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考古资料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古今注》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古代扇子,称为“箑”,或“翣”,由此可见,早期的扇子用竹子或鸟禽的羽毛制成的。用绢、罗制成的团扇(纨扇)大约出现在汉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期的扇,最先称“箑”,又有称“(羽妾)”,后始称“扇”.“箑”字从竹,“扇”字、“(羽妾)”字从羽,可见起初是由竹子和羽毛制成.这种“羽扇”,就是我国最早的扇子,大约出现在殷代.《古今注》有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另有一说,周昭王时,外国把雌雄丹鹊各10只,进献给昭王.到了初夏,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羽,做成了第一把羽扇,当时叫“条融”或“灰影”(见《拾遗记 》).还有一种说法是: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舜时就出现扇了,但那时是用一种雉羽编织的长柄大扇.因古时的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而造“扇”字时,便以“户”下从“羽”.扇子最初的作用不是取凉,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之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演变为“华盖”.到了汉朝,扇子才逐渐成为取凉工具,并且在式样上也有改进.传说西汉巧匠于缓,把七尺多长的叶片连成一个环形扇,称“七轮扇”,一人摇动,满屋生风,其作用和现代的电风  相似文献   

3.
赵羽 《收藏家》2010,(10):71-78
中国最早的扇子,传说始于虞舜。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主要并非风,而是帝王们为了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用扇始自何时,实已无从确考。就文献记载来看,最迟在尧时已有所谓“箑”,用时,吊于室中,以绳牵引,摇荡生风。舜尝作五明扇。据《占今注》记载:“羽扇起自殷高宗”。周时,武王玄览,造扇于前,此应为障扇,大概以竹编成。  相似文献   

5.
已届87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画家潘 兹先生,经过多年研究,精心创作出工笔重彩画《画祖 首像》,并倡议在山西运城舜帝庙创建 首祠。 我问过多位画家及文史专家,他们均不知 首其人。感谢潘老为我们提供了 首的详细资料,为美术史补阙拾遗。 有关 首的史料,最早见于汉刘向著《列女传》:“ 首,人名,虞舜妹。”《汉书·古今人表》:“ 手,舜妹。”《说文》:“手亦作首”, 首始作画,故亦名画嫘(见《画史会要》)。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民国18年(1929)中华书局版)第一章第二节“画之成立”中写道“……历唐(尧)而虞(舜…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117《朱权传》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3591页)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郑汝壁《皇明帝后纪略》、《明实录》和清·查继佐《罪惟录》诸书亦作太祖“第十七子”。但是,明·焦竑《献征录》卷1却作: 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也。明·朱谋讳《藩献记》和《朱氏八支宗谱》亦为太祖“第十六子”。历来二说并用,莫辨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7.
梁州名考     
<正> 梁州的名字始见于《尚书·舜典》和《尚书·禹贡》篇,但不见于《尔雅·释地》和《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周礼·职方》。古人称栈道为小桥、偏桥,并多与桥及栈阁并称桥阁。南宋鲍彪注《战国策·秦策三》称“栈,棚也,施于险绝,以济不通”。显然栈道为早期木桥,用于  相似文献   

8.
“”字探源张涌泉俗字有""字,用与"卷"同。明杨慎《谭苑醒醐》卷四云:"道书以一卷为.与轴同,陶九成《说郛》用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篇卷》:"道书称,即卷之别名也。元人《说郛》用之。"字又作""。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字》条:"即卷宇。...  相似文献   

9.
《晋书·地理志》阜陵沦为麻湖说辨误舒峤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地理志》淮南郡阜陵县下注云:“汉明帝时沦为麻湖”。鄙意以为这实乃误记,其理由如次。麻湖,。或作历湖,见于秦汉以来诸地志,在今安徽省和县西30里,明永乐中堙塞(《明史·地理志》);阜陵,酉汉已...  相似文献   

10.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在殷高宗时代,就有扇子了。那时的扇子,多用雉羽或尾编织而成的,故称之为羽扇。当时的用途,不是用来纳凉,而是作为仪卫的一种装饰品。又据《周礼》记载,王和王后的车子上,有长柄大面的“扇”,据说是用以遮蔽风尘的,因此又叫:“障扇”。后来各代皇帝宝座两旁,或者是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威风。汉代以后,扇子便普遍用作于纳凉。这时的扇子,不仅形式增多,而且取材也十分广泛。相继有鸟羽做的羽扇,绫绢做的纨扇和竹…  相似文献   

11.
每当盛夏酷暑,人们轻摇折扇纳凉的时候,又怎能想到,这小小纸扇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一个历史见证呢。 我国原有的扇子本是团扇,但据宋人江少虞《皇朝类苑》称,“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他细详描述日本扇系“琴漆柄,以鸦青纸,如饼揲为旋风扇”。扇面上“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  相似文献   

12.
盛夏话扇     
"举处随时消暑热, 动来常伴有清风."每当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之时,扇儿轻摇,清风徐徐,暑热顿消,使人心旷神怡. 扇,古称箑.《说文》曰:"箑,扇也."从字形看来,"箑"从竹,而"扇"从"羽",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我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 当时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亲自用羽和竹做扇,赠给贤人,以示诚意.  相似文献   

13.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14.
三伏盛夏,褥暑蒸意,人们以扇拂之散热纳凉,因而扇子成了居家和旅游必备之物。但它又是一种艺术品,书画家们作书布画于其上,它便有了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很高的经济价值。扇子的兴起可上溯自商周时代。那时的扇子多用雉的羽或尾编制而成,故亦称羽扇。三国两晋。羽扇更为盛行。我国的小说、电影中描写诸葛孔明手摇鹅毛羽扇,赤壁大战击溃曹军百万;后又手摇鹅毛羽扇活活把东吴的大都督周瑜三气致死。苏东坡在《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形容周瑜时,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揭橹灰飞烟灭”之句。可见在当时的士大夫、达官贵族上层,轻摇…  相似文献   

15.
禹居(都)阳城,古无异说。如①《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②《盖了·万章上》:“禹进舜之子于阳城”。③《史记·县本纪》:“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④《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确定禹居(都)阳城的地望究竟在何处。根据文献记载,阳城的地点共有四说:①河南登封告成说;②河南陈留该仪说;③山两西洋公说:④山西翼城说。此外,新近有人提出《禹都阳城即谈阳说》I’I,一六万说。对以上五种说法,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  相似文献   

16.
浅论述而不作与述而有作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而不作”语出孔子《论语·述而》,但当代志人真正知道其初始含义的却不多。其初始含义,不是说孔子不“作”,而是说孔子没有称“作”的地位,不是说孔子的“述”不是“作”,而是因礼制,只能把“作”称为“述”。历代的史和志都是有“作”的,第二轮志书应该是有“述”有“作”,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近读古史,发现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中有明显的三点失误。现罗列如下,敬乞海内外专家明察。一、古代有无“三年之丧”制?郭沫若在《释祖批》中说:“《尚书·帝典》‘帝(放勋)乃组落,百姓如丧者批三载’,不独首姓字古无有,三年之丧古无有……亦可知《帝典》诸篇为孔门所伪托。”(《郭沫若全集·考古篇1》第20-21页)郭氏否定“三年之丧”是错误的,请看《竹书纪年》的帝尧、帝舜和夏代纪年(见附表)。1.从尧、舜、禹的继承来看,尧死于公元前2046年,舜继位于2042年,舜死于公元前1993年·禹继位于公元前1989年,皆有“三年之丧”,…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国名的由来,据我国史话所载,约有两说:一为唐代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在《史记·舜纪》“东长鸟夷”下按云:“武后改倭国为日本”;一为新旧《唐书·东夷传》的记载,谓倭国于唐高宗“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汉语),恶倭名更号日本”。从表面上看,两说互异,莫衷一是;实际上,两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新旧《唐书·东夷传》所提供的史料,足以补证《史记正义》按语未记年月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四介既简”,此句出自 《石鼓文·田丰》.王昶《金石萃编》释文、潘迪《石鼓文音训》并误释此句为“吾众既简”.潘氏解“简”为“选也”.“四介”二字,郭沫若说:“二字颇漶漫,然谛审可辨,《诗·清人》‘驷介旁旁’.”郭说甚是.按古文献“四”、“驷”相通.《诗·小雅·四牡》:“四牧騑騑”.《仪礼·既夕礼》:“玄纁束马两”,贾公彦《疏》引《诗》作“驷牡騑騑”.《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作《左氏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马驷”.《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引《诗》作“四騵彭彭”.《诗·秦风·驷(?)》:“驷(?)孔阜”,《说文》马部“(?)”字下引《诗》  相似文献   

20.
有人将古代之“东夷”视为今彝族之一支,因《孟子·离娄》曾称:“舜,东夷之人也”,认为此处之“夷”即今天彝族之“彝”,因此,作为舜弟的象自应为彝族先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按,先秦时期所称之蛮、戎、夷、狄,均系当时华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商、周时所谓“东夷”,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郊、根牟等部落方国,其具体地域则包括今山东、苏北、豫西北一带,实即历史上商族之各部。查《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客”下,晋葛理注谓!”俊亦‘舜’字,字假借音也。”又《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