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缅怀     
我在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工作期间,毛泽东同志几乎每年都要到湖北来,少则住几日,多则三四个月,他老人家对湖北人民的关怀,对我的谆谆教导,耳提面命,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相似文献   

2.
王增如 《百年潮》2005,(8):52-53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丁玲同志处工作时,多次见到楼适夷,他个头不高,精干白净,时常双手拄一根拐杖,侧耳倾听对方的谈话.给我最深的印象,他是一位十分和善的老人,没有一点架子,讲一口吴依软语,说话慢条斯理,待人谦恭有礼.他曾经给我题词:"小王同志很好,热情,诚恳,工作认真,学习努力,敬祝前程无量!"写在我的本子上,一笔一划,字很工整.  相似文献   

3.
韩塞在延安和晋察冀王树萍1995年举国上下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韩塞却没能享受胜利的喜悦,他匆匆地走了。如今我洒泪怀念他、执笔纪念他!延安人民忘不了他,晋察冀人民忘不了他,因为51年前韩塞在郑伟大而又残酷的战争年代中,以他早慧、多才、多艺的...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文学前辈,我最早认识是苗延秀同志——还是称呼他为同志吧,在他生前我一直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年长我17岁,又曾两度是我工作的直接领导人,我都不以他职务称呼。觉得这样既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亲切些,当年苏联的一首歌有两句歌词:“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  相似文献   

5.
程俊英 《纵横》2010,(9):55-59
福建同乡会上初见郑公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郑振铎同志的情景。那是1919年11月底的某日,下午1时许,我与黄庐隐、王世瑛、陈璧如、刘婉姿、钱丞走出校门,坐了人力车直奔福建会馆,参加福建同乡会。  相似文献   

6.
姚力文 《神州》2008,(12):50-51
我多年在少奇同志身边工作,对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少奇同志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少奇同志有他自己的特色,不是很活泼,有一点内向,但是他对人很真诚。1958年5月,由乔木同志推荐我调去少奇同志那里。我那时在办  相似文献   

7.
忆亦侠同志     
1998年9月14日,吴亦侠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令我极为惊愕。没有料到亦侠同志竟这么快就走了,我深深地陷入了悲痛之中。霎时,他的音容笑貌,他与我们共事的情景,他与我相处的一些往事,不由涌上心头,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亦侠同志是1996年7月从农业部调到贵州工作的。他调贵州不到二个月,我就到中央党校学习去了。恰好,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宋树友同志与我是党校同学,并同在一个党小组,他多次向我讲起亦侠同志。他说:“亦侠同志政治上强,很有工作能力,为人朴实、正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既很有魄力,又非常踏实,农…  相似文献   

8.
陈德邻 《炎黄春秋》2010,(10):23-23
<正>1950年下半年,我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六区工作,担任六区区委书记,当时经我之手处理过两次李昌同志的信件。第一封信是1950年土改前夕,我带领七个村寨的贫农与李昌同志的母亲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并开会斗争了李昌同志的母亲雷田氏。在此之后,雷氏给李昌同志写信告我的状,李昌同志给他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此信虽然是写给他母亲的,但对我们的土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肯  相似文献   

9.
王庭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王庭栋同志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建国后先后在河南和山西两省担任领导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上世纪50年代,他在河南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0.
我多次见到周恩来同志,但永远忘不了第一次会见的情景。 那是1938年初夏,我和马致远(即刘子厚),受中共鄂豫边省委的重托,从竹沟出发去中共中央长江局联系工作。到了汉口“十八集团军驻武汉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初步感受是,不仅我竹沟地区同“国统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而且我们这个办事处同那些冷冷落落的各路国民党军办事处都不相同:一进我们办事处所驻的街道,都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都在期待会见周恩来同志,哪怕只是看一眼也就无憾了,办事处门口真是宾客盈门!这首先给我们增添了对周恩来同志的仰…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名誉主委陈邃衡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每当想起被人们称作"邃老"的这位可敬前辈,他的亲切笑容、爽朗笑声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回荡在我的耳边。我1982年夏天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日报政法处工作。初做记者,领导让我跟随老记者吴友松跑统战口。老吴从事了三十多年统战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和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领导同志们都很熟悉。  相似文献   

12.
来信     
忘不了的眼眸看多了灾区惨况的新闻照片之后,再看到本期封面那一只充满血丝,但依然还有一丝放达乐观笑意的眼睛,我心中充满了暖意。我想这位素昧平生的孩子脸上的另一只眼睛,不可能同时饱含着泪水。看得出孩子刚刚从地震的惊骇中逃出,她是生还者,眼角和眉毛处还留有创  相似文献   

13.
于微细处见精神──敬忆茅盾同志的两件小事孙嘉瑞岁月不居,流阴如飞,转眼间,一代文宗──茅公逝世已近15个年头了。今年3月27日又将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茅公的道德文章、嘉言懿行永远是我景仰、追慕的典范。当我去茅公身边工作的时候,他年事已高,虽仍经常忙...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廉舟同志就对我说,他正编一本记述个人师友情谊的小册子,并嘱我写一个简单的个人概况给他。我说我好事迹平平凡凡,实在没有多少可写的,以后也真的未完成他交给好的任务。现在,廉舟同志的新文集《良师益友集》已摆在我的书桌上。我在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地翻阅,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初,我从武汉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委办公厅文件起草科工作,承担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文稿起草方面的任务,池必卿同志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必卿同志1984年离开贵州,至今已20多年,这中间我同他在北京也仅见过几次面。不思量,自难忘。在必卿同志身边工作和与他在北京几次难得相见的往事,总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那敏锐的思想、坚毅的作风、宽广的胸襟、清廉的品格,使我深受教益、启迪和鼓舞,并从中获得一种无穷的力量。矢志改变“干人”地位必卿同志1978年5月到贵州工作,1979年10月任代理第一书记,1980年6月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  相似文献   

16.
陈模 《炎黄春秋》2004,(1):40-45
黎群同志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我感到无比悲痛。我从1951年3月结识黎群同志起,先后一起工作相处50多年,他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生龙活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他为办好《中国青年报》奠定基础1950年12月,苏联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团长是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哈依  相似文献   

17.
忆李新同志     
刘炼 《百年潮》2004,(10):37-41
读了<百年潮>今年第三期陈铁健同志<送李新先生远行>一文,我才知道李新同志已于2月5日仙逝了,一时间心潮翻滚百感交集,想起了许多许多:想起近半个世纪李新同志与何干之的真挚友谊以及对何干之和我在学术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想起我1994年以来协助他写回忆录时,他那谈锋似剑、思绪如潮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感佩他敢于说真话、直笔写真史的史学家的刚正之风骨……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再送李新同志一程,祝他魂归长天遨游大海!  相似文献   

18.
<正>杜润生同志不仅是属于农民的,他也是知识界的,是科学界的。1956年2月,我从经济部门调到科学院工作,第一个认识的就是杜润生同志,到现在46年了。我不仅是他的晚辈,也是他的徒子徒孙中的一员,今天我看到杜老90高龄,身体依然健康,思维依然敏捷,特别是看到农村改革展示了新希望,我很高兴。我在杜老身边工作这么长的时间,朝夕相处  相似文献   

19.
他对人民出版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于友先王益同志是我们尊敬的前辈,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王益同志从事出版工作60周年召开座谈会,我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向王益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敬意!同时,我首先代表新闻出版署、...  相似文献   

20.
田聪明 《百年潮》2006,(7):25-30
我1990年底调北京工作后,每年春节都去看望李贵同志.2002年春节前我因感冒住院,节后出院后就上班了,没能去看望他.2002年8月29日午饭时,接到李贵同志孩子的电话,说他爸爸一天前去世了.突然听到这一令人十分悲痛的消息,饭也难以吃下去了.当天下午我往李贵同志家里送花篮时得知,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就使我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留下终生的遗憾.四年过去了,李贵同志留给我的是不尽的思念,他永远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党的高级干部、革命前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