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符海月  李满春  赵军  刘永学 《人文地理》2006,21(3):115-119,114
人口数据格网化是目前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行总结,重点剖析几种主要的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从单纯的、静态的格网化方法,逐步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空间模型过渡,朝着动态模型方向发展;随着格网化数据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不同级别格网为基本统计单元的人口数据生产将是人口数据获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迎春  佟连军 《人文地理》2011,26(3):111-115
本文借鉴适应性分析范式,提出产业系统适应性概念和测算模型,并应用于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产业系统敏感性以延边州最高,长春市次之,松源市和辽源市最小,而应对力以长春市最高,吉林市、通化市和延边州居中,其余地区较低;②未来吉林省各市州在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同时,还应重视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调控,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建设;③吉林省各市州适应性可分为六类,高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④敏感性和应对力都是决定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关键因子,产业系统的开放性造就了敏感性,也提高了应对力,敏感性与应对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促进了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知识经济时代 ,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 ,研究和探索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问题 ,继承和弘扬中原文化优势 ,强化中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支撑力 ,对于促进中原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孕育中原文化的自然环境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 ,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 ,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 ,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以中原为地域依托…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旅游纵览》2013,(4):17-18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选取13个指标,以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年份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评价对象,构成城市化综合评价立体时序数据表;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共提取三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人口结构及城市景观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信息。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区域差异明显;在分析期内,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内部主要指标之间的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王平乐 《风景名胜》2021,(7):0232-0232,0234
阐述了生态补偿的内涵;从我国水土资源的国情、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具有的特性,明确了水土保持服务价值和其社会公益性质,从而揭示了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需要明确补偿的法律依据、补偿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广受关注且争议较大的研究议题.在尊重城镇化模式多样性与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下,本文构建了一套表征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协调关系的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和四川省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区域快速发展阶段,各维度的发展并不匹配,整体协调性并非逐步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协调模武多元化;受自然条件、区位、行政区类型和人口迁移影响,协调性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基于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指标,尤其对发达地区,采用综合指标来分析更合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我国经历了从农业区域基质到工业区域基质的五次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演化更替的过程,且每次规划空间结构更替都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我国带着不同社会经济体制所遗留的各种痕迹和烙印,迈入了以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宏观背景的信息化社会,且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面对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生态区域基质的以生态经济区为单位来组织现代城市规划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并构建了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淮海经济区城市空间影响范围与城市经济区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数及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和等级划分,选取4个一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然后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的空间影响距离。再根据空间影响距离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域特征、发展潜力、现有经济规划、历史习惯和人文特征,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形成和划分的目的是指明各城市在整个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了以宁波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市域四级城镇体系。但该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功能分化不明显,规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研究宁波市域城镇体系中重点镇发展的区域背景着手,分析了重点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点镇发展在宁波市域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发展目标。最后,文章探讨了如何建立有利于重点镇发展的集聚动力和约束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实施PPT旅游战略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书琪 《人文地理》2001,16(6):47-49
实施PPT旅游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自福建省情,要树立开发旅游与扶贫的新观念,争取各种援助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与协调的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程度,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立行业和地区的互动机制,保护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形成与空间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华友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4,19(3):46-49,55
文章通过对经济带概念的分析,构建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理论,认为经济带有等级、层次之分,其时空演进的理论为增长极理论——点一轴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证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存在性,分析其结构、功能及空间联系形式。作者认为,长春—吉林经济带目前是一个弱经济带,其扩散效应较弱,随着其扩散效应的增强,长春—吉林经济带将能够从整体上带动和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州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都市区是发达的城市化区域,它包括城市核心区和与之在经济、社会、文化上有紧密联系的地区。21世纪到来之际,大都市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都市区,无论是走向繁荣还是衰退,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温州为例,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客流、物流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温州大都市区范围;通过对温州大都市区的研究认为,宏观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工业化模式、温州人精神和温州社会网络是温州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提出了近期和远期温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设想。  相似文献   

17.
There has been growing research interest in processes of selective ‘ecological gentr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closure’ in cities where environmental controls are used to attract and retain more affluent residents and attract higher valu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dimension of urban policy might be increasingly relevant to major Chinese cities, which are facing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s to reorient mod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rou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omains. In that context, we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ic ecological control line’ policy (BECL) in the fast-growing city of Shenzhen. In essence the BECL marks a rezoning of the city to enhance ecology and reverse previou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ut in doing so it also does political work in reordering space in line with changing economic and social priorities. The question we ask is how the BECL might be read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gentrification and the wider political context of Chinese urban policy. Through detaile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trac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BECL and draw out the insights it offers on transitional urban economy-ecology relations in China and theories of urban environmentalism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8.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员智凯 《人文地理》2009,24(2):63-66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新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路径选择。本文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最显著的特色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成强大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加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集成发展,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寻根祭祖和周秦汉唐特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have been brought together in discourses concerning the re-shaping of inner-city districts of large cities. Current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generation policies is mostly domina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and qualitie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with some focus on the more easily quantifiable aspec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There is, however, limited discussion about integrating socio-economic aspects of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cri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existing small business base in facilitating more sustainable urban re-development from a socio-economic standpoint. Indigenous food outlets in Birmingham's Eastside district—a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 branded as exemplar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day-to-day life of districts undergoing regeneration. The paper reflects on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from retaining and supporting established businesses throughout the re-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case study. It argues that planners, policy-makers and developers should accord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established businesses to foster urban districts that strive towards integrating aspects of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中,社会文化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渐深刻。本文分析了社会文化要素对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经营的影响,认为城市经营必须重视对社会文化要素的经营。在分析了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文化要素经营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