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黄梅戏来源的传說 黄梅戏原名黄梅調,是安徽的主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調;成熟于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徽安庆地区,因此黄梅戏又有一个别名,叫“怀腔”或“怀調”。黄梅戏是在劳动人民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从采茶調与其他民間艺术形式相結合,发展到現在的黄梅戏,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黄梅戏經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途徑。旧社会里,它每  相似文献   

2.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3.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流行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怀宁的长江两岸50余县的黄梅戏,是在黄梅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贩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岁时风俗、启蒙读物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它俗称黄梅调、黄梅采茶调及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黄梅戏老艺人告诉我:1764年,黄梅县洪水泛滥,成群结队的灾民背井离乡,顺长江而下,流浪到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他们用黄梅县的采茶调挨门叫…  相似文献   

4.
一“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条调。”(摘自1953年《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一集《安徽省剧种分布说明》陆供非《关于黄梅戏》)“是许多年以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无法生活,部分灾民,乃以云板、小锣或渔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渐渐形成了戏曲,在安徽生报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湖北黄梅,故称为‘黄梅调’,又称为‘化谷调’…··导年也有人称黄梅戏叫‘湖北花鼓’。”(摘自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王兆乾《黄梅戏音乐》)“黄梅调…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在湖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自50年代以来,黄梅戏却在安徽得到发展。1984年湖北省委为国湖北人民的心愿,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11年来,广大黄梅戏工作者为落实省委指示精神,遵循省文化厅提出的“学习、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指导方针,为黄梅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和剧团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突出成绩。一、剧团建设1984年以前,全省专业黄梅戏剧团只有黄梅县、英山县、新春县3个剧团,现在已发展为7个专业剧团,新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最近,这个县的黄梅戏剧团把“原产”的黄梅戏带到了北京,唱做俱佳,其中传统戏《故老四与张二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备受观众欢迎。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看过有关放老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陪同毛主席的梅白同志记下了他的回忆,现刊发如下──编者)毛泽东同志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戏,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在东湖客舍,他问我:“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我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     
正黄梅戏,又名"黄梅调"、"采茶调",是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性剧目《女驸马《天仙配》等,传唱至今。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文南词     
《文史月刊》2013,(10):2-F0002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安庆市宿松县等地的古老的戏曲剧种,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一伴奏以四胡为主。  相似文献   

9.
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与湖北黄梅采茶戏同源。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色。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盛行,尤以采茶歌为最。家宋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洗(1268-1350)就曾仿黄梅采条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娘驱犊奔。”《清一统志》载:县北紫云盛产茶,名紫云茶。每年谷雨前后,青年男女上…  相似文献   

10.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7,(5):165-173
《黄梅戏艺术》今年第一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一是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当然,也触动了我这个黄梅戏爱好者。  相似文献   

11.
陈小定 《神州》2014,(3):28-29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之一,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和学者都在关注民族文化的命运,黄梅戏艺术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学术界对黄梅戏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本文主要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黄梅戏"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包括黄梅戏的历史渊源探讨、黄梅戏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黄梅戏保护与传承研究、黄梅戏文化变迁的研究、传承人的坚守与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通过对黄梅戏文化的思考提出了对黄梅戏艺术的调整与重构。  相似文献   

12.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13.
六、黄梅戏舞台艺术的初步积累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为“怀腔”,距离它最初出现两小戏或三小戏阶段,有百来年的历史。在这一百来年中,黄梅戏的舞台艺术有了初步积累。剧目方面,已经产生了“大戏36本,小戏72折”的说法。当然黄梅戏的剧目不可能固定在不变的数字上,但在艺人中还—直流传着这个习惯的说法。从我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搜集、挖掘情况看来,早期在黄梅戏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是接近这个数字的。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三十六大本”正本戏的产生和发展,与黄梅县流行的说唱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宋、元以来,黄梅民间流行的弹词、宝卷、道情、旱龙船、莲花落、鼓词、锄山鼓、凤阳花鼓、山歌、采茶歌、门歌、喝摊神、明清小曲等说唱艺术,对促进黄梅戏“三打七唱”阶段剧目的形成,声腔的积累、表演的借鉴、流行区域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弹词,包括由弹词、宝卷演变的旱龙船,鼓词的脚本,是黄梅戏传统剧目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题材宝库。一、弹词(一)弹词历史沿革与黄梅戏有关剧目弹词:属于诗赞体的说唱文学,是由宋代的涯词、陶真演变而形…  相似文献   

15.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南京后,乘“洛阳”舰溯江而上去武汉视察途中路过安庆,中共安庆地、市委负责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专门讲了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表演大会上,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生活小戏《打猪草》《、补背褡》等深受好评,轰动了上海,一炮打响了黄梅戏。毛主席听了连连点头赞许,并希望安庆地、市委同志关心黄梅戏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同时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把黄梅戏搞好,向全国发展,争取晋京演出。毛主席对黄梅戏的关心,极大地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安庆市成立了黄梅戏一团、二…  相似文献   

16.
《江淮文史》2011,(4):171
安徽兴达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位于享有"桐城派故里、黄梅戏家乡"美誉的中国文都桐城市,总部坐落于省级桐城经济开发区,近邻沪蓉高速公路,毗邻206国道,区域条件优越,交通便捷。集团公司总占地面积866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1200多台(套),员工1200余人,其中专业管理及技术人员280人。  相似文献   

17.
张健初 《江淮文史》2005,(6):95-104
一日,笔者在一徽章收藏者处,见到两枚“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颇为惊讶.作为一个省级演出团体,安徽皖剧团成立于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演员构成情况如何?而皖剧,指的又是什么剧种?笔者就此咨询过王兆乾、汪自毅等黄梅戏专家,不仅得不到答案,也同样让他们感到意外.正因为如此,笔者对老省城安庆民国初期的戏剧状况,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群众性演唱黄梅戏的活动极为普遍。自明、清以来,黄梅县就出现了不少临时性的班社,并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前,乃至当今的县内某些农村。现就我所知的一些班社,简介如下。一、各种形式的班社1、道情班:是黄梅戏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一般是灾年灾民出外逃荒时,由能唱黄梅戏的灾民3人一班,5人一伙,手持渔鼓、云板、车锣所组成。一般是到赣东北、皖西、鄂东地区的一些乡镇,串乡走巷,沿门卖唱,演唱者没有行头,也不化妆,只清唱,其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中的片断和折子戏、小出戏,也有唱全本的。演唱者多为…  相似文献   

19.
我父亲冯文炳(废名)1901年11月9日生于湖北黄梅县城。黄梅在鄂东,地处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是交通要道。这里山灵水秀,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善良。黄梅也是佛教圣地,有五祖寺、四祖寺等著名庙宇,老百姓信佛的很多,妇女为求子许愿,请菩萨保佑,便去庙里烧香磕头。记得小时母亲常带我到庙里去,后来读父亲的作品,才知道他小时也有同样的经历,尤其五祖寺,给他的印象太深了。黄梅的环境和民风,都对父亲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柏龙驹 《江淮文史》2007,(2):128-133
谈论黄梅戏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这是好事。说明黄梅戏在社会上和人们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然而,有些忆及黄梅戏发展历史的文章,可能作者并非亲历,或所据资料不太周全,失误也就在所难免了。2006年3月号《纵横》杂志所载吴晓先生的《毛泽东情系黄梅戏》一文,就有一些不实之处。“文章千古事”,而且事关史实,为免以讹传讹,有必要做一些澄清。一方面和吴晓先生切磋,一方面也想引起诸多朋友(特别是亲历者、研究者和评论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