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萧军,真名刘蔚天。三十年代在东北吉林和哈尔滨等地,曾以田军、萧军和三郎为笔名发表短文与诗词。萧军祖籍辽宁省义县,他出身微寒,性格亢爽,从小就富有民族正义感。由于他看不惯辽西农村地主老财的横行霸道,17岁时就从辽西逃往吉林,在当时的吉林督军张作相麾下当兵。由于萧军少年读过两年私垫,喜欢诗文,又能写一手好文章,所以很快就得到他所在的东北陆军第三十四团骑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萧军,真名刘蔚天,祖籍辽宁省义县,三十年代在东北吉林和哈尔滨等地,曾以田军、萧军和三郎为笔名发表短文与诗词。  相似文献   

3.
孟东 《文史精华》2004,(11):47-53
萧军在抗战胜利后奔赴东北解放区,此乃他在延安受王实味事件牵连遭批判刚从农村回到"鲁艺"之时。到了东北之后萧军演讲、办出版社、办报纸,工作有声有色,并加入中共。但是由于与东北局一些领导人的分歧,萧军再遭厄运,被下放到抚顺煤矿。萧军没有沉沦,而在安心工作的同时搜集素材,写出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详情请看《萧军在东北解放区的遭遇》。  相似文献   

4.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早已传为文坛佳话。萧军的一生,大半辈子坎坷和多难,其“张扬个性”的“怪异行为”常常被人不解,人们也习惯把这一切归咎于其刚直暴烈、侠骨柔肠的性格,晚年的萧军更是以“辽西凌水一匹夫耳”自嘲。其实,一个真正的萧军何止一介“匹夫”!如果说萧军留给后人的一半或多一些是文学创作上的收获,那么,另一半则是他的为人,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磊落光明、坦率真诚。让我们一起走近萧军,解读他独具个性的人生经历吧。  相似文献   

5.
方朔 《文史博览》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6.
方朔 《湖南文史》2008,(5):32-34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萧军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作家。他曾与鲁迅、毛泽东都有过亲密交往和书信往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萧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与共产党有着密切往来。1948年他在东北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打成“反苏反共反人民”分子,排挤在党外。之后连续30多年,萧军厄运缠身,在“文革”中还险些丧命。1982年在政治上得到平反,却没有恢复党籍。  相似文献   

7.
王恩收 《文史月刊》2012,(12):34-38
一、"东北王"张作霖独占东北,后挥兵入关,势力一度扩张到江南、上海一带东北军是由奉军演变而来的,奉军的首领是张作霖。张作霖,字雨亭,人称张大帅,奉天(今辽宁)海城人。甲午战争时,他投奔清军当了个骑兵,不久解甲还乡,开始了绿林生涯,出没于辽西一带,与巨匪冯德麟并称"两雄"。  相似文献   

8.
王恩收 《文史月刊》2010,(12):45-47
<正>一、张作霖成为"东北王"张作霖,字雨亭,人称张大帅,奉天(今辽宁)海城人,奉系首领。甲午战争时,他投奔清军当了个骑兵,不久解甲还乡,开始绿林生涯,出没于辽西一带,与巨匪冯德麟并称"两雄"。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9,(9)
暴风雨中救萧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全东北。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萧军在北满一个小县城舒兰聚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抗日青年,准备拉起队伍抗击日本强盗。但是,由于叛徒出卖,他们失败了。萧军被迫和方靖远逃亡到哈尔滨,成了没有职业的流浪汉。失败,并没有使倔强的萧军消沉颓唐。他又找到一群新的战友,开始以文艺为武器进行新的斗争。当时,“萧军”这个名字还没有出世,人们熟知的是流浪诗人“三郎”。开始,萧军向各报刊投稿,卖文糊口。后来得到《国际  相似文献   

10.
1940年6月15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这六年时间,是萧军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萧军在此期间写下了内容丰富的日记—《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书中大部分材料对于透视中共政治文化传统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曾拥有10多个建制师,数十万匹战马奔腾如海洋,方圆数千公里的西部草原上都是人马营地。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目前,骑兵营作为机动性最强的兵力,一直参加巴彦淖尔军分区的战备值班一神秘的当代骑兵究竟生活得怎样呢?  相似文献   

12.
毕苑 《炎黄春秋》2014,(4):87-93,85
1940年6月15日,萧军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二次来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3.
张毓茂 《百年潮》2000,(1):45-50
新的红粉知己萧军与萧红离异后,不愿在西安待下去。适逢新疆军阀盛世才为了巩固其在新疆的统治,打着抗日的旗号延揽人才,许多进步人士一时不察其奸,纷纷前往。盛世才原是东北军将领,萧军本来就在东北军中当过下级军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方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东北区域的形成及其战略地位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地处祖国东北方,概称为东北地区。早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已把辽、吉、黑三省指为“东北”,其意为地理方位,而作为区域名,却是伴随着干百年行政区划的不断变迁而形成的。战国时,燕国在今辽宁省境设辽东、辽西两郡。  相似文献   

15.
方朔 《名人传记》2020,(3):52-55
1956年,在北大读书、时年二十一岁的张硫茂独自拜访在北京家中的萧军,两人一见如故。从结识萧军的第一天起,张毓茂就开始了持续几十年严谨客观的了解和研究,先后撰写了《萧军传》《跋涉者——萧军》,总计六十余万字,发表近百篇论述萧军遭遇或作品的文章,成为研究萧军最权威的专家之一。2019年2月3日,张毓茂在沈阳不幸病逝,享年八十三岁。他和萧军是忘年之交,一生坚守正义,具有独立人格,刚直不阿,是一个当之无愧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16.
在《炎黄春秋》上读到关于胡乔木同志的长文,不由想起萧军与他的交往。他们虽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党内“大笔杆子”,经历和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却相交很久,并且很有缘份。1936年在上海,1942年到1944年在延安,1981和1982年在北京,他们曾多次交往。 一、在上海 1934年11月初萧军到了上海,写出了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先生看了原稿非常赞赏,热情地写了序言予以评价。 由于这种“言抗日”的小说国民党当局严禁出版,所以萧军是以“奴隶丛书” 之二(之一是叶紫的《丰收》,之三是萧红的《生死场》),并自费,秘密找私人…  相似文献   

17.
张毓茂 《百年潮》2000,(5):32-34
一、十年浩劫萧军从东北到北京后,由于刘芝明等人的刁难,不给转“工作关系”,无处领取工资。多亏北京市长彭真同志的关照,把他安排到北京戏曲研究所任研究员。“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萧军毫无思想准备。1966年7月的一天,萧军随同戏曲研究所人员参加北京市文化局系统批斗大会。会议结合批斗文化局的所谓走资派,点了一批据说是被走资派包庇的所谓“牛鬼蛇神”的名字。其中包括戏曲研究所的一些老艺术家。被点名的“牛鬼”们一个一个站起来接受  相似文献   

18.
命硬的姥爷     
4岁的时候,姥爷被他爹挑着,来到东北。担子一头的筐里坐着姥爷,另一头坐着他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他娘一路踉跄地跟着。据说,光是从大连下船后到吉林这段路,一家人就足足走了半个月。按照姥爷的属相和他当时的年龄推算,他们到吉林应该是1927年或1928年的事。  相似文献   

19.
1925年9月,在吉林江南公园农事试验场展览室,我和萧军偶遇.那时我19岁,他18岁.他给我写了一首订交诗:"男儿处世要天真,莫作登台傀儡人.疑友莫交交莫弃,相怜不过慰风尘."这次相遇使我们结为知己.……  相似文献   

20.
方朔 《炎黄春秋》2007,(6):67-72
我的父亲方未艾和作家萧军生前是60年的至交,父亲生前曾写下5万余字的回忆录《我和萧军六十年》,最初发表在《东北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8月第一辑上,后收入辽宁省政协和本溪市政协2004年4月共同出版的《历史珍忆》一书。我作为晚辈,对萧军的一生,别有一番认识和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