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至顺镇江志》中所载"大兴国寺记碑"为研究基督教在元代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基督教(景教)的教义、景教在江浙地区的流传、景教在元代的兴衰、元政府对景教的政策、景教与佛道等教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济宁路在元代是景教重镇,这里长期存在着景教寺院和教徒群体。作为蒙古贵族弘吉剌氏的家臣,按檀不花家族至少三代先后在济宁路各地为官,留了不少碑刻材料。这些碑刻提供了元代景教的许多新知识,可以弥补景教研究在汉文史料上的不足。按檀不花家族在济宁路当政期间,曾经兴修景教寺宇,复建阙里孔廷,甚至参与道教庙宇的建设,展现了元代景教徒与中国本土文化与宗教的交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及其比较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着印度古代文明和精神价值之一的佛教在两汉交替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中,逐步转型,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进程。景教也是一种外来宗教,其文化传统属于基督教文明,在唐朝初年传入中国,令人遗憾的是景教传入中国仅200余年便告夭折,未在当时中国社会留下深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为我们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经验,而景教在中国传播则提供了失败的教训。对佛教、景教传播中国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坚持改革开放、更好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提供借鉴。本文涉及佛教与景教在中国初传…  相似文献   

4.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拘泥于单纯的传播教义,而是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其重要手段之一便是行医.汉籍文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景医的个案,但是景教徒善医已成学界共识,并且前人也已经考证出僧崇一等几个景医.本文通过对景教碑中"艺博十全"的重新解读,明确提出景教碑中"伊斯"也是一个景医.  相似文献   

5.
景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并非拘泥于单纯的传播教义,而是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其重要手段之一便是行医。汉籍文献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景医的个案,但是景教徒善医已成学界共识,并且前人也已经考证出僧崇一等几个景医。本文通过对景教碑中“艺博十全”的重新解读,明确提出景教碑中“伊斯”也是一个景医。  相似文献   

6.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文化集散中心之一,亦是唐朝的两大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宗教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隅,其传播与发展正是文化交流的缩影,在洛阳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就是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重要例证。由于敦煌本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出土时间远早于洛阳本,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洛阳本至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是对该文本的注疏工作。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命运迥异缘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 《世界历史》2002,(3):106-112
对于中国,基督教与佛教同为外来宗教,但它们在中国传播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前自唐朝初年传入中国(称景教),虽经四次传播高潮,却始终未能融入中国化主流,对中国化而言,至今仍是异质化。佛教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到隋、唐而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介绍景教背景基础上描述了其在唐代的历史轨迹,详细列举和分析了学界关于景教衰落原因的各种观点。从景教相关文献中找到的具体内容来看,其翻译确实多有在佛、道教的背景下阐释基督宗教思想的情况。但文章最后也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思考了其如此做的原因。景教衰落的原因不应完全归结为神学思想和概念翻译的问题,传教制度、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本土文化等因素,都是景教在唐代根基不牢从而衰颓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一是包容,一是融合。众所周知,自汉唐以来,佛教、祆教(俗称拜火教)、摩民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都曾流行中国于一时,为中华文化所包容。有的宗教曾盛极一时,如大家所熟知的明朝的国号"明",就是源  相似文献   

10.
马文大 《收藏家》2002,(12):55-58
元代版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民族空前大融合、疆域最为广阔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宗教经籍的刻印、活字印刷术和彩色套版印刷技术的实践等版刻活动,不仅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和特色,同时,对明清的版刻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元代宗教经籍的刊刻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11.
宗教问题是元代政治史上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明王朝建立伊始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探讨明初洪武年间对释道二教的管理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初社会,而且对于我们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管理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分布于阴山南北的汪古部以突厥后裔为主,自唐末五代起,逐渐融合了当地的回鹘、沙陀、党项、蒙古等族群,形成了金元之际的汪古部。景教于唐代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阴山南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景教图像作为景教遗存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是景教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在阴山汪古发现的景教石刻图像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十字架依照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划分为马耳他、聂斯脱里派和珍珠纹三种十字架类型,并分析了石刻图像中的莲花纹、卷草纹和如意纹的寓意和渊源关系,讨论了景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佛教文化因素、汉文化因素和波斯文化因素影响下逐渐本土化的过程。阴山南北的汪古部景教遗存,是辽金元以来留存至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其内涵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3.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的称呼,唐代敦煌景教文献研究一直为国际学界所关注。本文根据最近日本杏雨书屋新刊布的《序听迷诗所经》彩版影印件,按照古籍整理尊重原典的精神,对该经文本进行了最新辑录和考释,为学界提供一个释录准确,并尽可能反映最新研究信息的文本,以期有益于中国景教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绪山 《世界历史》2005,1(6):76-88
景教是产生于拜占庭帝国境内叙利亚地方的基督教异端,它在受到东正教会打击后向东传播,进入波斯、中亚并扩展到中国境内。景教传入中国境内乃至中原地区的时间,至少可推至6世纪前半叶,景教碑记载的贞观九年(635年)并非景教入华的最初年限。进入中原的景教徒为了传教事业,展开积极的文化活动,将特质不同于华夏文化的希腊-拜占庭医学、建筑、机械制造、天文学和景教艺术等引入了中国,在中国典籍中留下了斑斑陈迹。  相似文献   

16.
张巍  陈旭 《中华遗产》2009,(11):90-105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公元5世纪前期兴盛于中、西亚。唐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利派传教士阿罗本由波斯来我国传教,改教名为景教。这块中国唐代的景教纪念碑,从竖立到深埋,记载了从万里之遥进入中国的景教的繁荣史与落寞史。同时见证了后来中世纪西方宗教世界争取同盟的努力与对外扩张的野心。  相似文献   

17.
景教作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最早意识形态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景教并没有与当时中国的文化相融合,从而失去了中国信徒的信众基础,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6,(5):98-105
元代以来,藏传佛教广泛在西藏以外地区传播,带来了独特的宗教理念和宗教艺术。江南地区寺塔林立,在上海佛塔"天宫"、"地宫"出土的佛教文物中,诸多藏传佛教文化元素,从较早的元代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文物是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的实证,对其性质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元明清时期汉藏文化的融合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唐朝初,由于持"一视同仁"的开放态度,不少外来宗教得以进入中国,但最后仅有以祆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三大外来宗教组成的"三夷教"之说能够留在世人的视线中。那么需要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迅速从众多外来宗教中脱颖而出,并立足于唐代至少二百五十年呢?由《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来看,笔者以为想要在唐朝时迅速发展宗教,需先以上层统治者为发展契机,融合主流宗教,并深入本土文化才能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基督教大规模地传人中国,大致可分为四次:第一次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即基督教中被视为异端的聂思脱里安派,现存实物有明末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第二次在元代,被称为“也里可温教”(蒙语,意为“有福缘之人”,此教亦称十字教),即天主教的芳济格派与多明我派,这些修士曾以教皇的使节身份来华,其中主要有柏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