《清华周刊》,至今已经54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新台》之“鸿”即赡蜍的结论,已被学术界所肯定.郭沫若在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中,先是说闻一多的学术研究,“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接着他便以《诗·<新台> “鸿”字说》为例,对闻一多发千古之覆的创见,大加赞誉,他说: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12.
<正>名校,国之重器也。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原名家骅,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个书香门第,幼读诗书,常“忘寝食”。后入清华学堂,“五四”运动时曾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去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清华毕业后赴美学习美术。归国后,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后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转入西南联大。他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出版有《红烛》、《死水》等诗集,又精研中国古代文学,旁及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训诂学,无所不通,而且功力很深。他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都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当过系主任,主要讲授《易经》、《诗经》…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与梅贻琦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在清华人眼中,“清华和他已经融成一体了。”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美国吴斯特工学院电机系。自1915年应聘清华学校物理课教师直至病逝,以毕生心血和精力贡献于清华,凡47年。其间有17年(1931—1948年)主长清华,使清华大学从  相似文献   

15.
他生于1887年,死于1987年,活了一百岁。他1923年来到中国并在此终老,是亲历中国北伐、抗H、解放战争、“文革”及之后改革开放初期共六十余年激荡岁月的外国人。他曾执教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是吴宓、闻一多、李约瑟、费正清的挚友,季羡林、杨绛、何兆武的老师。他的教学理念流传于各大学,曾为清华校产挺身而出,曾多年保存闻一多的骨灰,曾与学生杨绛一起捉猫……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洋教授。  相似文献   

16.
著名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解放后一直背着个沉重的“反苏”包袱。1957年被打成大右派,惨死在“文化大革命”中,连他的姓名权也被剥夺,王造时在死亡报告单上是“1416”。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造时先生彻底平反,其罪名才被彻底否定。王造时是江西安福县人,1903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之家,14岁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30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九·一八”事变爆发,王造时面对日寇侵华,热血沸腾,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他发起组织了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倡导参加了宋庆龄、…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10年是留美官费生考试的第二年,胡适当时19岁,正在上海华童公学教书,决定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录取的名额较少,胡适对考试也没抱多大希望。后来又听说考不取的学生还有机会备取留在清华学校,胡适就决定关起门来预备这次考试。  相似文献   

19.
谢泳 《文史精华》2001,(6):9-17
1946年 7月 15日,闻一多在昆明西仓坡住所附近被暗杀,时年不到48岁。 闻一多参加民盟后,对民主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被暗杀之前,昆明发生的几乎所有民主运动中,闻一多都是主要参加者。闻一多对于民主运动的理解,和我们后来评价他时所强调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一致,许多同时代在政治上认可闻一多的人所写的回忆录,对于闻一多的评价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那些评价,现在看来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闻一多。在他们笔下,我们只看见了一个政治性的闻一多,而没有看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闻一多。因为有一句“我们要写朱自…  相似文献   

20.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