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奚庆庆 《安徽史学》2015,(4):120-131
新中国建立前夕,鉴于英美在华的利益侧重点、外交传统以及与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历史关系存在不同,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最终在诸如是否撤出中国、是否对新中国实施贸易管制以及是否打破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等系列问题上立场迥异,争执激烈,并最终各行其是。根本而言,这是英美经通盘考虑后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政策抉择,同时也是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在对华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城下之盟的惨痛,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战后,出现了一批专门研讨“夷情”的新书,著名的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维畬的《瀛环志略》、姚莹的《康輶纪行》、包世臣的《安吴四种》、夏燮的《中西纪事》等。这些著作向人们介绍了陌生而广阔的外部世界,引进了五大洲、四大洋等科学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民主,也存在诸如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分歧。这种分歧的存在及其不恰当处理方式会威胁民主本身。一个经常围绕在身边的声音——"我们需要民主吗",就是这种威胁存在是象征。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存在分歧,其原因主要是公民利益有别、价值认识不同以及民主程序本身的不完备性。要整合民主过程的分歧,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培养民主过程建制化的道德基础——"民主人格"的品德;组织民主过程建制化的社会基础——广泛多样的市民社会;确立民主过程建制化的制度——宪政秩序体系,以程序平等、程序控制、程序公开、程序制约、民主激励等制度规范为民主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1944年波兰华沙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起义虽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但起义的命运却掌握在苏美英三大盟国手中,同盟国在中东欧的不同利益决定了其对华沙起义的不同态度和对策。起义牵动了三大盟国的神经,使得同盟国在援助华沙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并引发了激烈的斗争,盟国间的关系走向了紧张甚至对抗。尽管在起义的尾声阶段,英美苏三大盟国最终保持了团结,出现了同盟国共同援助华沙的局面;但是,起义期间盟国关系出现的裂痕为其继续合作蒙上了阴影,为盟国未来关系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也为战后初期盟国间关系走向完全对抗埋下了伏笔,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陈独秀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一行三人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该会讨论东方问题的一次大会上,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刘仁静作了《关于中国形势的报告》,受到亲临该会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拉狄克的严厉指责,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拉狄克之间在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并担任此次会议东方问题提纲和决议审查委员会委员的陈独秀,针对这种指责和分歧作了四次发言。出乎意料的是,拉狄克置陈独秀的发言于不顾,在共产国际四大结束前,竟然在大会通过的《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决议之外,签发东方问题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这一补充文件,推行他的错误主张,继续向中共和陈独秀施压。陈独秀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毅然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充分显示出陈独秀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策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二年,宁波鄞县修县志。蒋学镛先介入修志工作,随后钱大昕成为主编。蒋氏与钱氏,一个是本土举人出身的学者,一个是外来进士出身的学者,二人因修志理念存在重大分歧,相持不下,导致他们最终分手,各行其是,蒋学镛编纂出了自己理想的人物类传与水利考,成《鄞志稿》。允许多个版本的方志存在,无疑是解决修志理念争论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7.
临济宗元末传入大足。始祖元亮,明初宝顶弘法有声,被诏住棠城报恩,迁成都大慈,蜀王礼为上宾。宝顶遗存《临济正宗记》碑可征,然碑漶甚湮没无闻。黄先生首行对碑研究,拙续旁征考释碑记疑难,辩证元亮生平,探寻亮师由来,查考临济宗传入与兴衰,再现其弘传八代,历时200年兴衰始末,可为临济宗增添新页。  相似文献   

8.
论建国前后毛泽东、刘少奇的分歧及其本质于风政1949年3月,中共中央带着建设新中国的完整方案进入北京。这个方案是根据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由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和翌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状况都处于...  相似文献   

9.
1916年下半年布哈林和列宁在国家问题上一度出现过意见分歧和争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这场分歧一直有不同评价。从二十年代末联共(布)反“右倾”斗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半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它揭示了布哈林“理论弱点的根源”。但是对有关材料的分析表明,这种评价至少是一种误解。当时存在于布哈林和列宁之间的分歧是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分歧,是在控讨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国家这一问  相似文献   

10.
江理 《江淮文史》2021,(1):80-86
我的舅公江泽涵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拓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也是我国早期留学归国的科学大家之一. 一 江泽涵从小生活在皖南乡村,他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母亲在家辛勤劳作,他的童年时期是在大他两岁的姐姐、大他整一属的堂姐江冬秀的陪伴呵护下长大的.童年时期的私塾启蒙,乡村里的耳濡目染,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在他的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11.
12.
郑成功是坚持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的思想含有传统文化的精华。朱熹在创立朱子学过程中,吸收了一些佛学的修养方法,使理学中包含禅宗思想。郑成功小时深受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清朝初年部分坚持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栖身于佛教寺庙的背景下,提出了“释辅儒宗”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革命领导人和后世的研究者看来,代表制共和政体的建立乃是美国革命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政治创新。形成于中世纪、长期作为君主制统治辅助机制的代表制,在美国革命时期复杂的思想论争、利益博弈和权力斗争中发生转化,变成了现代民主(共和)政体的基础性制度。美国革命一代关于代表制进行过多次热烈的讨论,其中贯穿着民众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分歧与竞争,反映了民众和精英之间的猜忌、冲突和较量。同时并存的多种代表制主张经过争论、平衡与折中,形成了作为现代民主的机制的代表制理念,并且预示了此后美国民主政治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蒙古是用不同的方式与中国、俄罗斯这两个伟大的邻国建立关系的。 俄罗斯和中国承担了蒙古 自治状态保护人的角色 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们的帝国统治了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亚洲和东欧广大领土整整一个时代。俄国的大公们向蒙古的汗们纳贡了200年。中国处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下几乎一个世纪(1280—1379)年。  相似文献   

15.
王楚英 《百年潮》2006,(11):32-38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重庆闻讯,即决定派兵入缅甸作战.同时,罗斯福应蒋介石之请,派史迪威来中国,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受蒋介石之命到缅甸指挥作战.蒋介石电令驻缅参谋团团长林蔚和远征军代长官杜聿明服从史迪威的指挥.这一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任命亚历山大指挥在缅甸的英军作战.  相似文献   

16.
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决策之快,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对以后国民经济结构的安排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尽管存在农奴缺乏劳动积极性和监督管理困难的弊端,但农奴制在某些地区的历史上却曾广泛存在,有时还比租佃制更流行。农奴制的经济合理性何在?它何以实现?其兴衰有何规律?在国内学界对此类马克思主义传统史学课题渐趋冷淡之时,国外经济史  相似文献   

18.
宗三,最初释义为舟索断为三段,起源于元末鄱阳湖之战,明清时期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流传过程中,宗三的形象由化身龙形助战朱元璋的“鬃(宗)三爷爷”转变成冤魂所附的缆精厉鬼.虽然宗三也有静(靖)江王封号,但史载中却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宗三庙主要分布于长江汉口至南京段,集中在安徽沿江府县,也零星散布于周边地区,祭拜宗三神成为这些地区水上交通重要的信仰.随着时间推移,宗三在相关地区的神职范围不断扩大,由庇佑水上交通演变为司雨禳灾等,成为地方保护神.  相似文献   

19.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真实性是其核心问题。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中,由于真实性被局限在一个偏向于本体、原状、过去、历史价值的视角中,旅游的商业利用与遗产的真实性保护产生了分歧。另一方面,旅游研究领域中也存在真实性问题。国际遗产思辨研究和旅游研究成果显示,参与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的)旅游活动的人也在相当程度上参与了文化遗产价值的构建,而他们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体验是融合文化遗产和旅游中两个真实性的理论基础。"主观真实性"是其中一种可能的真实性理论融合方案,这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理念上的真实性概念,可以更好地阐释在旅游活动中人与遗产本体的互动关系,从而将文化遗产和旅游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开除陈独秀的原因和如何开除陈独秀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远东局想给予尽量多的机会和时间,要求陈独秀承认错误,希望他继续保留在党内;共产国际远东局最后同意开除陈独秀,主要是因为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上否定了"保卫苏联"的立场,不能容忍.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更看重于陈独秀转向托派对本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他反对中共六大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