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红楼梦》,严格地批评起来,符合封建标准的淑女,实在也难找,就连薛宝钗也未必够格。薛宝钗对人生有积极的追求,好胜心太强,她虽然尊奉封建闺范,但有时候难免有逾越的地方。再说她那个“金蝉脱壳”的故事,以她这样心思缜密的人,随机应变,仓皇之间做了在客观效果上伤害黛玉的事,却始终不曾有所反省,更有损淑女的令德,是不足为训的。尽管我们无意于求全责备,据此而否定薛宝钗的整个为人。正如林黛玉曾形容刘老老是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贾府中最失败的处世者。其实并非如此,她首先是一个自恋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处世方式。她强调自我,有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但并不自闭。她对丫头、婆子们立威为主、言语刻薄,对情敌化敌为友、情深意长,既保全了自己的爱情,又成全了自己的友情。因此可以说,林黛玉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在自恋中自我强大的女子。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才华横溢,美丽、单纯,她饱读诗书,多愁善感,柔转千长。然而年仅十七、八岁的她就去世了,导致林黛玉早逝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女性长辈。下文将从家慈早逝缺关爱、王夫人自私难相处、邢夫人糊涂苦立足,贾母封建失靠山四个角度来浅析女性长辈对林黛玉早逝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彩苹 《丝绸之路》2012,(18):81-83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着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绝世的才情,这和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巨大反差,非常态的人生体验给了她热烈、纯真、敏锐的诗情,也让她因为多疑、刻薄、嫉妒而不被人理解。无论是诗人林黛玉,还是少女林黛玉,她的诗歌、眼泪都是因为她对理想和爱的执著追求,对世俗的坚决抗争。  相似文献   

5.
蜘蛛女之眼     
新蜘蛛侠的女朋友怎么看怎么不喜欢:眼睛太火、头发太红、声音太粗、身形太壮,她帮蜘蛛侠拯救世界的时候恨不得自己也能飞天,怎么这么女强人!抱怨了半天,有朋友幽幽补充了一句,“你怎么可能喜欢她?又不是邓斯特。”  相似文献   

6.
厕神源流衍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神话的原始宗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初民“集体无意识”创造的古神话被神仙、道士们任意编撰为“仙话”;而仙话又和后来的人为宗教(譬如道教)“煎不断,理还乱”。所以,把“仙话”一概称之为“广义神话”,未必正确。①恩格斯曾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②现在,我即对“厕神”进行探讨。种种厕神,自然属于“仙话”的范畴。中国的上古时代,是光游牧而后始进入原始农业的。华夏人们初祖黄帝即“迁徒往来无常处。”《史…  相似文献   

7.
1写《我的1997》这首歌是在1989年,艾敬刚20岁。那个时候她听了苏珊·薇格的《Luka》,决定“把当时自己19岁以前的人生经历写一遍”。那个时候她对人生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去南方”不意味着淘金,更多是自由。那个时候她“可能也是想着扬名世界吧”,像U2、TheBeatles一样。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认为不同阶层的民族、不同的人们有各不相同的“鹅大妈”(1719年美国波士顿出版的童谣集《鹅大妈摇篮曲》,这里用来泛指编创儿歌的人),这种看法是不太正确的。“鹅大妈”其实是一位世界性的老妈妈,她既是亚洲人,也是非洲人或者美洲人。哪里有母亲、祖母和保姆,哪里就有“鹅  相似文献   

9.
“瑗仙”、“石禅老人”赵藩字樾村,别号有瑗仙、介庵、介白、石禅老人……等,这些别号,都有一番来历。就以他年轻时用的“瑗仙”和七十岁以后用的“石禅老人”来说吧,也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剑川金华山上,有一只青猿,数百年不死,人称“仙猿”。赵藩是剑川人,他的父亲赵联元,是个有学问的“布衣”,在家乡设私塾,培育平民子弟,人称“拙庵先生”。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教书劳累了一天的赵联元,正以不安的心情,在狭窄的书房兼学馆的外屋伏案读书,以便招呼临产的妻子。夜已深了,人也倦了,正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10.
李白是诗坛上的仙。杯酒下肚,情感喷涌。笔之所至,赞尽其所喜、所爱,也骂尽天下所恨、所耻。诗句一气呵成,不经雕琢,却极尽瑰丽、华美,气势汹涌。难怪人们只能找出“非人”、“太白金星”之类的解释来诠释李白的存在。可是李白当真是“仙”吗?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最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11.
《乔家大院》的热播,让休息了整整一年的蒋勤勤忙得都不太适应了。看剧本、淡广告、参加商业PARTY,还有一个接一个的采访。蒋勤勤觉得这一切太突然,完全没有准备。同时,她也感慨:“来得太慢、等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12.
仙桃的由来     
仙桃这个地名,很有传奇色彩。它的由来有六说:一说:唐代贞观年间,回给使臣缅伯商,奉国王命令,携一只仙鹅到唐朝进贡,途径沔阳境内,不料仙鹅展翅逃遁。仓促间,缅伯高只抓住一片鹅毛。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鹅毛进贡唐太宗,并奏日:“仙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河阳鹅逃遁,倒地哭嚎陶。上奏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听后,诚恳地收下了这片鹅毛,并回赠了一些中原特产给缅伯高。后来,人们把他鹅逃走的地方取名叫“仙鹅逃”,又称“仙逃”。久之,就由“仙逃”变成了“仙桃”。二说:明代时,因仙桃地…  相似文献   

13.
她,黝黑的皮肤,短小肥胖的身材,一张不太讨人喜爱的脸,跑起路来表情最痛苦。她,就是我的小学同学“胖妞”,她那灿烂可爱的笑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胖妞”的本名我已经有些模糊了,因为大家从一开始就给她起了这个别号,大概也没人叫过她的名字。“胖妞”长得有些丑,甚至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每当别人用她的容貌来攻击她时,她那副天真的笑容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记得有一次,“胖妞”从外面刚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群无聊的男生开始做“文章”了: “唉,‘胖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可出来吓人就是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候,有个叫大沙的山寨,住着一位四十多岁的阿皮,头年死了丈夫,这年又死了独生儿子,害得她孤苦伶仃、举目无亲。更可怜的是,她老是想着自己的儿子没有死,早晚有一天会回到大沙来。她走到塘子边,听到青蛙“哇哇”叫,以为是儿子在叫她;她爬上山坡,听到老鸦“呱呱”叫,以为是儿子在喊她。每天收工的时候,她总是望着山头上的白云喊:“娃儿哟,你在哪里呀?娃儿哟,你几时回来呀?”哎!阿皮真是太想儿子了,她太想有  相似文献   

15.
一、在众多何仙姑中,增城何仙姑何以能独领风骚 在中国道教八仙中,何仙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关于她的道术仙迹流传不多,出身籍贯的说法却很纷纭。有说她本姓赵名荷,因“荷”字或手持荷花而讹变为姓“何”;有说她自幼遇异人,送给她吃了仙桃,从此不食烟火;还有说她从小善言祸福,因此被称作仙姑。八仙中数何仙姑的出处最多,  相似文献   

16.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3):138-148
吕碧城。何许人也? 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聊见其誉隆盛。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中云:“碧城女士不但才调高绝,容貌亦极秀丽。”认为她是“十三娘与无双女,知是诗仙是剑仙”.并曾把某杂志上吕碧城一幅“美艳有如仙子”的玉照剪下,供奉多年,直至抗战入蜀始失,“可见我对这位女词人如何钦慕了”。  相似文献   

17.
耿漩苏 《南京史志》2022,(Z1):47-48
<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日清晨,披一抹晨曦之光,漫步桃林。那桃花清新的香气扑鼻而来,如丝如绸的花瓣簇成一朵朵绚烂的花朵,在春风中轻轻绽放,静静绚烂。令人不禁想到林黛玉《桃花行》中的句子:“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透过一树飘荡的红云,我看见了更年少的自己。只见她拉着奶奶,拍几张“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照片,然后便东跑西跳,欢呼雀跃,好不快活。而奶奶也只是望着她,似香气里凝出的老媪,质朴温柔。  相似文献   

18.
杨美 《神州》2011,(17)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试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天才作家曹雪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通过对饮食起居、诗社共吟、游园设宴、节日玩乐等多种场景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才、痴情敏感而具有叛逆思想的封建贵族女性形象。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19.
一次出差归来,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跑过来串门,活泼的孩子像只小鸟一样在我前后飞,一会儿一声“叔叔”,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当看到我从包里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时,她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我告诉她这是送给她的,然而小女孩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她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我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我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她肯定地摇了摇头。我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也许是我的话为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也许是她太喜欢这诱人的巧克力了,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  相似文献   

20.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