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提议──请以“羲黄”取代“炎黄”李一人类以能创造文化而为万物之灵。中国文化古远,一脉相承,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世界;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道德传统,一贯遵循“孝为百行之源”的古训而利于家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各个朝代,均有...  相似文献   

2.
王文元 《文史天地》2003,(10):26-27
司马迁《史记》本纪以炎黄开篇。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文革”时什么都不祭祀了,还是要偶尔提及炎黄,因为炎黄算是中国文化的底线,把炎黄掀翻了,“中国人”也就不存在了。显然,“炎黄子孙”之称谓反映了中国人对权力的服膺。炎帝黄帝彪炳史册,都是因为他们握有权力。正因为他们权重,后人才把一切光环都投射到他们身上,把一切发明创造也都附会到他们身上——炎帝(有炎帝即神农氏之说)尝百草,几乎发明了一切当时最需要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炎黄历历明     
自强养性灵,求是看浮沉。乾坤难一体,日月同运行。天堂自有路,地狱岂无门。乞诈何时无,炎黄历历明。一九九二年十月八日炎黄历历明@魏传统  相似文献   

4.
尧舜禹晚炎黄多少年,无从细究,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的酝酿期。至禹之子启建立夏,“国家”轮廓基本明晰化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对中国古代文明中相关文化的崩溃和消失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第二,在古代文明研究中要注意“中国”概念的形成和使用问题, 对一些基本概念要进行分析,对“中国”观念认同的形成及其所包涵文化的融合和变迁进行了研究; 第三,利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炎黄传说形成过程及其本质作了初步分析,结合疑古派成果,认为将炎黄传说作为史前古史框架使用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6.
炎帝之谜     
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92%以上。国内外的汉族人都喜欢自称为“炎黄子孙”。所谓“炎黄”,就是指远古的炎帝和黄帝。相传炎黄之世,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当时还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后人所知的古史,是上古代代口头相传的传说,经后人据此记录下来的史书如“国语”、“史记”等。这些史书离“炎黄”之世,实际上也已相隔两千多年,不可能没有失实之处。加以口头的传说常常带有夸张、谬误、故事、神话的色彩,以致同一人或同一事,不同的记载可有出入,甚至矛盾。遗憾的是自诩为“炎黄子孙”者对其伟大的始祖的情况都说不清  相似文献   

7.
高 6 .6米、重 2 0吨的青铜大鼎“炎黄鼎”耸立在上海世纪公园一号门旁湖畔大幅炎黄二帝巨塑画像一侧 ,雄伟壮丽 ,沉稳厚重。10月 2 8日上午 ,在世纪公园隆重举行了“炎黄鼎”展示活动揭幕仪式。出席揭幕仪式的有“炎黄鼎”展示活动组委会名誉主任、两院院士、原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 (另三位组委会名誉主任程思远、汪道涵、龚学平因事未能出席。组委会主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沂因病未能出席 ) ,出席仪式的还有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仲礼 ,特邀顾问舒文 ,“炎黄鼎”组委会副主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克、龚兆源、严家…  相似文献   

8.
回顾中华化交流史,汉唐王朝无疑是最富有声色的篇章,它以发达明和强盛国力为基础,以“有容乃大”的汉唐气魄为内在资质,打破上古中国化相对封闭状态,展开大规模的化输入和远近程化传播,不仅在华夏之域创造了超迈前代的盛世明,而且为促进世界明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做出卓越贡献。自从十九世纪末“丝绸之路”命名以来,  相似文献   

9.
《郑和研究》2000,(1):1-1
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向来被称为世界四大古老明中心,拥有悠长久远的历史明。过去常认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的明最早,约有六千年历史,而中华明只是“上下五千年”。随着考古物被不断发现,神州大地出土了六千多年前的陶,以及七、八千年乃至九千余年的农耕化遗址,说明中国明的进程完全可称为“中华万年史”。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介绍《炎黄春秋》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化月刊。她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自强精神,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推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为办刊宗旨。辟有“春秋笔”、“求实篇”、“英杰谱”、“他山石”、“古镜台”、“时代风...  相似文献   

11.
韩钢 《炎黄春秋》2006,(10):79-79
《炎黄春秋》创刊十五年了。无论人们如何评价,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个兼具思想性、学术性、普及性的刊物,已经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尽管它没有被定为什么“国家期刊”、“核心期刊”,但是它在海内外所具有的广泛影响,恐怕是某些“国家期刊”、“核心期刊”无法企及的。作为一家杂志,这就是成功,虽然它也经历过、也许还会经历波折和坎坷。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同居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特殊大家族,她聚食同居十五世,南宋、元、明三朝330余年,以“孝义”名冠天下,被明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本文通过其成因来阐述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巨大,也引起较大的学术争议,一直是中国画史和画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梳理各家解读上的分歧,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对我们充分认识“南北宗”论及其现代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仅需要创造新的艺术,更要继承优秀的传统,让优秀传统及创造这些传统的大师在当代艺苑中绽放出特有的光彩.今天再次研究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10,(2):87-87
《炎黄春秋》编辑部同志: 最近看了《炎黄春秋》2010年第1期中的《毛泽东领导“三反”运动》这篇文章,我有些看法。“三反”“五反”“肃反”的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其中意义,不过是“三反”内容如同儿歌似的经常挂在嘴上:“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我反对。”这些运动所反对的方面应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15.
《炎黄春秋》发表过吴江先生的一篇文章《值得纪念和研究的梁漱溟》(见1999年第9期),文末说:“梁漱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人,也是有益于探索中国社会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后人纪念、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炎黄春秋》约我写篇文章,谈谈我的某些想法,我感到很荣幸。在当前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出版物──在这政治和历史正发生巨变的时刻,许多人迷惑不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想起那些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了中国的独立、安全和昌盛而奉献出自己的事业、聪明才智和生命的英雄儿女们,我便觉得《炎黄春秋》的创办特别适应了当前的需要。现在年轻的一代,为潮水般的“新闻传播媒介”所影响,没有意识到某些传播模糊了现实,引错了方向,起了反作用。 我的父亲生于1885年,出自四川一个书香之家;1901年,在他16岁时考上了“秀才”。就是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巨…  相似文献   

17.
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兼论明代士人之经济人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业治生”是指土人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能同社会进行交换,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途径。中国传统社会“重官不重”的社会分配格局、传统“安贫乐道”理念以及明代社会变迁的种种消极影响,使明代士人的本业治生基本陷入窘困的生存境遇之中,并形成了其“软弱”与“依附”的经济人格特征。不过,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化商品化趋势的增强创造了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晚明士人经济人格的萌动。  相似文献   

18.
胡湘 《炎黄春秋》2010,(2):72-74,32
邵建先生在2009年第9期《炎黄春秋》上发表《民主与专制的百年迷途》一文,旨在颠覆近百年来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一个观点,即“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他认为,所谓“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乃是由《新青年》导出的“一个政治学误区”,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明嘉靖八年,敕封为“至圣先师”。中国各地皆有文庙,庙内的孔子塑像都是坐着的,受到众士子的尊崇。  相似文献   

20.
《炎黄春秋》2014年第4期刊登的《“党政分开”是死结》一文,认为政改的突破口不在“党政分开”,而在人大向议会制过渡和推行党内民主两个方面。早在2005年第5期,《炎黄春秋》就刊登过许耀桐《论政党执政文明与党政分开》一文(以下简称“许文”),在论述政党执政文明问题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