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9年7月,是齐新、李融中人生道路的转折点。齐新于193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当时已经有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在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中,她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主持创办战时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和培养了从日寇铁蹄下抢救出来的300名难童。李融中早在1931年就读于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并在长沙从事小学教育,是颇有名气的教师。她和齐新共同创办第二保育院,以后又当上了第四保育院院长,收容培育了400余名难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成为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有用人才。她们对于战时儿童保育的无私奉献,是一部惊心动魄而又充满爱心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杨洋 《神州》2008,(6):39-41
保育会成立后,大量接收难童,在那烽火岁月,那些可歌可泣的妈妈们,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和顽强的毅力,保护了民族的希望,使儿童免遭战火的荼毒。仅截止至1943年底,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所设的保育院就已收容了28923名流浪难童。均县遇真宫为战时儿童所提供的庇护,已载入史册,其院长罗叔章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1942年,鲁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许多无家可归的穷苦儿童饿死在街头。是年11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为救济灾童,决定在省府所在地鲁山县成立省立儿童保育院。现根据当年被该保育院收容的灾童程守义、刘广生、赵宗敏、黄俊岭、马应明、郝建文等人的回忆,以及《河南民国日报》的有关报道,整理成此文。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儿童流离失所。爱国实业家竺梅先目睹难童惨状,募资筹办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成为战时全国唯一一家由民间出资兴办的灾童教养机构,历时五载。本组史料收录了国际灾童教养院有关组织创办、经费补助等与振济委员会来往函件,对于研究战时儿童教养救助工作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1937年底饶家驹在上海创办了南市难民区,次年又在汉口建立了难民区,为战时难民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饶家驹与难民区:一是南市难民区的成立时机。由于饶家驹的努力,南市难民区建立的时间尽可能地提前了。二是南市难民区收容人数。南市难民区最多时收容难民20万以上,在其存在期间大约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三是饶家驹与汉口难民区。饶家驹经过多方奔走成功建立了汉口难民区,但由于日军的蓄意破坏,难民区无法发挥保护难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难童的异常心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迅速扩大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迨至年底国民政府便丧师失地,退往内地。不到两年,半壁江山,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大批难童涌向大后方。国民政府振济委员会收容、救济了许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孓然一身的孤儿到各级保育会疗养院,安排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图解决严重的战时社会问题,并为战后培养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7.
1939年7月1日,我们西康教养院留渝部分约一百名儿童在廖应钟、黄衍桐、张白璐、蒋瑛、黄德莲、李桂芝、李秀珍等带领下从北温泉公园爬山到了绍隆寺,并入了北泉慈幼院。一全民抗战开始后,为抢救战区难童免于战火灾难,使之能在大后方和平环境中继续生活、学习、成长,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战时儿童保育院、儿童教养院、慈幼院纷纷在各地成立。世界红卍字会北泉慈幼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北泉慈幼院正式成立于1939年5月4日。院长周之廉女士,河北南宫人,时年37岁,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苗条,肤色稍黑,不爱打扮,穿着朴素大方,常穿淡蓝色阴丹士林布旗袍…  相似文献   

8.
韩祖德 《神州》2008,(6):48-49
战时,获救难童何以栖身,是拯救儿童的工作的重心——即使战时环境再艰难,也得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李家应团结全院教职员工,克服交通阻断、经常得不到总会的经费接济等重重困难,办起了有150亩土地的农场、畜牧场,组成织布、做鞋、缝纫、织袜等工艺组,用生产来维持和改善全院师生的生活。李家应与孩子们相处7年,深受孩子们的爱戴,她用全部的爱心去拯救和关爱这些儿童。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难童们体会到了"第二个家"的温馨与有组织纪律的乐趣,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种种陋习,变成一个茁壮成长的文明人。  相似文献   

9.
2014年2月4日,是邓颖超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她和周恩来同志曾经在武汉战斗和生活,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为国家的解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的武汉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战中心,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就是由邓颖超等人推动组织的一个抢救难童、保护难童的妇女救亡团体。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开始后,随着敌人侵略的加深和沦陷区的扩大,全国出现了大量的难民,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儿童。为了挽救这些祖国的未来,社会各界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不少难童救济教养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该团体由全国的妇女界组织,机构完善,规模庞大,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设有分会和保育院。八年抗战,它从沦陷区抢救出数万儿童,并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教养,在当时的形势下,稳定了人心,支持了抗战,并为战后的建设准备了后备力量。现选史料一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抗日战争期间,西北儿童教养院(今汉中市社会福利院前身)在抗战后方陕西汉中成立,专门收容和救济从沦陷区来的流亡难童。从1939年到1949年,西北儿童教养院累计收养约3000名难童,规模之大、收容难童之多,堪称西北之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西北儿童教养院对这些难童施以教养,不仅为抗战作贡献,还为祖国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担任该院院长的是著名爱国者、慈善家和教育家智澄。  相似文献   

12.
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战场俘获之日军集中收容,并分别在陕西宝鸡与贵州镇远集中收容。贵州镇远是战时中国最大的俘虏收容所,在初期的收容过程中,收容所中存在一定问题。在中共安排下,康天顺来到俘虏收容所,对所内事务进行改革,较好地执行了日内瓦公约,并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与日军浴血奋战。无数抗日志士奔赴前线,英勇捐躯。党的领导干部因为领导边区建设、指挥军队作战,将孩子交给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抚养与教育。方志敏、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子女以及毛泽东的女儿李讷、革命烈士李硕勋的儿子李鹏(国务院原总理)等都在这里学习、成长。当时,陕北除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还有个机构叫陕甘宁边区难童教养院,是时任绥德分区书记习仲勋成立的,专门收养陕甘宁边区的孤儿和难童。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学的历史与办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民省 《文史月刊》2003,(12):48-52
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是在其所处的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她既要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又要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她根植于华夏古老黄河文明的沃土中,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的二十世纪初,是清未“欧风东渐,兴学育才”的产物,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给山西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渊流长的文化汲养,孕育了别具特色的优良文化传统。。一、中西合璧——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时间很晚,始于鸦片…  相似文献   

15.
1939年秋至1941年夏,我在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当时只有四五岁,却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战时儿童的幸福乐园1939年深秋,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当时在安塞县军委二局工作的姨姐刘秀清和姐夫冯维靖送我到刚成立不久、离安塞不远的小草峪村陕甘  相似文献   

16.
革命妈妈     
邓六金 《神州》2008,(6):34-38
邓六金的后半生与许许多多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大军南下之际,华东局决定办一所保育院,收留南下干部的子女和烈士的遗孤,邓六金负责了筹备工作。面对100多个离开父母的孩子,她精心护理,丝毫不敢怠慢,华东保育院终于在她的努力下办了起来。她和这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组成了一支"特别部队",在她的指挥下,这支特殊的部队,从山东千里迢迢迁到了上海。邓六金不是将军,但她胜利的指挥了这支"部队",完成了这场特殊的战役。  相似文献   

17.
李学通 《百年潮》2001,(6):53-57
救救战火下的孩子们在南京查档,偶然发现了一封邓颖超同志1942年写给战时保育会总干事长熊芷及理事长宋美龄、副理事长李德全的一封信,和该会发给邓颖超同志的几封公函。邓颖超同志的信不长,全文转录如下:敬启者:陕甘宁边区分会所辖第一保育院,收养儿童实数于去年已达伍佰伍拾余名。总会每月所发经费为伍佰名,其超过之伍拾余名之儿童养育费,完全由借贷苦撑,年余积欠,至今未偿。远在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8月初,家住江苏南京,89岁的汪绍栋先生,寄来一沓回忆录和一张旧照片复印件。他在信中激动地说:"沅陵是我们湘三院保育生的摇篮,如果身体允许,我们都想回去看看那块熟悉的土地!"由此,揭开了抗战时期湖南沅陵的一段珍贵历史。湘三院,即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湖南儿童第三保育院。1938年,日军进逼鄂赣,大量难民入湘。3月,湖南省会妇女界张默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抗战的当中,大家除了忙着救济伤兵和难民以外,还注意到比这更重要的儿童救济问题,这总算是可以慰安的一件事.办理儿童救济的机关,先有蒋夫人倡导的战时儿童保育会,现在又有马超俊等发起的战时儿童救济协会.协会的宗旨,和保育会是相同的,而办法则略有分别.凡属战区儿童,在十六岁以下,家境贫寒的,都在收容之列.六岁以下为婴儿期,注重保育及幼稚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初期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是由共产党倡导,国共合作,有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中国妇女界的救亡团体,八年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救助和保育了近3万名战时难童。为抗战做出了贡献,为民族培育了未来。本文对这一段历史做一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