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锴 《炎黄春秋》2014,(9):62-65
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先生摆脱反动势力的阻挠,横渡大洋,回返祖国。当时我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上学,同学中很多是“老舍迷”,学生会派我和小陈设法去邀请老舍来校讲演。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和小陈兴冲冲进城直奔老舍家。叫门进了小院,哈!在窗台前浇花的正是老舍。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1966年8月23日编者注),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相似文献   

4.
通俗文学大家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璞 《文史精华》2004,(10):59-63
茅盾先生题过一副名人人名联: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联中“老向”是我的老乡,但乡人对他知之甚少,于是我写信给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向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先生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木匠说”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为文艺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说的“不必非入大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莉 《神州》2011,(5S):79-79
阶梯式系列习作是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在龙头中心小学试点而且已初见成效的一套作文训练模式,我有幸成为这个专题的实验人之一,经过近六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阶梯式系列习作训练会使学生在愉悦中习作,在习作中愉悦,在低年级就积蓄了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郝希如:是我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的现场 经过几个热心朋友的帮忙.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北太平庄派出所负责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现场的民警郝希如先生。当我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敲开楼门时,正是郝先生本人开的门。公安工作的职业特点使他对一个陌生人的拜访心存疑虑.但他看到我只身一人.便让进了门。我欣喜不已,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9.
老舍教子     
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这倒不是说他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儿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  相似文献   

10.
1951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老舍选集》。老舍为这部集子写了一篇自序,里面谈到自己早年创作短篇小说时,为什么只写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不写他们的“如何革命”,列举了三点原因:一是对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的“革命文学”有些反感;二是自己只模糊地知道一点革命理论,“不敢用这一点理论去写革命的实际”;三是“我的一点文艺修养到底是来自阅读西洋古典文学,所以我总忘不了重视人物、语言、思想、结构、写景等各方面,而不专注意或偏重意思。”老舍所说的第三点原因很值得注意,它提示出了老舍与西方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辞王启》那是1937年的事儿。一天,陈逸飞带着一封信去访问老舍。正赶上老舍刚由天津回来,一路劳乏,在睡午觉。陈逸飞不忍打扰他,放下信就走了。因信中称老舍为“笑王”,老舍第二天便回了一封信;《辞王启》。原文如下:远飞先生;您好s正赶上我由天津回...  相似文献   

12.
脸谱     
1949年,朋友们在重庆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老舍先生致词的时候,老舍先生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关纪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老舍与满族文化》于2008年3月出版,全书27万字,是一本旨在对老舍这位满族文学作家其作品中艺术性的民族因素做深层次挖掘的专著。该书从“京师旗族的家庭出身对老舍的人文模塑”、“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故土难离,相知不弃——老舍的京旗及北京情结”、“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满人的语言天分与老舍的烹炼琢磨”、“老舍文学艺术之中的满族文化调式”和“老舍对满族及中华文化的忧思与自省”等八个方面对老舍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满族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将老舍及其作品价值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下,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他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历史的文学艺术特质。老舍作品中对满族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作品包含的独特民族文化价值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并存的反映等这些在过去没有深入系统探讨的问题都在本书中得以详尽阐述,是关纪新同志多年研究老舍及其作品的心血之著。《老舍与满族文化》出版@晓薇  相似文献   

14.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5.
止敬 《湖南文史》2013,(12):44-44
年轻的时候,我曾聆听过老舍先生的课,讲的是文学语言。本来北京话就有风趣的成分,再加上先生的性格,每说一句话,都透着逗乐儿。  相似文献   

16.
张颖 《百年潮》2002,(4):61-62
前日某友问我:“听说当年(1958年)老舍先生写出名剧《茶馆》试演后,周恩来建议老舍就某几处加以修改。因为是中央领导提的意见,不好不改,但真要是改则十分困难,就不是作者原来的思路了。不改吧,是领导意见,怕就难以演出了。有无此事?”因为周恩来长期以来和诸多作家、文艺家都是好朋友,无话不谈,所以当时乃至如今尚有多种传闻,难以求证。恰好这件事乃我亲见亲知,故尔以实回答:当年茶馆在彩排审查之时,有一些  相似文献   

17.
老舍与夫人1931年结婚后,育有一子3女,长女因生在济南,故取名舒济。这“济”字笔画太繁,小孩子难写。到生独子时,干脆简化到一笔带弯钩的个“乙”字。这便是舒乙了。然后是三女舒雨,四女舒立。 老舍1936年写过篇小文《有了小孩以后》,把家里有了小活神仙以后的那份热闹,那份累赘,写得妙趣横生,非大家不能如此。当时舒济3岁,专会等老舍不在屋中,爬在稿纸上画圈拉杠,且美其名曰“小济会写字”!最让老舍气恼的是,“我刚想起一句好的,在脑中盘旋,自信足以愧死莎士比亚,假若能写出来的话。当是时也,小济拉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稿子受到排字师付赞扬老舍先生写稿都是用毛笔,无论时间多紧,都是书写得很工整。个别写错的地方也都认真贴补好,如不仔细看,还发现不出是改正过的。因而赢得了印刷厂排字师付的赞誉,每当他们拿到老舍先生的稿子,总是赞不绝口地说:“老舍,够意思!冲着人家这...  相似文献   

19.
老舍,一位文坛巨匠。关于他的死,已有一些报刊披露。老舍究竟是怎样自杀的?老舍夫人、著名书画家胡青当年与丈夫朝夕相处、相濡以沫,通过她的回忆,能再现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李雪 《神州》2011,(6S):27-27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是老师们心中永远的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一听到“作文”二字,高兴的面孔一下子乌云密布,一个个焦头烂额,咬着笔杆你看看我,我看看他,始终下不了笔。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的“内存”太少,没有生活源泉,加上学生家庭教育缺乏,文化底蕴浅,导致学生习作困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