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朝"村"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再聪 《史学集刊》2008,3(2):20-26
依据文献记载,"村"概念出现于东汉中后期,直至隋朝"村"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唐朝开始推行"村"制度,将所有野外聚落统一名为"村",并依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设置村正,"村"正式成为一级基层组织."村"制度开始于武德年间,至开元年间逐渐完善."村"制度是唐朝革弊"求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骆东峰 《沧桑》2012,(1):24-26
护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起初作为中央官职,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职官名称,并且有具体治所和统治范围,统治内附的少数民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护军的发展反映出这一时代地方行政制度军事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靺鞨”是文献记载中南北朝末到五代时期肃慎系民族的名称。但在众多记述族的史籍中 ,却从未记载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因此给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前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将通过对文献记载的重新梳理 ,结合语言学知识 ,对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作出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2011年底,为配合晋城至阳城一级公路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泽州和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发现仰韶、二里头、两周等多个时段的文化遗存。这是晋城市首次科学发掘的先秦时期居址,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晋东南地区这些阶段文化面貌的认识。首先,和村仰韶时代中期遗存,进一步明确了晋东南庙底沟文化早期的具体文化内涵。其次,和村夏时期遗存的揭露,初步展示了沁河上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的文化面貌,也为进一步辨识这一时期山西漳河流域和沁河流域的文化类型奠定了基础。此外,和村周代遗存弥补了晋东南两周考古居址材料的空白,特别是无足根袋足鬲大量出现,与有足根联裆鬲并存的情况,展现了晋东南两周之际居址材料中别具一格的一面,这也为探讨其与中原文化关系打开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5.
"丘"非"乡"而为"里"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海燕 《史学月刊》2003,(6):123-124
~~ 名称 ?笔者认为 ,此处“丘亭”与“乡亭”的说法有类似之处。“乡亭”之名屡见于《汉书》 ,“乡”为地方行政组织的名称 ,则“丘亭”之“丘”是不是也可以作同类解释 ?故顾炎武《日知录》在此条下云 :“又必有人民 ,如今之镇集。”即顾氏以“镇集”释“丘”。再以息夫躬的情况而言 ,他为食邑千户之宜陵侯 ,虽被哀帝遣就国 ,怎能住到一个“空亭”、“野亭”之中 ?因此此“丘亭”之“丘”应为当时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之名称。另外 ,还有一条史料也可以为此提供佐证 ,《史记·高祖本纪》云 :“汉王……引水灌废丘 ,废丘降 ,章邯自杀。更名…  相似文献   

6.
修志工作是政府行为,续修应当列入政府工作日程,纳入各级目标管理,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总则第二条明确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化建设事业”。“规定”第七条更确定:“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应是地方政府直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一级单位”。  相似文献   

7.
论南北朝隋唐之际“流外”性质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与隋唐流外官构成差异显著 ,其转化过程说明作为士族政治产物、强调士庶之别的流内流外品级制度产生了适应于官僚政治的变化 ,“流外”的性质发生了变迁。“流外”摆脱了中正品之影响 ,其区分高级文官与低级吏员的潜在功能得到强化 ,“流外”的职位意义得到强调。与南北朝相比 ,唐行政机构内流内、流外之分 ,是以各个职位的职责为根本而确定的。这些为“流外”这个旧形式赋予了新内容 ,是南北朝士族政治向隋唐官僚政治回归中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14,(9):94-94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  相似文献   

9.
昭君村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调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必武1963年参观昭君墓时题昭君村,在宜昌市兴山县城西七里的宝坪村。湖北省人民政府把它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命名为“全省爱国教育基地”、“省示范景区”。昭君村因昭君而得乞。昭君,姓王石墙,她以远嫁匈奴,为没间友好作出贡献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她被周恩来愈、理称之为对“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昭君本为“良家子”。传说她为八月十五日明R投股,所以,她的眼睛有明月亮,她的脸蛋如明月回,她的皮肤似明月白,她的心灵像明…  相似文献   

10.
[摘自2004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有读者反映,在本报刊登的文章里,经常见到使用“行政村”这个词,缺乏法律依据。读者提出这一论点的依据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到县、自治县一级分为乡、民族乡、镇。村不是一级行政区,即不是设有国家政权机关的一级地区。那么“行政村”提法对不对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要弄清这个词的含义。根据很多人通常的理解,它并非指的是某一级国家行政区,而是“设有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分析它的成词原理,就可以发现“行政村”这个叫法有一定道理。《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钱币学是从文化的意义上对钱币开展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对钱币实物的研究.也包括对钱币实物内在所蕴藏的,或者说是钱币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这一学科的前身是"古钱学”,亦称“泉学”。泉学研究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搜集和研究钱币,并编有专门的钱谱。  相似文献   

12.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西南部乌江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物阜华,在宋元明清时期曾名重江右,是赣中的一个大型村落。村中街巷纵横,井然有序,高楼低宅,错落有致。南宋天祥称流坑村为“明之会”;元代吴澄称该村为江右巨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该村为“万家之市”。国家物局局长张彬考察该村后誉之为“千古第一村”。  相似文献   

13.
来琳玲 《沧桑》2012,(4):44-46,68
泰州为长江三角经济区新兴的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悠久,有凤凰城的美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学界对泰州的名称演变、风土人情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泰州行政建制的演变也略有涉及,但主要侧重在唐宋之后。本文则主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探讨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分裂大变动时期泰州的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  相似文献   

15.
非建制区,本文指改革开放以后,各市因经济发展需要,从本市各县区中,划出一特定区域,由市派出机构管理的“区”。它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区划,但这一区划的地域是从建制区中“借”出的;它有一个行使县区管理职能的“区管理委员会”,但这只是市派出机构,而非一级政府。  相似文献   

16.
<正>潼城,古已有之,2000多年前,“秦置僮县(今潼城村),属临淮郡。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到清朝潼城已由郡县变成了村落,仅有东西二堡。现城郭为南北走向百米长的土坡,依稀可见。原城西南有一高台为庙宇处,其中供奉一尊铜像,相传为“泰山娘娘”,香火常年不断,可惜的是该铜像毁于“破四旧”之中,有好事者用“泰山娘娘”换来了一台收音机和500元现金。改革开放后,泗县人民政府先后于1998年、2003年和2016年3次在潼城村(僮县旧址)遗址立碑确定潼城遗址为县级文物单位,加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史快车     
正地方行政单位"府"的演变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常常带军职,兼任将军。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作"府"。唐朝的时候,朝廷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长官,称作府尹。到了宋朝,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明清时期,府固定为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作"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相似文献   

18.
天下奇村──“迷魂阵”李华“进了迷魂阵,状元也难认;东西南北中,到处是胡同;好象把磨推,老路转到黑。”这则民谣说的就是天下奇村“迷魂阵”村。该村位于山东省谷县城东北6公里处。这是一对厅特的小村。南边的村叫大迷魂阵,北边的村叫小迷魂阵。大迷魂阵村小,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唐朝和元朝时期西藏历史问题为中心,探讨了西藏地方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认为西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有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六人种”或“六氏族”说给通过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吐蕃王朝制造了一种合法的理论根据;元朝将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为西藏地方认同中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了元朝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的相互认同;由八思巴《彰所知论》开创的大一统理论在有关藏、汉、蒙和门巴为一母所生兄弟的传说中得以具体展示,是元朝西藏地方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真实写照,标志着西藏对大一统中国认同过程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也做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