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锳,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自道光六年(1826)大挑进入贵州为官,任安化县知县,后署清平、镇远知县,擢威宁知州,升古州同知,署黎平、安顺、遵义知府,授兴义府知府,于咸丰六年(1856)逝于贵东兵备道任上,前后三十年,其足迹几遍贵州全省,可以说张锳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张锳为官较为清廉,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特别是他一生兴学办教,重视文化发展,对近代贵州文化教育发展影响较大,对青少年张之洞成长影响巨大。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遵义府志》《清实录》《张文襄公年谱》等相关史料的疏理,厘清了张锳在贵州的为官经历,并从中了解到张锳对张之洞的影响以及少年张之洞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锳在安龙     
提到清朝时代由进士而学政而内阁学士,最后当上了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商务大臣、军机大臣的张之洞,国人知之者不少,但提及张之洞之父张锳,今人知之者恐。怕就不多了。 张锳自清道光二十一年到咸丰四年在兴义府(今安龙县)任职长达十三年之久。这期间,他勤政廉政,严格要求胥吏,减少官差,不许役吏苛扰乡民,努力清除匪患,因此,社会安定,“最得士民心”。 除此之外,张锳在兴义府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创修府志。张锳到任之初,见兴义府无志,只有原《南笼府志》一小册,仅载南笼(今安龙县)事,面窄事略,对府属各州县之事未有…  相似文献   

3.
高金辰 《神州》2020,(6):200-200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直隶南皮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4.
花杰,字晓亭,又字建标,号蒨士,贵筑人,室名为“宝砚斋”(见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册第1128页)。据推算,花氏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78年),卒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享年61岁。嘉庆三年(1798年),19岁成举人,次年连捷为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多为顾问秘书之职。 由於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故地位极高,有内相之美称,清华之极选,但代替皇帝草拟诰令的  相似文献   

5.
正弁言张之万和张之洞兄弟二人在晚清同为宰相,世所罕见,张之洞的史料留存较多,而关于张之万的则较少,然史称"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万,字子青,河北省南皮县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状元。这一科举考试中还有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沈桂芬等名流中进士,故此丁未科考后来成了我国  相似文献   

6.
谢金銮,字巨庭,号退谷,晚年改名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初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以后进士不第,嘉庆六年(1801年)后,历任邵武、南靖、嘉义、南平、安溪县学教谕。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因病回原籍,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初六病故,终年64岁。  相似文献   

7.
抱冰堂     
抱冰堂原是为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而修建的一座建筑物,位于武昌首义公园内蛇山中部南面的山腰,坐北朝南,西面与辛亥革命纪念碑为邻,南临武珞路.张之洞(1837—1909年)是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字  相似文献   

8.
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初在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花牌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入延龄巷今址。明清建筑,庭院深深,实乃喧嚣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阆苑。金陵刻经处的创建者,为清末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1837~1911)先生。杨仁山,字文会,皖南石埭(今池州市石台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石埭下杨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又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出身于官宦之家。张之洞自幼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其父张瑛礼聘远近名儒,教子甚严。张之洞4岁人塾学习,异常勤奋,到8岁时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15岁中举.26岁中探花,赐进士点翰林,这些都为他日后40余年的漫漫官宦生涯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0.
黔中巨儒郑珍与莫友芝,比张之洞年长二十多到三十岁,是乃父张锳结交的朋友,因《遵义府志》的修纂把三家联结在一起。之洞生长在黔中大地,受黔文化濡染,对郑、莫两儒衷心景仰。后来与莫友芝结为忘年交,招邀郑知同为幕宾,尽力刊行郑氏著作;处处关心莫绳孙的命运前程,解其诸多危难,事迹感人。虽"管鲍情谊",不是过也。  相似文献   

11.
正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历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生于官宦之家,幼从母亲、堂叔读书。父徐润第博学多闻,推崇"知行合一",继畲受父影响很大。继畲18岁应县试、州试,皆中第一。19岁考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32岁的徐继畲考中二甲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之后任过陕西、江南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等职。道光十七年任福建延津邵道  相似文献   

12.
鲁一同(1804-863)字通甫,一字兰岑,寄籍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世居安东(今涟水县),清道光十五年举人,名古作家、诗人。他的诗作品多系时世,不避时忌,尤以反映鸦片战争的题材为胜。其笔力道劲,奇肆豪放,震人心魄。当代名学钱仲联教授称他“嗣响杜陵”,是道光时代“江苏诗坛第一人”。鲁一同不仅诗有声于江淮,而且善绘事,亦为邑人所称道。不过,他的画名终被诗所掩,至今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高廷瑶,字青书,又字雪庐,贵州贵筑洪边里北衙(今贵阳市鸟当区新添寨北衙)人。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嘉庆五年(1800年),因“抚”平马场苗民反(一说广青苗),恩尝六品顶戴。嘉庆六年(1801年)大挑一等,奉旨加一等,以通判用。嘉庆七年,选授安徽庐州,后历官安徽庐州凤阳通判,擢凤阳同知、平乐知府。调广东肇庆、广州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南靖县在土楼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张道光十七年(1837年)捐监"正实收",南靖县档案馆将其征集入馆。此件发现之初,有乡镇干部咨询相关历史问题,故早有所闻。2017年5月因申报漳州市珍贵文档,受南靖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委托,笔者参与审阅申报文件,有幸仔细研读原件。研读中学到不少知识,今录小识于下。  相似文献   

15.
<正>郭柏荫(1807—1884年),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字远堂。跟随曾国藩期间,受其影响较大,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编修;道光十七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转山西道,十九年巡视西城,转京畿道,升刑部给事中,曾继林则徐后,两署湖广总督。一向以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热心教育,注重民生而赢得口碑。清贫的京官生活郭柏荫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人,道光十二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与张元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鹤庼、孑民)先生是“学界泰斗”,“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张元济(菊生)先生几以毕生心力将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驰名世界的巨大出版事业。他们两位对于中国的教育与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蔡元培一生中,历时最久交谊最深的,莫过于张元济。他们两人有着“六同”的关系:第一是同庚,他们都出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张是九月二十八日出生,蔡是十二月十七日出生。第二是同乡,他们都是浙江省人,蔡原籍绍兴县,张原籍海盐县。第三是乡试同年,他们都是在清光绪十五年己丑考中举人。第四是殿试同年,他们都是在清光绪十八年壬辰考中进士,一同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第五是同事,他们同时在南洋公学任教,蔡任特班总教习,张任译书院院长。第六是一同创办《外交报》,他们共同致力于“定言论之界”,“  相似文献   

17.
沈葆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其父系道光举人,母系林则徐之妹,妻系林则徐的次女。沈本人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人,二十七年为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进而历任知府、广饶九南道、按察使、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台湾巡视兼办各国通商事务,光绪元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张之洞乃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从此,张之洞踏上了治鄂兴汉之旅,迈向其一生事业的巅峰。  相似文献   

19.
范紫东传     
刘亮 《陕西史志》2004,(3):39-42
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以字行。近现代名秦腔剧作家。清光绪四年腊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79年1月25日)生于陕西省乾县西营寨村。其祖父范青芝,字午山,道光举人;父范德舆,字礼园,清岁贡;兄范熙绩,诸生。先生幼承家学,聪颖旷达,喜尚武,博闻强记,五岁开笔识字,九岁能为通达之,时逢五月雨雹,戏作诗,中有:“天公本难测”之句,一时广布。  相似文献   

20.
方继孝 《收藏家》2007,(9):39-46
易顺鼎(1858-1920年)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字实甫,仲实、一字中硕。号哭庵、一厂居士等,室名琴志楼。尝问业于王闿运。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纳赀为江苏候补道,旋师事张之洞。马关条约签定后,上书请罢和议,反对割让辽东与台湾。曾二次去台湾,入刘坤一军,后赴台湾协助刘永福筹划防务。后入张之洞幕,曾主讲两湖书院。辛亥革命后寓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