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馨可  霍美丽 《旅游纵览》2023,(13):138-14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皖北乡村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且文化底蕴丰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对其地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促进文旅融合是皖北乡村地区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文旅路线、文旅符号、文创产品、文旅宣传等方面探讨皖北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旨在促进皖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3中还发现了汉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肖燕  春夏 《华夏考古》2001,(3):36-51
近年来,随着皖北、豫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材料的丰富以及山东南部大汶口文化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皖北、豫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已具备了条件。本文就该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与性质等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望方家给予指正。一 本文的皖北地区是指安徽北部淮河以北,包括今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全部和阜阳市一部分。(图一)皖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①,20世纪60年代发掘萧县花甲寺遗址②时,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和遗物(曾被归入龙山文化),在山东地区确认了大汶口文化后,随即把花…  相似文献   

4.
试论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冀和皖北地区主要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本文并包括了江淮之间北部的淮河南岸地区。该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西与河南临界,西北与鲁西南相交,东北与苏北地区为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临界处,“在中国东部地区原始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档案关于1736-1911年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以州县为空间单元,对清代淮河中游皖北地区的洪涝灾害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灾害学研究的角度,针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根据研究的需要,突破以往学术界关于水旱灾害气象学的等级划分模式,建立了一个洪涝灾害的灾害学等级划分体系,并对皖北地区洪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以此为基础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此间皖北洪涝灾害频繁,其发生具有普遍、连年和集中的特征;灾害的年际、年内持续时间起伏较大;除广泛性外,灾害空间分布还有明显的区际间不平衡性;其洪涝灾害的类型以涝、偏涝为主,大涝次之,特大涝约30余年一遇。上述洪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形,说明皖北地区属于典型的"积歉之区"。连年范围广大的洪涝灾害,对皖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1938年6月7日、9日,南京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汹涌的黄水向东南方向奔流,留下了长400多公里,宽30-80公里的黄泛区,长达9年的黄泛灾害,给皖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害,致使皖北地区耕地淹没、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淤塞、水利设施破坏,皖北黄泛区灾害频发、农业损失惨重,人口伤亡、人居环境破坏。皖北黄泛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留下的苦果靠泛区几代人的努力,才逐渐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7.
郑宁 《安徽史学》2022,(3):160-168
明代皖北地区的地方政治呈现出以官府为主导的单轨特点,表面的稳定下蕴藏着变乱的隐患。明末战乱重创了官府权威,引发了空前的社会混乱,朝廷派遣官军进驻皖北,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建立了战时统治秩序。依靠官军的保护,皖北州县有限地恢复了社会统治,但也因为供给军需、兵民冲突等问题,出现了新的社会危机。甲申之变后,弘光朝廷无法控制四镇军阀,皖北爆发兵乱,致使战时秩序崩塌、地方统治瓦解,民心士气亦由此尽丧。清军顺利占领皖北地区以后,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重建了由官府权威主导的社会统治秩序,以相似的路径终结了明末以来的乱局,获得了民心的顺服。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图论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在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原则,并将其用于皖北地区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实践上。通过此算法求得联结皖北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最优树,并依照皖北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得出理想的旅游交通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三条主题旅游线路,即沿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沿涡河—淮河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两淮工业旅游、历史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最后将理想线路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并针对该地区旅游交通功能提升和旅游线路产品升级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安徽地区的岳石文化遗存可分为分布区和影响区。皖北中北部地区可归入其分布区,命名为南城孜类型,皖西北亳州可归入安邱堌堆类型。沿淮及江淮中部一带为岳石文化的影响区,岳石文化的影响南界徘徊于江淮分水岭南北两侧。岳石文化对南部的影响通过江淮东部、江淮中部和皖西北三条路径来实现。皖北地区岳石文化的相对衰落可归因于环境问题带来的人口减少。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业新 《安徽史学》2008,4(3):101-110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或出于讹诈财物;讼争的性质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而是为了侵蚀或牺牲对方的利益,以貌似合法的手段达到非法的目的.此类健讼对明清以来皖北地区社会风习的负向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于近古以来民间的健讼行为和习俗,我们绝对不能一概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应从诉讼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
余杰  张辉  陈冰白 《考古》2015,(2):3-18,2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对皖北地区的淮南市小孙岗、固镇县南城孜、宿州市杨堡等遗址进行试掘。清理了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较为丰富的遗物。所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王油坊类型遗存、岳石文化遗存等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对皖北地区史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叶旸  陆园园 《旅游纵览》2013,(8):128-129
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对皇藏峪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发展建议,以供景区管理者参考。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向来以旅游资源丰富的皖南为重点,皖北为薄弱环节。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拥有皖北地区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13.
后铁营遗址作为皖北地区一处大汶口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以后铁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属鉴定、量化统计、年龄结构等多种方法,对当时的动物资源利用、家畜的饲养及肉食资源获取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与尉迟寺、万北等遗址的动物考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尝试系统探讨皖北、苏北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三十二年(1906)苏北、皖北发生水灾,然而两省的救济却受到了"厚此薄彼"的对待,正当苏北的救济热火朝天之时,皖北救济却是举步维艰。从苏皖两省的政治地位、财政重要性、区位差异、战争影响等方面分析"厚此薄彼"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为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和教训。最后,皖省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自我救济之路,不但较为成功地对皖北进行了救济,还在无意间突破了传统的荒政体制,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董振亚 《江淮文史》2008,(1):109-118
我出生在花鼓灯盛行的凤台县叶家荒(现属淮南市潘集区),从我记事起就常跟着大人赶灯场、上庙会,沉浸在花鼓灯活动之中。后来上中学了,和同学们一起唱“一条线调”,演奏花鼓灯锣鼓。1951年9月,我从一名中学教师经皖北行政干校培训后,调到皖北行署文教处,在黄宁同志领导下的皖北首届文代会筹备处工作,主要任务是挑选一批文艺作品在会议期间展演。整天读剧本、看资料,有手抄本、油印本、石印本、木版印刷本,有黄梅调、倒七戏、鼓词、民歌等。在黄梅调木刻本的小册子里,我读到了过去未曾听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了梳理,发现在劳动报酬、工作环境、福利权益、法律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分析了原因: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道德失范、思想陈旧、人力资本投入欠缺、法律不完善,并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即农民工自身应加强学习,端正态度、政府应加快改革步伐,发挥政府职能、传媒应发挥双向沟通和监督作用、企业应承担责任,以期为皖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56年11月下旬,石达开奉诏赴天京主持军务。次年1月间,他接受李秀成建议,以陈玉成、陈仕章为统帅,组建机动兵团,在皖北巢湖地区实施战略突破,取得了重大胜利,重开了天京粮源,稳定了首都人心,初步缓和了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全面战略退却的不利态势。2月下旬,陈玉成、李秀成发起桐城战役,一举击溃秦定三、郑魁士两部主力,“分三路追赶,破舒城,得六安”,皖北广袤腹地重入太平天国版图,成为支撑革命大业的主要战略后备基地,皖北军民为稳定天京事变以后危急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业新 《安徽史学》2007,4(2):117-128
1931年水灾是淮河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此次水灾之兴,与连续的大强度、大范围的降水和残破的水利设施有关.水灾发生时,水利工程被毁,大片的土地被淹,房屋倒塌,人口死亡甚巨;水灾发生后,由于皖北地区自宋元以来形成的脆弱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的救济不力,灾区出现了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灾民无以聊生而四处流徙、疾疠和匪患猖獗等严重社会后果,极大地掣肘了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大汶口文化是我国东方地区的一支史前时代考古学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皖北部及河南的颍水中、上游和伊、洛下游地区。学者已将山东及苏、皖北部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划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其早期,约为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中期约为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二千八百年;晚期约为公元前二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又将上述大汶口文化分作大汶口、大墩子、三里河、尚庄四个地方类型。其中以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